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後離婚潮
7月25日,高考出成績的日子。
百度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詞條,叫「高考後離婚潮」。「高考、工作、結婚都是中國人在人生中無比重要的時刻。有些家庭在很多年前,不斷吵架導致感情破裂,但顧慮到孩子還小,雖然婚姻裡的倆人沒有了感情,本著不想傷害孩子的想法當時就商量沒有離婚,約定好等高考結束了再去離婚。於是,每年暑假,高考或中考結束後,民政局經常會出現排隊離婚的現象。
這些都是以為給了孩子一個交待的家長,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結束自己的婚姻。很想問一句,離了就一了百了了嗎,婚姻的意義在于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2.為什麼婚前婚後不一樣?
高考之後,父母的位置在哪裡?曾經的婚姻裡,「你」和「我」的位置在哪裡?
為什麼當初會愛上你,又為什麼你和當初不一樣了?到底是對方變了,還是我們自己變了?
據說,在加拿大人家庭教育觀念裡,第一重要的是家庭時間,第二重要的是「愛需要表達」,第三重要的是「婚姻是進出的圍城。
既然是圍城,那就需要經營。在心理學的領域裡,親密關係決定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是世上最基礎的關係,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回歸到親子關係。既然這些關係這麼重要,那在我們進入婚姻之前,有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有沒有人告訴我們在婚姻中什麼比較重要,那男女之間有區別嗎,結婚前必要的準備是什麼?為什麼婚前婚後不一樣,婚姻應該如何去經營,遇到危機怎麼辦?
很多婚姻一路走來磕磕碰碰,主要原因就是走入婚姻時的起心動念出了問題。
在親子教育裡有一個比較有名「劇本論」。這個理論認為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一生的腳本已經寫就,之後只不過是按劇本上演。如果沒有洞察到這個隱藏在我們潛意識中的劇本,也就是我們內在的自動化運作的模式(或者把它稱之為我們的信念體系)就算我們對劇情不滿意,就算我們一換再換電影中的男主角或是女主角,都沒有用!
劇本是如何寫就的——當初你覺得他就是你要的那個人,你是怎麼知道的,當初你為什麼會喜歡那個他/她呢,是你昏了頭糊了眼嗎?不存在的。你的潛意識其實無比清晰,答案就是你的原生家庭。我們可以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的前任和現任有沒有相似之處?
舉個例子,你喜歡溫暖的、幽默的、生活要有品味的男生。小時候,爸爸曾經打我,打完我之後給我買衣服,同時爸爸還喜歡抽菸。於是,一種情況是看到有人抽菸我就躲開,另一種情況是我會吸引到男人,但是他會打我。
小時候的經歷,會使我們形成一個又一個「既成事實」的信念。通常4歲以前事,我們不太會記得。但「三歲看大」,為什麼?因為信念是在我們3歲以前就根植於我們的頭腦中,但不為我們所覺察。
再舉個例子,爸爸答應我周末帶我去迪斯尼,然而,周末到來,爸爸因為有了臨時任務加班了。對於那麼小的孩子來說,邏輯思維還沒有發展,他會直觀地把兩件事情產生因果關係——工作很重要,工作比我更重要,爸爸更愛工作。
所以,和這個信念類似的,所有的信念都是通過視覺、聽覺和感覺,「眼耳鼻舌身」等各種渠道傳入我們的大腦,成為了我們的信念體系,成為我們覺得「什麼是重要、什麼是該做的」的信念(信念了可以說是我們的框架),當人或事與這個信念/框架發生碰撞的時候,矛盾產生、糾結產生、壓力產生,就像路上的坑,坑多了,你就失去了填平這些坑的勇氣和耐心,而是考慮是不是換條路了。
假如是在婚姻裡,起初我們是想去溝通的,但是一次次地爭吵,讓我們失去了溝通的意願,在婚姻裡不溝通,一段關係就劃上句號。好的關係勝過沒有關係,伴侶之間爭吵勝過不溝通。
出生以前,我們是一張白紙。出生之後,父母就是我們的樣本。父母是我們生命中無比重要的「重要他人」,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他們和我們的互動,他們的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都深深印記在我們的腦海裡,那個時候我們的小小腦袋,就是哆啦A夢從口袋裡掏出來的記憶麵包,把一個個父母的、和自己的有關的聲音、畫面和感覺拷貝成專屬於我們自己的「童年印記」。
在那個最初的潛意識裡,痕跡很深。所以,你的另一半,可能是父親或是母親的樣子,或者是模式:有時候是聲音吻合,有時候是長相吻合,有時候是身高吻合,有時候是某種行為模式吻合……對於每個人來說,被打動的視、聽、觸覺,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我們另一半的樣子,也是婚姻產生矛盾的很大一個原因。我們以為我們找的是理想的另一半,其實就像電影一樣——我喜歡的電影,在我從小到大的過程中,就已經拍好了。放映機透過光和影把拍好的膠片投到屏幕上。我喜歡誰,和對方一毛錢關係也沒有。我把我人生的投影,投射到那個他的身上。你還想改變對方嗎?這個故事也發生在他的身上。
你們不匹配嗎?當初一定匹配,所以才在一起。爸爸買了四個饅頭回來分給五個孩子,我沒有,所以饅頭是我的傷。長大以後,我看到了饅頭、米飯和包子,你們說我會選誰?我會選擇我的需要,我會選擇我要找的「藥」。
多年以後,我不再需要「藥」了。我發現對方變了,然後我想改變他,因為改變他、把他變成我想要的樣子,使我感覺安全。當然,這也發生在他的身上。然後,婚姻危機了。
3.婚姻發生危機了,怎麼辦?
解決方案:第一就是成長
哪裡出的問題就在哪裡解決,如果是因為當初的起心動念出了問題(我所說的起心動念出問題,是指我們因為「需要」找了另一半,而不是因為「愛」)我們就要了解這個「需要」是什麼——我想要什麼,我認為什麼是重要的!了解我們自己!希臘德爾菲神廟的三塊石頭上,記得著一句著名的話——人啊,認識你自己。結婚前的男生女生,請你們了解,你想要什麼,你認為什麼是重要的(也就是你的價值觀)。
同時,薩堤亞的冰山理論認為,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渴望是獲得他人的關注。而在我們的伴侶關係中,這份關注會被放到很大。你的另一半就像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期待得到對方關注,假如沒有,就各種搞事、爭吵不斷。
所以,伴侶關係的活路(或者說婚姻危機的解決),首先是我們個人的成長,對自我起心動念的了解。包括我們要開始去成長,找到是不是能在其他地方(比如工作、比如社會關係中)滿足自己。當你足夠豐滿的時候 ,你就不會在原有的「需要」上糾結。
解決方案:第二就是成人
伴侶關係裡,孩子總是嗷嗷待哺,或是受害於願望未曾滿足,或是期待他人給予,或是叛逆難馴,但如果是成年人,就會去了解如何去愛,去愛(去行動),也會去學習如何來經營婚姻。
據我所知,有一個著名的海文學院(Haven Institute),它的總部位於加拿大卑詩省的加布裡奧拉島上(Gabriola,South Gulf Islands,加拿大西海岸),是一所在北美乃至世界各地,都負有盛名的個人心理成長機構。當然,心理成長不止海文學院,也不止上課進修,方法有很多,條條大路通羅馬。
4.穿越我們的原生家庭
我們要明白,這世上沒有誰是為了滿足我的期待而來的。彼時年少的我們心中有各種期待,而此時「他是獨立的他,我是獨立的我」。我們已經長大成人,這就意味著小時候沒有滿足的部分,隨著我們長大成人,需要自己給予。並且我們會為自己當初的選擇負責,接受不是誰的逼迫,這是我的選擇,我自然明白接下來該如何去做。
如果不知道,就去學習,就去成長。 目的就是改變由我們親手寫就的電影劇本。改變這個寫劇本的人,才能改變這部電影。劇本不換,換再多的男演員或是女演員,都沒有意義。把劇本換了,那麼換誰演都一樣幸福!
感謝曾經的經歷和痛苦,因為痛苦才會帶來改變。而生命需要去經歷。
下面是羅伊·克裡夫特寫的《愛》這首詩中的一段,我覺很好地詮釋了「愛」:
《愛》
……
我愛你
不光因為你的樣子
還因為和你在一起時
我的樣子我愛你
不光因為你為我而做的事
還因為
為了你
我能做成的事
……
相處之道 ,就是允許。不要去指責,也不要去討好,更不要想去改變對方。婚姻的真諦是,「婚姻裡有你、有我,還有我們」。不想講概念,舉個例子,有一個女孩,年方二八結婚了,婚姻是幸福地羨煞旁人。但她總感覺有那麼一點不對,找不到北,父母很愛她,婚後也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然後經過詢問發現,因為父母早年比較忙碌,八歲時她就開始照顧妹妹,儼然是一位「小媽」。她在婚姻中的相處之道做得很好,「我們」的部分做得很好,但是找不到「我」了。
伴侶之間,為人父母,只有不斷地成長,去自我覺察。明白每一個當下都是我們的選擇,去負責,像成人一樣去承擔,才不會把伴侶或是婚後的日子搞得像「過家家」似的,把一份「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傳承給了孩子。唯有如此,才穿越了我們的原生家庭,收穫了一份當下的圓滿,也傳遞了一份未來的、可見的幸福。
朋橙心理主筆團|檸檬、蟠桃
本文責任編輯|檸檬
文章版權所有|朋橙心理官方網站 想了解更多心理學專業知識?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