大家好,我是一位醫生媽媽,用心為你分享育兒、醫學科普小知識。如果你是一位不斷學習成長的超人媽媽,歡迎關注我,與我共同進步,希望以下內容能為你帶來美好的閱讀享受!
朋友說自己從小到大從沒跟父母同床睡過,因為父母信奉國外的「獨立睡眠訓練法」,一出生她就被放到自己的房間睡覺。後來因為妹妹的出生,父母對她的關注也隨之慢慢減少。
她記憶中,讀學前班時偶然一次家裡來客人,她的房間被客人佔用,被迫要跟父母睡在一起,這一晚她徹夜難眠,甚至連翻身都覺得害怕,怕影響到他們,怕被責備,後來她再也沒敢跟他們睡在一張床上。
她說自己因為從小到大,母女間沒有親密的接觸,媽媽跟她也沒有深入的情感交流,所以她和她媽媽從來都不曾表達過對對方的愛,甚至她從小到大也不曾敢在母親懷裡撒嬌。
因此孩子和父母親密感的建立來源於嬰兒時期的親密接觸和愛與關注。
在上述的例子中說明,寶寶剛出生的一年跟母親的親密接觸,是母嬰構建情感的基礎,如果生命的初始與母體處於分離狀態,那孩子是無法得到愛與關注的,所以處於嬰兒期的孩子,建議與媽媽一起睡。
心理學家李雪說,「親密是母嬰關係最自然的狀態。」「一個生命帶著極大的愛和信任降臨,離開與自己一體的溫暖子宮,如果在生命最初的幾年體驗到的都是絕望的滋味,那麼他一輩子的生命底色都將孤獨灰暗。」
從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來看,為了更好地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我們有必要陪孩子睡到一歲左右。
這個時期給孩子滿滿的愛,逐漸讓孩子從與母親「共生狀態」中走出來,建立對外界環境的安全感。
1歲以後基本大多數孩子已經斷奶,這時候可以考慮為孩子準備一張有欄杆的小床,讓孩子單獨睡在小床上。為了減少寶寶與父母一時分開的焦慮,可以先跟父母一個房間給寶寶布置一張小床,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以後要自己睡一張床了,床上有你喜歡的被子、枕頭、娃娃陪伴著你哦。」
晚上跟孩子做好睡前約定,等他睡著了再抱他到小床上睡,慢慢地過渡到孩子一睡覺就自己在小床上睡,半夜有些孩子可能會有醒來哭鬧,要求跟大人一起睡的階段,這時可以抱起孩子安撫他,告訴他爸爸媽媽都在身邊呢,讓他逐步適應分床的過程。
孩子在1歲到2歲之間是一個逐漸實現分床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孩子會鬧脾氣,半夜醒來要求到大人的床上來了,所以這個階段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獨立睡。
如果半夜孩子醒來,要求帶大人的床上睡,這種情況切不可強求他只能在小床睡,可以嘗試跟孩子溝通,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在自己的小床睡?如果是因為膽小不敢自己睡的話,我們應該鼓勵他,跟他說,「爸爸媽媽都在這裡呢,你有什麼事,可以隨時叫我們的」。
或者說「你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寶寶哦,你床上的小熊想要你陪它一起睡呢!」,通過及時鼓勵與關注孩子,讓他逐漸適應睡在獨立的小床。
確實一兩個晚上要求跟大人睡也不必著急,偶爾可以同意他跟大人睡一晚,滿足他的情感需求,不過要說清楚,第二晚要自己睡。
2歲以後孩子最好是可以完全不用再跟父母同睡一張床了,讓孩子養成獨立睡的習慣。整個過程,我們要根據天氣變化,睡前和半夜看一下孩子的冷熱情況,適當增減衣被。
3歲考慮跟孩子分房睡,這是為孩子建立分房後的安全感階段,即使跟爸爸媽媽分開,但我們依然愛你,這個世界仍然是安全的。這個階段跟分床睡一樣,有著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父母的鼓勵和關注也很重要。
首先提前告訴孩子,「從哪一天開始,你就擁有自己獨立的小房間了,帶著你喜歡的被子、枕頭、小熊在你的房間享受你們的自由空間」。
可能分房睡這一個過程,孩子不是一開始就完全適應的,這個過程會出現很多問題,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可以嘗試安慰,但是不能心軟,害怕他不適應,又讓他回到大人的房裡睡。我們可以嘗試做一下睡前儀式,如晚安告別、睡前故事、睡前哄睡,慢慢讓孩子在心裡適應這個過程。
先以安慰孩子的形式,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爸爸媽媽相信你是一個勇敢的孩子,可以自己獨立起來,不用爸爸媽媽陪著睡」,然後把孩子抱回他自己的房間。
如果孩子還是不適應自己一個人睡,我們可以考慮嘗試一下我朋友的一個方法:
她談到跟孩子分房睡的過程,她那段時間是跟孩子爸爸分房睡,孩子也在自己房間睡,然後孩子半夜跑到他們其中一個人的房間睡的時候,他們都會讓孩子一個人在自己房間睡,大人跑去孩子的房間睡,這樣孩子去哪個房間都是自己睡,最後半夜也不再起床跑到父母房間睡了。最終養成了孩子獨立睡的習慣。我覺得這個方法也可以嘗試的,讓孩子找不到機會跟父母同睡。
我家孩子有一段時間就是因為白天看了相關的電視,半夜做噩夢驚醒而害怕,要求回到大人這邊睡,但後來我告訴她 ,你不是說自己有魔法嗎,那你可以用神奇的魔法把那些怪獸打死,這樣你就不用害怕了。如果你跟孩子說怪獸是假的,孩子在思想上是不接受的,只能順著孩子的思維為引導他面對恐懼,最後戰勝膽怯。
比如孩子生病了,可能父母為了方便照顧,又叫孩子在大人這邊睡,其實這也不必,可以考慮父母一方去孩子的房間陪睡,照顧他,等病好了,父母再回自己房間睡。
跟孩子商量,睡前可以在父母房間聊天,講一下故事,但睡覺時必須回到自己房裡。爸爸或媽媽可以過去陪著睡一會,告訴孩子,他睡著後,爸爸媽媽會回自己的房間睡。
1.如果能獨自一個人睡一晚,給予孩子一個小獎勵;
2.逐漸增加獨立睡覺的時間間隔給予獎勵,比如獨自睡3天、5天、1周,最後一個月。
通過以上的方法,讓孩子逐漸養成獨立分房睡的習慣是順其自然的事。
可能男孩子會比女孩子更容易接受分房的過程,因為男孩的性格決定他會比較勇敢,女孩性格比較膽小,因為內心害怕,整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一出生就跟大人分開睡,就避免了分床的煩惱,但這對孩子好還是不好呢?我個人覺得這並不利於跟孩子建立親密感和安全感的。
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研究了6萬對母嬰關係,他認為:不存在嬰兒,只存在母嬰。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嬰兒都無法單獨存活,嬰兒的狀態無時無刻不在精準地反映母嬰關係的質量。
心理學者李雪認為,嬰兒剛出生的狀態和母親仍然是一個整體。如果從生命之初,就把母嬰分開,把孩子變成單獨的個體,那孩子就會變得焦慮、恐慌,容易哭鬧,難以獲得安全感;當孩子跟母親親密接觸的時候,他就能感受到在子宮內的狀態,感受媽媽的呼吸、心跳,還有媽媽的氣味,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地的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跟孩子分房睡,就是讓孩子逐漸適應脫離母體後,建立自己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如在孩子的意識當中,「這是我的房間、這是我的床、這是我的被子、枕頭等」。這些都是在對自己的物品進行屬性認知,告訴自己,這些是自己的物品,不是別人的,不能送給別人,或者給別人搶走。
分房睡以後,孩子可能有一段時間會產生分離的焦慮症,這時需要我們父母正確引導孩子的意識,與父母分開睡並不是爸爸媽媽不愛他了,而是他長大了,需要自己學會勇敢,學會獨立,這就在建立孩子對周圍環境的安全感,告訴孩子外界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
因此,孩子的養育過程,從陪在身邊睡到分床是母嬰關係從親密狀態到獨立的過程,是孩子成長循序漸進且不可或缺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我們父母更多的愛和關注,才能讓孩子順其自然地過渡。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