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科學界的貓,沒有比薛丁格的那隻貓更神奇的了,縱觀與量子理論有關的所有奇談,或許只有這隻既生又死的貓更懂量子理論。
當然,這並不是一隻真正意義上的貓,而是一隻和貓碰巧有關實驗。與其說是實驗,不如說是一個思想假設,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科學家一樣,爭論總是不休的,而真理總是在爭論中誕生,恰恰就像爭論了半個世紀的量子理論。
正如玻爾的名言:「誰要是第一次聽到量子理論時沒有發火,那他一定沒聽懂。」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物質在微觀尺度上存在兩種完全相反狀態並存的奇特狀況,這被稱為有效的相干疊加態。由大量微觀粒子組成的宏觀世界是否也遵循量子疊加原理?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為此在1935年提出著名的「薛丁格貓」佯謬。
一隻貓被封在一個密室裡,密室裡有食物有毒藥。毒藥瓶上有一個錘子,錘子由一個電子開關控制,電子開關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變,則放出阿爾法粒子,觸動電子開關,錘子落下,砸碎毒藥瓶,釋放出裡面的氰化物氣體,貓必死無疑。原子核的衰變是隨機事件,物理學家所能精確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變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則過一天,該元素就少了一半,再過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物理學家卻無法知道,它在什麼時候衰變,上午,還是下午。當然,物理學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變的機率——也就是貓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機率。如果我們不揭開密室的蓋子,根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可以認定,貓或者死,或者活。這是它的兩種本徵態。如果我們用薛丁格方程來描述薛丁格貓,則只能說,它處於一種活與不活的疊加態。我們只有在揭開蓋子的一瞬間,才能確切地知道貓是死是活。此時,貓構成的波函數由疊加態立即收縮到某一個本徵態。量子理論認為:如果沒有揭開蓋子,進行觀察,我們永遠也不知道貓是死是活,它將永遠處於半死不活的疊加態,可這使微觀不確定原理變成了宏觀不確定原理,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貓既活又死違背了邏輯思維。
那隻不死不活的貓卻總是像惡夢一樣讓物理學家們不得安寧。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物理學家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實現了多種薛丁格貓態,將物質微粒轉變為「既是 A 又是 B」的疊加態,並探測它們的性質。儘管薛丁格對此持保留意見,然而每一次測試結果都符合量子力學的理論預測。在最近的一次試驗中,我和我的同事證明了中微子(一種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非常微弱的亞原子)可以在薛丁格貓態下移動數百英裡。
多年之後,薛丁格臆想中將挫敗量子力學的一個思想實驗,卻成為用來教授量子論的經典比喻之一。量子力學的一個中心原則就是粒子可以存在於疊加態中,能同時擁有兩個相反的特性。儘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對「不是A就是B」的抉擇,而大自然(至少在量子論的描述中)是可以接受「既是 A 又是 B」的。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上帝不玩骰子,但是量子力學讓我們不得不相信,上帝似乎是玩骰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