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更替,歲月流轉,不知不覺2020年就僅剩下最後一個月。
歲月還是那麼靜悄悄,只是她會在年底這個時間點提醒我們,這一年走了多少路,浪費多少時間。
轉眼即到的當下,總是讓過去的日子顯得有些恍惚,2020年要結束了嗎?
這一年,或許是因為經歷的太多,一時間竟不知該用哪件事去總結,或許是這一年過得太夢幻,連自己都辨不出真與假。
末了,只能一聲嘆息2020年「太難了」。
2020年有多難?按照慣例,牛津詞典每年會選出一個詞彙作為當年的年度詞彙。
但今年牛津詞典官方首次放棄評選年度詞彙,而是公布了一批詞彙。牛津團隊選不出究竟哪一個詞彙能夠代表2020年。
叢林大火(bushfires)、新冠肺炎(Covid-19)、在家工作(WFH)、封鎖(lockdown)、阻斷措施(circuit-breaker)、互助氣泡(support bubbles)、關鍵工作者(keyworkers)、無薪休假(furlough)、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大規模新冠檢測(moonshot)
這在語言學上是史無前例的一年,牛津大學研究團隊識別出的數百個重要的新詞和用法,如果放在其他時期,其中的幾十個都可能會成為當年的年度詞彙。
這既前所未有,又有點諷刺——即使牛津團隊篩選了那麼多的詞彙,但我們依然發現美國大選、中印衝突、泰國暴亂等事件依然是落榜的。
而令牛津團隊也始料未及的是,在他們只公布了這些詞彙後還不到一周,大事件仍在接二連三的發生。
球王馬拉度納突然辭世,終結了多少人的青春;伊朗頂級核科學家遭暗殺,不知道又激起如何動蕩。
所以,在這個讓我們無言的年份,2020年充滿了不同於以往的未知。
如果有人問2020年究竟有多難,我只能說,難到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