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周就要高考了,仔細想想,在這最後衝刺的時間裡,除了求仙拜佛燒燒香,還有更好的辦法快速提高成績嗎?
人到了像高考這樣重大考核的前夕,總覺得到了考驗蝴蝶效應的時候,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都有可能被當作事後品味成敗得失的元素,也許是在書上多複習的一道真題,也許是電視裡多講起的一則新聞,也許是考試過程中轉掉地上的一支筆,亦或者恰好求對了神仙。
生活在一個遵循馬克思主義近70年的國度,我們已經養成了儘量少麻煩神靈,獨立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對神的供奉更多的來自於更虔誠的信徒。但在面對求子中榜這些極為功利的人生大事時,我們不免還是要求仙問道一下。
讓我們來想想,高考祈福可以找哪位神仙?
據說明朝萬曆年間,陝西科舉鄉試的時候,出了一次重大事故,不是什麼大災大難,而是特麼的全城考生竟沒人中榜省上領導覺得這事兒太丟人。
,不能就這麼算了,得採取辦法。於是當機立斷決定在當時學區、書院門三學街、孔廟(現在的碑林)對面的城牆上蓋了座魁星樓來帶本地考生轉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家快去拜!
所以逛西安城牆的同學可能會納悶兒,為什麼這裡會有座閣樓?
位於城牆角的角樓
分段配置的敵樓
位於文昌門上,文鄒鄒的魁星樓,原樓毀於民國,1986年重建
所謂「魁星」,是中國古代星宿的名稱,代表的是北鬥七星裡彎曲成勺子碗的那四顆星。同時,這組「魁星」也代表著中國神話傳說中主宰文章、文運的神,放到科舉考試之中就是廣大學子們的「考神」了……所謂「奪魁」這個「獲得第一名」的意思,也正是由此延伸而來。
北鬥七星被分為了兩個部分去解讀
魁星畫像與西安碑林著名的「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碑
中國很多城市都曾有魁星樓,這在當時就像孔廟、城隍廟一樣成為了一些城市的標配,想必這些城市裡的科舉考生,一直以來都是以在此拜魁星祈求中榜吧。廣大參加高考的學子、家長不妨也試試。
不過,畢竟時代變了,很多人都忘了拜魁星這回事兒,倒是記得「文曲星」這一品牌特徵更為明顯的神位。
然而,從星宿上看,文曲星其實算是「魁星」體系中的一員。回看剛才那副星圖,勺柄與勺碗相連的那顆天權星,就是「文曲星」。文曲星像是把魁星系的文運屬性更加突出了,並具化成與黑臉紅髮鬼面的魁星截然不同的學者形象。老百姓也不怕一些名士驕傲,將範仲淹、文天祥、包拯等因文才得官的這些人稱為「文曲星下凡」。
為方便書生、百姓上香,文曲星在孔廟、城隍廟、道觀等場所均有出現,位於西安市西大街的都城隍廟便是一個向文曲星求福的一個好去處。
當我瀏覽中國神譜資料時發現,文曲星之外,其實還有更高深的考神——文昌帝君。從星宿圖上看,文昌星指的是北鬥七星旁邊的一組星座。在職能上主宰功名祿位,助佑考試、讀書撰文等等。文昌帝君在宗教上自然是屬於道教的,與上文二位一樣。
文昌星與北鬥星(魁星)之間的位置關係
小廟裡的文昌帝君
聽上去好像都有所重複,但以中國神話中的體系來看,文昌帝君的行政級別可能更高些……總之在唐代,科舉體系這一重要的階級上升通道逐漸完善後,文昌帝君排位也是香火從來不斷。(所以也許是科舉為百姓帶來了特定的精神需求,於是從唐代起更加明確地賦予了文昌帝君這些專屬的職能?)文昌帝君通常會被供奉在城隍廟、宗族、皇家廟等地,有的地方還會有文昌宮這樣的專屬廟宇。對了,西安的都城隍廟一樣有文昌帝君供奉。
當然,我吹這麼多也有可能白瞎打臉,說不定在哪個廟就能三位神尊見齊了……比如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閣就是很多宗廟的標配。
佛
除了求仙,我們還能拜佛啊別忘了,為此我專門向一位佛教徒基友請教了下。
佛教講求有求必應,雖說在佛教體系內也有分管學習考試的菩薩、羅漢,但佛教與傳統神話之間的區別,就像蘋果電腦不分盤,而windows電腦要有C、D、E盤,求佛不用專門分科室掛號,諸位佛都可以聆聽你的心聲。職能分工在佛教體系裡固然還會有一些,但拜佛首先講究的是心誠,無論有什麼心願,坦誠告訴佛,在佛堂下,佛會帶你將這份原本願力放大,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願望,並在佛的祝福下,用更強大的心力去實現願望。
在西安拜佛也是不錯,想的起來的寺廟不是宗派祖庭就是千年名剎,新建的法門寺就算了吧,不妨去青龍寺、觀音禪寺、興善寺、臥龍寺等等這些氛圍更好的寺廟拜一拜。
仔細想想,上香求仙這件事,更多的是一件滿足精神需求的行為,而精神需求的滿足,也不在於燒了多粗多貴的一根香柱,私以為能看見這些巨無霸的只是自己和其他香客。所以真正能與精神偶像互動的行為,還是要在廟堂裡將心願坦誠相告,並記在心裡,儀式感更多的來自於在神位前、高大空曠的廳堂下投入地跪拜默念這個場景,而不是用力插穩一根粗香。
所以,當我們考試複習了6成,卻期望獲得8成的分數時,咱是祝福自己,希望能夠超常發揮呢,還是說找個神靈許願,讓人心裡覺得這下難免要超常發揮…… 這個微妙的感覺似乎有些不同。
信仰、迷信、封建迷信這幾個概念還是有些差別的,在此不做任何宣揚,就看看思考下。
不知讀者裡有沒有對以上宗教文化內容有補充指點的,歡迎留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