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一直是家長們關注度極高的一個話題,
大家總是非常迫切地想要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比如,讀哪些繪本?聽什麼兒歌?看什麼動畫?上什麼課程?
接著大家很容易發現,這個領域的觀點非常多,而且經常會有完全不同的聲音。
比如:有觀點會說不要錯過語言敏感期,孩子越早開始英語啟蒙越好;也有觀點會說,孩子不易過早學習英語,先發展好母語再說。
我碰到不少家長,被這些鋪天蓋地的信息搞得頭暈腦脹,因為缺乏系統的學習方法,今天打魚明天曬網,今天一個方法,明天另一個方法,孩子也跟著暈頭轉向,混亂不堪。
我認為造成這個局面的最重要原因,
是大家對英語啟蒙這件事情缺乏正確的認知。
大家可以先百度一下啟蒙的定義,
我們從詞語解釋上去分析一下,
啟蒙的概念就是指傳授基礎知識或者入門知識。
英語啟蒙這個概念在英語教學上的討論,
說白了就是如何向英語初學者傳授英語入門知識。
英語初學者的年齡範圍其實是極其寬泛的。
有可能是剛剛出生的嬰兒,也有可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
不同年齡段的英語起步,方式方法肯定是不同的。
但需要學習的英語入門基礎知識其實都是一樣的。
有人可能要問,Kitty老師,你這樣摳字眼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還用你說嗎?
其實,真相不是這樣的。
因為絕大多數人在討論英語啟蒙這件事情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幹什麼。
只是翻來覆去地想,我究竟應該怎麼給孩子英語啟蒙?
至於英語啟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我意識到這件事情,是因為和一個美國朋友的一次聊天。
她來中國旅遊,有一天說自己嗓子很疼。
我想了一下,可能是一起吃火鍋,太辣了,她可能是上火了。
於是我想告訴她,有可能是因為她吃了太多辣,上火了,多喝點菊花水可能會有所緩解。
但她壓根不明白中國人說的上火這件事情,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我查了半天,用inflammation (發炎)跟她解釋了一下,她才大概理解了。
我突然意識到,他們的語言裡沒有這個概念,所以她從不會往這個方面去思考。
當我看到下面這個觀點的時候,我產生了深度共鳴:
「語言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腦子裡沒有一個概念的時候,我們的腦子就傾向於不去想這件事情。」
所以當碰到很多人問我英語啟蒙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雖然那麼多家長老師在討論英語啟蒙,但英語啟蒙的概念,大家並沒有想明白。
當我們對某件事情定義不準確的時候,我們思考的範圍會很模糊,從而就會產生錯誤的行動或者不知道如何行動。
因為大家普遍關心的是學齡前孩子的英語啟蒙,所以我們以這個年齡段為例,嘗試對「幼兒英語啟蒙」這件事情做一個清晰的明確的並且有行為指導價值的定義:
所謂幼兒英語啟蒙,指的是向學齡前的幼兒傳授英語最基本的入門知識,從而開導啟發幼兒,引領他們走上成功的英語學習之路。
這個定義其實主要引導大家思考三個方面的內容:
(1 ) 如何傳授?(方法)
(2)英語最基本的入門知識有哪些?(內容)
(3)英語啟蒙的目的是什麼?(目標)
1、我們先來看如何傳授?
對於學齡前孩子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其實就是四個字「寓教於樂」。
我們先討論一下英語課堂上的寓教於樂。
目前幾乎所有的幼兒英語課堂都是以遊戲為主的寓教於樂,大部分小朋友還是很喜歡。
但這種寓教於樂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了取悅孩子的淺層次上。
我曾經見過一個很誇張的幼兒英語外教課堂,助教老師為了讓孩子們認真聽外教老師讀繪本,每人發個零食做獎勵,讓孩子們邊吃邊聽。
課堂效果可想而知,你問孩子們高興嗎?
一個個樂不可支!
有的吃有的玩,能不高興?
但你問孩子們究竟學會了什麼?
只能因人而異了。
這種取悅或者一個極其浪費時間、與學習內容嚴重脫節的、孩子玩得很開心的課堂遊戲,都不是真正的寓教於樂。
目前的整體教育趨勢,是鼓勵老師們努力去做facilitators(引導者)。
這個角色特別像一個穿針引線的人,領著孩子們在各種場景中,通過遊戲化的任務設計玩中學。
儘量多地讓孩子們的快樂源自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學到新內容的喜悅感,這樣的課堂不僅僅局限於室內,最好是豐富場景的。
這樣的課堂設計才會是真正的寓教於樂。
但完全實現這點,對於中國的老師們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教學技術上的支持,學校的支持甚至家長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這種寓教於樂的場景在家庭中,由父母引導孩子完成,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關鍵就看父母本身是否有時間和精力,是否用心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線上學堂在學習insects(昆蟲)主題的內容時,有不少家長反應內容比較難,孩子們學不會。
我分享了一個之前我們嘗試過的小活動,就是讓每個孩子帶一個放大鏡,去花園裡尋找insects,找到後說出它的英文名字就可以得分,比賽誰發現的多。玩一圈回來,孩子們都很高興,需要學習的內容基本都掌握了。
這種小活動其實非常適合親子完成,老師在執行的時候很容易受場地、人數以及天氣的限制,而且還要考慮孩子們的安全情況, 很難保證所有孩子都有機會參與。
2、英語最基本的入門知識究竟有哪些?
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想明白學語言究竟需要學什麼?
語言三要素還有多少人能記得?
我記得這是語文課上的學習內容。
其實我也忘光了,替大家百度了一下。
語言的三要素包括語音、詞彙和語法。
學習任何一門語言,其實都是要學習這三個部分。
(1)先說語音,英語的發音其實無需追求純正標準沒有口音,不同國家的人說英語都多多少少會帶母語的口音,這並不影響交流和溝通。
但發音一定要追求正確,把sheet,說成shit, 顯然是不合適的。
如果孩子是三年級才開始英語啟蒙,還是強烈建議孩子們認真學習一遍語音知識。
搞準每個單詞的發音,會為以後的聽力、口語打下紮實的基礎。
否則會像我們一樣悲催,學了很多年英語,發現很多單詞發音都學錯了,需要挨個糾正,也是個痛苦的事情。
其實這都屬於英語的基礎入門知識。
學齡前孩子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水平決定了他們還不能系統地學習語言知識。
所以類似音標、自然拼讀這種特別系統的知識,不建議學齡前成體系的完整學習。
學前英語還是需要更直覺、更感性一些。
在語音方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身就具有優勢。
聽原版音頻,跟讀模仿,就是他們學習語音最好的方式。
其中兒歌童謠或者是好玩的英文繞口令,都是不錯的練習發音的學習材料。
(2)詞彙是語言的最小意義單位,用詞彙比較容易說明學習內容。
(本圖截至《英語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一書。)
每個學習者首先需要掌握的詞彙都應該是英語中最常用的1000個單詞。
圍繞這個內容,去全面發展英語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就可以定為英語初學者的第一個學習階段。
曾經有家長問過我孩子英語啟蒙是否適合從一些雅思、託福的高級詞彙開始學起。
其實我一直覺得類似四六級、託福、雅思這種詞彙分類方式,是人為的給語言學習設定的級別,真實的生活情景中並不會按這個級別來限定你對語言的使用。
忘掉分級吧,從最有用的,孩子最感興趣的開始學起就可以了,至於究竟學到什麼程度,因不同孩子的實際發展決定即可。
其實目前體制內英語課本對英語詞彙量的要求是非常低的,整個小學6年學完也不過1000的詞彙量,四六級過完也不過是5000-6000的詞彙量。就別說應付出國考試了,即使應對日常生活口語,也是不太夠用的。
再加上學習方式不對,導致那麼多年學完壓根用不上,也是很可惜的事情。
建議家長鼓勵孩子們把目標稍微定的高一點,學齡前可以往1000努力;
小學畢業前往5000努力;中學畢業往10000努力。
朝著這個目標走,基本每個階段應對任何國內外英語考試,口語表達或者自己看書、看電影娛樂用,都夠用了。
你千萬不要問這1000詞彙或者5000詞彙究竟是什麼?
我扔給大家一個單詞表,你從頭背到尾,肯定背不出什麼高水平的。
也不要喊難,覺得是給孩子增加負擔。
其實你就隨便給孩子選一套國外原版分級讀物,從第一級別順著往上走,走到國外孩子五六年級的級別,詞彙量肯定也過萬了。
很多英文牛娃,到了八九歲開始閱讀國外同齡原版小說,其實隨便一本兒童小說,詞彙量基本都能過萬的。
一集5分鐘左右面向幼兒的英文原版動畫片,比如我一直給大家安利的《粉紅豬小妹》,我做過簡單統計,一集的詞彙量差不多也有兩三百了。
所以,英文好的孩子絕對不是因為他們多聰明,而是他們很努力,尤其在啟蒙階段很有成效的孩子,這份努力裡面更多的是父母的用心和堅持!
你對比一下就完全明白了,當有的孩子跟著英語課本一年學100左右單詞還喊累的時候,有的孩子一年聽讀了幾十本原版書,詞彙量肯定過千的。
差距就是這麼來的。
(3)說到語法,中國人都痛恨。
但實際語法是英語學習過程必學的內容。
對於孩子們而言,知道單複數,a/an的冠詞用法,第三人稱單數,一般進行時等等,這些都是必備的基礎入門內容。
但學習方法肯定要講技巧。
你不可能跟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解釋清楚一般進行時的概念,但讓孩子知道一個人正在走路需要說walking,一個人正在寫字需要說writing,他們還是沒有問題的。
3、決定英語啟蒙以後,一定要考慮清楚啟蒙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你的啟蒙方式讓孩子從此對英語深惡痛絕,徹底斷了英語的學習念頭,這樣的啟蒙絕對要立馬放棄!
啟蒙只是一件事情的開端而已,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給孩子開了一個好頭,他們可以從此在這條路上走的順暢,而且能順利走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所以啟蒙階段,學前的孩子要重在親子、重在興趣;上學的孩子要重在習慣、重在成就感。
今天的分享重在幫大家理清思路,知道思考的方向。
希望大家根據孩子們不同的情況,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案!
(我是線上課程推廣的分割線)
想省銀子,自己在家動手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家長們,
歡迎關注「Kitty老師家庭親子英語學堂」的課程!
本學堂主要針對家長授課,按主題提供給家長具體的學習資料(電子版),協助並督促家長在家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
這個學堂的實質其實是Kitty老師把線下培訓機構一年上萬多的少兒英語培訓課程內容改編成家庭版,引導家長在家給孩子進行啟蒙。
這個課程我主要關注三個點:
1、親子遊戲 2、親子閱讀 3、批判性思維
因為每個孩子同樣年齡但實際能力相差很大,不接觸孩子的情況下,我也不好判斷孩子是否適合跟我們目前的課程。
我想說的是,課程重在讓家長和孩子互動,還會布置一些小作業讓孩子完成,孩子不具備這個能力可以不用著急。
目前課程設置需要家長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進行準備和學習,不能保證學習時間的,請謹慎報名!
學習這件事情,交完學費便是與人性本懶進行痛苦鬥爭的過程,
沒下定決心,別輕易報名,否則不光頭疼,還得心疼錢!
更多課程內容,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報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