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麗水日報 雷曉燕
3月31日,龍泉市道太鄉仙源村下乾自然村,遠山白霧繚繞,村莊籠罩在雨絲與微風中。
剛剛出院的70歲村民吳永豐帶著兒子吳躍明、孫子吳臻波,驅車兩個多小時,從龍泉市區的住處趕回老家下乾,按慣例給紅軍老王掃墓。
吳永豐說,他們是紅軍老王的守墓人。1935年老王犧牲後,他們時時守護、年年祭掃,是家庭傳統,更是使命。
紅軍老王是誰,與吳永豐一家有什麼關係?1935年至今整整85年,吳家為什麼要這麼做?
一句囑託,一村百姓用心守護「親人」紅軍戰士
當天吃完午飯,祖孫三人撐起雨傘出發了。爺爺吳永豐拿著柴刀在前頭帶路,孫子吳臻波緊跟著爺爺,兒子吳躍明扛著鋤頭、挑著祭品走在最後。
老王的墳墓,在下乾的村後山。
山路崎嶇,雨天更是溼滑。祖孫三人默默地走著,唯有山路邊的溪水低聲嗚咽。
走了大約四五分鐘,山路左邊出現了一塊約三平方米的平地,平地上壘著兩大一小三塊石頭。
這,就是革命烈士、紅軍老王的長眠之地。
三塊石頭壘起的地方,就是紅軍老王的長眠地。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劉英、粟裕的率領下,來到龍泉、松陽一帶開展遊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當年8月,下乾蘇維埃政府成立,劉英、粟裕、黃富武和陳鳳山等在下乾辦公、生活。
紅軍來到下乾後,做了很多事情,如召開了村民大會,宣傳共產黨的好政策,發動群眾參加革命鬥爭。紅軍還在下乾吳氏宗祠的牆上,寫下了「共產黨萬歲」等標語。
一時間,下乾周邊的錦安、小吉、安岱後等村,成為了紅軍挺進師在龍泉、松陽交界處的主要活動區域。
沒過多久,紅軍挺進師將一些檔案資料保存在下乾附近的山上,並留下4位紅軍戰士負責看管。後來, 兩位紅軍戰士歸隊,另外兩位繼續留守。一天,敵軍進山搜捕,一名戰士不幸腿部負傷,另一位戰士將傷員託付給吳永豐的父親吳必升等村民,囑託村民好好照顧後,便獨自尋找部隊去了。
接到秘密任務後,吳必升等村民把傷員安置在土名叫大源的炭窯裡後,每天暗地裡送飯菜送草藥。漸漸地,吳必升和傷員建立了革命友誼。傷員告訴吳必升,他姓王,是福建人。
1935年9月的一天,吳必升把飯菜送到老地方,沒有看到人,趕緊回村叫人來分頭尋找。後來,村民在炭窯遠處看到紅軍斜撲在一棵樹的枝椏上,胸口中彈,已經犧牲了。吳必升、吳橋喜等人把遺體就地用樹皮裹緊,連夜抬下來,安葬在村後山上。據事後了解,他是被進山的敵軍殺害的。
下乾村民都不知道王姓紅軍的全名,為了便於稱呼,村民們都將這位為革命犧牲異鄉的革命烈士,親切地稱為「老王」。
因為當時革命鬥爭形勢緊張,村民不敢為老王樹墓碑,只能在墳頭堆了三塊石頭,以便辨認和記憶。
85年過去了,石頭依舊,老王的故事還在當地村民中口口流傳,而下乾的村民一直守護著老王,牢記著85年前的囑託。
一份初心,一家4代時時守護年年祭掃
紅軍老王,生前,下乾村民冒著生命危險照顧;犧牲後,下乾村民不忘初心,守著他的長眠地不受破壞。
特別是吳必升,每次上山幹活經過,總是多留些心眼看顧,默默自發地守護著。
第二年清明節,他在祭掃自家祖先時,也幫助清理老王墳墓上的雜草,並恭恭敬敬地奉上祭祀品。
用心守護,甘當紅軍守墓人,已經成為吳家4代堅守的紅色家庭傳統。
吳永豐對記者說,他12歲時,第一次跟著父親去掃墓。當父子倆來到紅軍老王的墓前,父親神色凝重地對他說:「孩子,這是紅軍老王的墳墓,一定要記住,一定要保護好。」
過了10年,吳永豐成家立業,成了村裡的會計。父親已50多歲,身體不太好,只能幹些輕活。
這年清明節,父子倆再次來到老王的墓前,一番祭掃之後,父親鄭重其事地交代:「這裡『睡』著革命先烈老王。他的墓,你一定要時時守護、年年祭掃。」「我不知道他的親人具體在哪裡,也不知道他的全名。他為我們犧牲,就是吳家的親人,是全村人的親人。」
如同一支接力棒,守護的任務,就這樣交到了吳永豐的手裡。
從22歲到70歲,將近半個世紀,吳永豐年年歲歲一絲不苟地守護著,繼承著父親那一份不變的初心。
每個清明節,在村後山老王的墓地,他總是會清一清墓地周邊的雜草、攏一攏墳頭的泥土,說一說新中國巨大的喜人變遷、百姓越來越幸福的生活。
這幾年,他身體不好,每月需要去杭州治療。因此,去年清明節,他特意叫上兒子孫子,一起從龍泉市區回到下乾,再次講述熟得不能再熟的關於紅軍老王的故事,交代吳家的紅色傳統。
今年清明節前夕,祖孫三人又來到下乾祭掃。
在紅軍老王的墳前,一番清理之後,在石頭前擺上清茶、米酒等祭品,接著,祖孫三人神情肅穆地向紅軍老王三鞠躬,表達老區群眾最樸素的敬意和哀思。
「以後,祭掃的任務要交給你了。工作再忙,也不能忘了革命先烈和吳家的紅色傳統,當好守墓人。」「以後你年紀大了,再把接力棒交給兒子,一定要記得吳家的初心,記得當初紅軍的交代。」祭掃完畢,吳永豐細細交代兒子,吳躍明點頭應下。
父子倆清理墳墓周圍的雜草灌木。
吳家祖孫三代向紅軍老王三鞠躬,表達敬意和哀思。
一生感動,一位英雄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11歲的吳臻波,已是第二年隨爺爺、爸爸祭掃。他對記者說,「紅軍王爺爺,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位英雄。」
是的,不僅僅是吳臻波,近些年,當地幹部群眾紛紛加入守護大軍,一次次在守護和緬懷中學習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
不僅僅是吳永豐一家,清明節村民在祭掃自家祖先時,也會專程祭掃紅軍老王。有時,他們會擺上清茶和米酒;有時,隨同的孩子會採一束芬芳的山花放在墓前。
今年1月,道太鄉專門組織「兩代表一委員」和部分鄉賢來到下乾,拜謁紅軍墓,緬懷革命先烈,聆聽紅色鬥爭故事,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未廣為人知的85年的堅守和守護,感動了很多人。
去年10月,根據道太鄉真實故事改編的微視頻《守墓人》出品。故事以村民4代守護紅軍烈士墓為主線,講述了村民為紅軍老王掃墓,且代代相傳的故事。
由鄉、村兩級幹部和村民組成的演員陣容及本色出演,獲得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美龍泉」微視頻大賽一等獎。
主演、仙源村委會主任何張榮說,通過拍攝,感覺肩上傳承紅色基因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擔子更重了,「這件事,村兩委班子已經形成共識,要當作全體村民最重要的事情來抓。」
道太鄉主要負責人表示,「我們已經與龍泉市老促會對接,下步準備對下乾的紅軍墓進行修葺,同時新建革命先烈紀念廊,將先烈們的革命事跡進行集中展示,供人們瞻仰、緬懷、學習。」
該村村支書吳觀金告訴記者,就在3月31日,村裡完成了政策處理。清明節過後,村裡馬上開始修葺紅軍墓,修建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廊。
聽到消息,有著44年黨齡、當過27年村幹部的吳永豐很欣慰。他高興地說,自己既是守墓人,更是一名共產黨員,自己所做的,就是要提醒人們不忘革命先烈,讓偉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長眠在浙西南大山深處的紅軍老王,就這樣活在浙西南百姓心中,從未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