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今年秋季開始,我市將正式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全市新高一的所有學生和教師將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對待新課改下的高中課程,儘快適應新課程的學習,是擺在所有高一學生面前的新課題。
課改後的高中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對高一新生來說,學習中也有許多方面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記者分別就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採訪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各科教研員,讓他們談一談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的不同之處,同時對高一學生的學習提出幾點建議。
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語學科教研員 陶繼紅
本網記者:高中新課改就英語學科而言,主要發生了哪些變化?
陶繼紅:高中英語新課改的變化主要是課程觀、課程設置等方面的變化。它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課程觀的變化。舊課程是以知識為本,而新課程是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
其次,課程模式分為必修和選修,體現了課程的基礎性和選擇性的原則。基礎性原則指的是課程內容的穩定與連續,有利於為每一個高中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知識、能力和態度的基礎。選擇性原則的本質是尊重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和發展去選擇課程內容。這既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也是學生自我認識、自己規劃人生的機會。
還有就是語言技能目標的提高,主要體現在,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具體包括:學生要具備紮實的語言知識、熟練的語言技能、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有效的學習策略和開放的文化意識。此外,新課改後的另一變化是新課程採用分級目標制,學校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另外在詞彙上,新課程標準對詞彙的要求提高了很多。過去的大綱對詞彙的要求,高中畢業要達到1940個單詞,大約400個詞組。新課程標準規定,在達到七級目標(即高中階段必須達到的目標)時,要掌握2400到2500個單詞和300到4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
本網記者:對於英語學科「新教材」的使用,您對這套教材有何評價?新課改後,對學生的學習又該如何進行評價?
陶繼紅: 課改後採用的這套人教版教材,從原來的「聽說」引入,轉變為以「讀」引入的形式,更適合高中學生學習的特點。同時新教材在聽、說、讀、寫的結合上更加靈活, 這樣可使學生發現學習的規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培養。
新課改後,評價體系更加多元化,多樣性。評價可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極性評價相結合,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定性型評價與定量型評價相結合,以定性型評價為主;他評與自評相結合,以自評為主;綜合性評價和專項、單項性評價相結合,以綜合性評價為主。從而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的評價過程中都能夠受益。
本網記者: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又應該如何完成教學呢?學生又該如何應對?
陶繼紅: 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儘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語言運用的機會;其次,教師應該改變過去單一的、封閉性的教學模式,採用多樣的、開放的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要學會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雙向、多層次的互動模式。另外,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作為出發點,所設計的活動要貼近學生生活,要貼近時代,要有利於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新課改後,作為學生也應該轉變以往的學習觀念。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做到勤於思考,善於總結;要合理制定好自己的學習計劃,有意識的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並善於進行自我調節;同時,還要注意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開放的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