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統思維
第一次感受到系統的厲害,是萬維鋼解讀過一本書《巨人的工具》,裡面提到一個人物,斯科特·亞當斯。他是呆伯特漫畫的創作者,沒成名前,這哥們既畫漫畫也寫作,興趣給他帶來的收入很少,他也不靠這個賺錢,他就想做一件事,發展自己的系統。
亞當斯說,他寫博客的時候,只知道這個博客壯大起來會有各種可能性,但他完全沒有具體的目標。因為系統有了,一切都會自然發生。
隨後又見到很多人開始講系統,比如我們現在做的系統寫作,但是具體系統究竟是什麼?我們卻很難把它描述清楚。
現在,我們就通過去年萬維剛講的一本《系統思維的藝術》,來看看這個神秘的系統。所謂系統,就是一個由很多部分組成的整體,各個部分互相之間有聯繫,作為整體又有一個共同的目的。
這裡有三個關鍵要素:元素、關係和共同目的。
二、系統思維與線性思維
為了說明這一點,萬維剛舉了一個學校的例子:
學校就是一個系統,這裡邊有老師、有學生,有教室、有操場,這些元素是系統的組成部分。組成元素是一個系統最明顯的東西,而也可能是最不重要的東西,因為它們常常是可替換的。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學生來了又走,老師、校長都可以換,而學校還是這個學校,系統還是這個系統。另外,在這個系統裡,元素可以隨時調換,但關係通常是不變的。所以,要了解一個系統的運行機制,還要了解它的關係結構。最後,系統還會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學校的目的就是教育人,當然,背後的目的也可能是賺錢,總之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目的。否則,它是很難運轉起來。
同時,在一個系統裡,最需要避免的就是「線性思維」,所謂線性思維,就是簡單明了的因果關係 —— 既然這有這麼一個結果,就一定有一個原因,只要解決了原因就能解決問題。
羅胖說過一個線性思維的例子:
有人抱怨中國學生學英語,花了那麼多時間,而他們以後的工作中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這不是浪費嗎?看上去這種抱怨好像很有道理。確實,很多人的工作中用不到英語;少數用到的,用翻譯軟體也足以應付。大多數企業招聘時,似乎沒必要考察應聘者的英語水平。學生們把時間節省出來,學習其他更有用的知識,不是更好嗎?其實不然。企業在招聘大學生時,考察他的英語成績,很有必要。這不是因為英語本身重要,或者日後工作中要用到英語。而是因為,英語通過了四級或者六級考試,表明這個學生在上大學時沒有荒廢學業,在大概率上,他是個合格的大學畢業生。
我的英語就不好,給自己找的藉口就是,學了沒有用,這可能不是英語又沒有用的問題,更可能是自己的學習系統出了問題,就像羅胖說的,可能不是個合格的大學畢業生。
三、區分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在做事前,要先判斷自己所做的事,和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系統問題?還是線性問題?
如果是線性問題,只需要考慮到因果關係,比如手機沒電了,去充就行了。如果是線性問題,就需要考慮到系統所包含的三要素:元素、元素之間的關係結構,以及元素構成的整體的共同目的。
當然,生活中大都是系統問題,具體在系統思考的時候,還要考慮到那些東西,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