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有很多種,有的人上陣英勇殺敵,有的人冒著生命危險,甘受萬人唾棄的從事臥底工作,今天小編說的就是這樣一位老戰士——陳敏學。
關於陳敏學戰士,他13歲便開始給日軍當翻譯,在15歲時,他飽受日軍的折磨也沒有出賣國家,其鐵骨錚錚,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作為日軍的翻譯,陳敏學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鈴木三郎」,不過這個名字是日軍給他起的。說到這,我們還要再說一說這裡面的緣由。
1929年,陳敏學在廣東省深圳東門的一個家庭出生,在1938秋,日軍在大亞灣沿澳頭至平海兵分三路強行登陸,登陸後,其中一個小隊駐紮在了陳敏學的家鄉。
為了能夠更好地入侵中國,日軍在當地開設了一個日語培訓班,將附近的孩童擄來學習日語,而陳敏學恰恰就在這裡面。
陳敏學自小就聰明伶俐,不到三年的時間就能用日語與日本人無障礙的交流,日軍看到陳敏學如此聰慧,便將他招到了司令部,讓他給日軍當翻譯,並給他取了個日本名「鈴木三郎」,而這時的陳敏學僅僅只有13歲。
1943年年底,遊擊隊的人找上了陳敏學,希望陳敏學能夠提供日軍的情報,陳敏學這些年來也聽說過不少遊擊隊的事情,而且陳敏學在給日軍當翻譯時,還幫助過不少百姓,所以遊擊隊知道陳敏學是一個非常有正義感的人,故此找上了他。
自此,陳敏學正式從事臥底工作,但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儘管陳敏學在給遊擊隊提供情報的時候萬分小心,可還是引起了日軍的懷疑,就這樣,陳敏學被日軍抓了起來。
日本人審問犯人自然不會手下留情,縱然飽受折磨,可陳敏學依然表露出一副委屈的樣子,說自己並不是遊擊隊員,對天皇是忠心耿耿等詞,但日本人顯然不是那麼好糊弄。
「只有給犯人一點苦頭嘗嘗,犯人才會實情說出」這個道理誰都懂,更別說日本人了。他們將刀架在陳敏學的脖子上讓他老實交代,不然就會殺了他。
縱然是在這種威逼之下,陳敏學還是沒有說出來,日本人看陳敏學不識好歹,自然是給了他一刀,不過這刀並不致命,因為後面還有更多的逼供手段,但到最後,陳敏學還是一個字沒有吐露,而這時候的陳敏學才15歲。
日本戰敗投降後,老百姓才知道陳敏學是遊擊隊的,想當初陳敏學因為給日軍當翻譯遭受了不少人的唾罵,可陳敏學並沒有在意,相反,老百姓唾罵的越厲害,證明愛國越深。
就如另一個給日軍當翻譯卻也是臥底的夏文運一樣,陳敏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過這也說明了掌握多門語言的重要性,大家認為呢?
喜歡潤界本地化,別忘了點擊文章最上方的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