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今年秋季開始,我市將正式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全市新高一的所有學生和教師將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對待新課改下的高中課程,儘快適應新課程的學習,是擺在所有高一學生面前的新課題。
課改後的高中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對高一新生來說,學習中也有許多方面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記者分別就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採訪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各科教研員,讓他們談一談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的不同之處,同時對高一學生的學習提出幾點建議。
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學學科教研員 曹淑玲
本網記者:高中化學新課程「新」在何處?
曹淑玲:高中化學新課程「新」在何處呢?與現行和原有課程相比,高中化學新課程在課程理念、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堂教學、課程和教學管理、考試評價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相對而言,非常顯著的變化是課程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課程結構的多樣性
新課程的課程結構強調領域和模塊。高中新課程設置了八大學習領域,化學學科屬於其中的科學領域,共開設了八個模塊。模塊具有選擇性,為具有不同能力和個性發展的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高中學生學習化學必須修夠其中三個模塊的六個學分才能達到高中畢業的水平。
課程結構的層次性
跟其他學科一樣,化學課程也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層次。高中化學課程設置的八個模塊分別是《化學1(必修)》、《化學2(必修)》兩個必修模塊,六個選修模塊分別是《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物質結構與性質》和《實驗化學》。
必修是全體學生都要學的,六個選修模塊在理論上是並行的,不存在誰先誰後的順序問題,但它是跟著必修1和必修2走的。在這裡大致可分為兩大取向,一類是學術性取向,包括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三大化學核心研究領域。另一類是應用型取向,如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化學實驗。每一個模塊對於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都有獨特的價值,同時也構成了整個高中化學的課程體系,它們是一個整體。在這裡,實驗對於科學課來說非常重要,在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中,各個環節都涉及到實驗。除此之外,高中化學新課程還單獨設置了《實驗化學》模塊。在開設《實驗化學》模塊的實驗區,學生學習的熱情前所未有,超乎了老師的想像。這樣的事實可以說明,課程結構對學生的選擇性是多麼的重要。這也是化學課程結構中的一個亮點。
六個選修模塊各有各的突出功能和定位,既承擔著在必修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的共同功能,同時也彰顯出每個模塊特有的培養功能和定位。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課程結構的變化是按學分管理的。學生具有選擇性,不同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塊。但是對於高中階段,必須修完六個學分才能達到高中畢業的水平,也就是《化學1(必修)》、《化學2(必修)》。對於我們河南省來講,省裡規定有人文方向的學生還要選修《化學與生活》,有理工傾向的學生選修《化學反應原理》,這樣就完成了三個模塊、六個學分的畢業水平。其他有理工傾向的學生還要繼續在《物質結構》、《有機化學基礎》和《實驗化學》裡任意選修兩個模塊,拿到高考要求必需的10個學分。
本次高中課程改革的重點主要表現在課程結構具有了更強的選擇性,使課程的內容具有更強的時代性,使課程實施具有更強的靈活性,使課程評價具有更強的發展性。所以,課程結構的變化,使課程內容、課堂教學、學業評價等各方面都隨之發生了改變。
本網記者: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怎樣體現新課程、引領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呢?
曹淑玲:教材變了、學生變了,我們的課堂也要變了,但化學核心的基礎知識沒有變。老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老師更加需要關注學生,更加需要關注化學實驗。對於進入新課程的高中化學教學來講,化學新課程也提出了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要求,主要包括:教學要求不能忽視基礎性;課堂教學設計要保證課程模塊的整體性;教學行為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教學過程關注學生建構知識的自主性;在課堂教學中要有開放性與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還要注意情感性。從而使化學課堂教學設計走向高水平。
對於這樣的一個基本要求,我想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上應該首先注意的是,三維目標合理統一的體現。就是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很巧妙地融合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讓它們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在模塊教學設計時,注意教學內容以模塊為一個整體去對應36個課時,把握每一個模塊的功能和內容特點,做好四個層面的教學設計:基於模塊的整體教學設計;基於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基於模塊的節課題教學設計;基於模塊的課時教學設計。在上述四個層面的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的是:現在的課程結構不再是以知識線路為主,而是以一個主題為主,由一個主題來整合整個課堂教學,就是要有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那麼注意到這一點之後,在課堂教學中更應該關注的就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一些環節、一些情景的創設;由情景激發出問題,讓學生能在情境中,去活動、去體驗、去發現;由學生自己感受、體驗到,最後自己能歸納總結出來,這樣的一個過程。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都融匯在興趣這點上,那麼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是有效的、比較成功的。
比如說,我們化學實驗的教學,平常都是驗證性的實驗,就是通過實驗的一個現象、得到一個相應的結論。但是如果我們把它轉變成學生的一個探究情景,就是首先提出一些假設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做實驗,去設計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後在實驗的過程中自己觀察現象、自己記錄、自己談論、自己分析,然後拿出自己的結果後,與別的同學進行互動交流。那麼他的這個體驗就肯定會超出原來老師教給學生的那種效果。這還體現了讓學生在過程中去體驗、去感受並掌握學習的方法。
教學要求的彈性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教學中首先應該保證所有的學生掌握好課程標準規定的最基本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對學有餘力的學生,應該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對教學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識以及為後續學習預留空間,但這種對教材內容的彈性增補,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補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學生負擔。
本網記者:即將進入高中學習的新高一學生,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好準備呢?
曹淑玲:我想首先應該先從思想上進行準備,也就是說要有積極地、主動地、熱情地投入,配合老師,學會與同學相處,那麼在心理上也應該做好準備,因為畢竟新課程、新的環境會帶來新的挑戰,也會有一些新的挫折。當然,豐富屬於自己的檔案袋的物質準備也是要有的。
附:化學學習檔案袋的項目和內容
項目 | 內容 |
學習筆記 | 預習記錄、隨堂筆記、課下筆記 |
探究活動過程記錄 | 提出問題與猜想、探究方案、實驗現象或調查記錄、探究結論 |
信息、資料 | 通過查閱和調查獲得的信息資料 |
作業、檢測 | 作業本、檢測試卷等 |
課後感 | 對課堂學習的感受、尚未解決的問題 |
學習狀況分析 | 對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結果的反思和評價 |
其他活動 | 家庭小實驗、小製作、辯論等 |
反思與評價 | 反思與自我評價、他人評價 |
新課程帶來了新的學習方式和新的學習行為,實驗區的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自由辯論,隨時提出自己的問題,匯報自己的實驗結果,針對課堂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自己可以動手試一試,做一些模型,作業方式也多種多樣了。
新課程下的同學明顯地更愛學習了,自信心增強了,能自己提出具體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辦法了,有自己的見解了,學習渠道和空間拓寬了,表達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了,交流和合作的機會更多了,常識探索和實踐的意識增強了,這正是同學們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
我們有理由相信,越接近新課程的核心,人們越將感受到新課程帶來的心靈衝擊力。在這樣一種集東西方優秀文化元素於一體的環境中成長的人,自尊心將得到保護,自信心會進一步增強;民主意識責任感,合作、創作精神都將得到發展;同學們的學校生活會更幸福,人格更健全,心胸更開闊。一個創造力不斷湧流的社會必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