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中方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交付海軍,引發媒體熱議。但不知是想出風頭還是什麼原因,就在1月1日,臺灣媒體卻拿著一張網絡流傳的衛星照片宣稱,就在2019年聖誕節當天,剛剛服役的山東艦編隊在準備北上前往臺灣海峽途中,與美國海軍的「林肯」號航母編隊在南部海域「對峙」。
航母作為大國海軍標配,如今已有2艘進入解放軍服役。2012年9月23日,前身為蘇聯海軍「瓦良格」號的遼寧艦服役,拉開了中方航母時代序幕。但很顯然區區一艘航母根本無法滿足海軍的需求,後續第二艘航母在2013年就開始切割鋼板,這就是舷號為「17」的山東艦。
山東艦是在遼寧艦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因此在改造和使用遼寧艦時積攢的大量經驗對山東艦的建造加速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幫助,以至於在12月開赴南部海域進行第9次海試後,山東艦直接就靠泊在三亞某軍港,在那裡完成了入役儀式。這在世界海軍大型艦艇的服役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充分顯示了海軍對山東艦質量的自信。
在完成入役儀式後沒幾天,山東艦就突然帶著三艘護航艦艇,以航母戰鬥群的姿態離開了三亞,一時間在網絡上引發議論,而這時候臺灣媒體就跳出來了。
臺媒先是從網上扒出一張衛星照片(如下所示),然後聲稱照片左上角標畫為大三角形的三個紅點即為解放軍護航的3艘戰艦,而三角形中間的大紅點即為山東艦;而在照片右側為兩個有數字標註的點,則是「林肯」號航母和為其護航的「錢斯勒斯維爾」號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臺媒據此進一步宣稱,這是山東艦航母戰鬥群在臺灣海峽水域與「林肯」號航母「對峙」。
顯然,這張照片之模糊讓人根本無法證實臺媒說辭的真實性。但據美國海軍自己的新聞發布顯示,「林肯」號航母12月23日通過馬六甲海峽,12月30日出現在菲律賓以東海域,所以在25號出現在海南島到臺灣海峽這段水域內,確實是有可能的。
所以問題就在於,山東艦為什麼會突然以戰鬥姿態北上,這真的是如臺媒所說,是為了去與美國的「林肯」號航母「對峙」才出動的麼?
其實根本就不是,山東艦突然北上,其實只是為了返回北方母港。這是因為山東艦作為剛服役的新船,就跟剛裝修好的房子一樣,其實很多關鍵作戰設備都還沒有裝上,典型就是那二十多架殲-15艦載戰鬥機,在服役時僅僅象徵性的放了幾架,基本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實戰能力。
而中方與航母有關的基礎建造和支持設施都是在北方,所以在三亞走完入役儀式後,山東艦就必須返回北方母港,在那裡接收剩餘艦載戰鬥機、相關的後勤支持設備、以及相關的艦員等。
之所以會帶上多達三艘的護衛艦船並擺出戰鬥姿態,其實只不過是要趁機演練下航母戰鬥群的編隊航行能力而已,畢竟航母出動一次耗資巨大,整個編隊這一趟光油錢就是上億人民幣,向來精打細算的我軍根本不可能浪費這麼好的出航機會。
在抵達北方接完飛機、設備和人員後,山東艦就要開始一系列嚴格的戰鬥力磨合和考核工作,而航母的廠家和遼寧艦都在北邊,有廠家人員和遼寧艦在一旁手把手的教,山東艦的戰鬥力生成顯然會更加順利。
所以一艘趕著回老家接飛機的中國航母與一艘急著離開中東前線到亞洲過聖誕節的美軍航母,在南海北部到臺灣海峽這段本就航渡繁忙的水域擦身而過,其實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而臺媒非要故意將其添油加醋到歪曲事實的地步,讓一艘基本是光板船的航母去對峙別人的現役航母,說好聽點這是炒作噱頭吸引流量,說的難聽點就是臺灣人巴不得解放軍與美軍之間「擦出點火花」,好從中搞事了。
但現在山東艦已經回到北方母港,中美雙方對這次海上遭遇更是連提都懶得提,臺媒的一驚一乍就愈發顯得更加滑稽可笑。當然我們也要「理解」下島內的敏感過度,畢竟隨著解放軍航母的陸續服役和美軍對東亞的重視,臺海附近未來必將更為緊張,而自己坐在孤島上眼睜睜看著這些海中巨獸遊來遊去,而自己卻什麼都做不了,這種滋味確實是不怎麼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