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贏政滅六國,建立秦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從歷史的角度上看,秦始皇修長城建靈渠、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功在千秋;但如果從被滅的六國君王以及百姓的角度上看,贏政佔我國土,殺我族人,可是個十惡不赦的大罪人。畢竟一將功成萬骨枯,更何況是一個大王朝的建立,更是踩著無數人的腦袋,從屍山血海中誕生的。所以,戰國時期,雖然秦國勢大,但還是有很多六國的仁人志士對其不滿,試圖阻止其吞併六國的。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荊軻刺秦了,雖然最後失敗了,但荊軻之名,卻在民間一直流傳著。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劍術高手,在與秦王一對一的交手中,荊軻為何落敗,還被秦王捅了8劍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這段歷史吧!
荊軻為人慷慨仗義、好結交朋友。遊歷到燕國時,結交了高漸離和田光等人,並成為知己。後來燕國太子丹和田光商討對付秦國的計策,田光引薦了荊軻,並以自殺來激勵荊軻,同時以死明志,向太子丹表明自己不會洩密的決心。太子丹告訴荊軻:自己想派人前往秦國,以重利引誘秦王,趁機劫持脅迫他訂立條約,歸還侵佔的各國土地,如果失敗,也可刺殺秦王,希望荊軻能擔當此任。荊軻當場就拒絕了,說自己並無此才能。結果太子丹以頭叩地,繼續懇求,荊軻只能答應了!於是,太子丹奉荊軻為上卿,每日好吃好喝的伺候著,還不時送美女給荊軻。
然而,好長一段時間後,荊軻還是沒有動身去秦國的意思。當時,秦國已經攻破趙國,兵鋒直指燕國,太子丹急了,便再三催促荊軻。荊軻道:「即使你不說,我也要開始行動了,但是我現在去秦國,沒有什麼讓秦王心動和相信我的東西啊!不如讓我帶上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吧,也好取信秦王!」這個樊於期,原本是秦國將軍,後來叛逃到燕國,被燕子丹收留。燕子丹不忍心殺害樊於期,希望荊軻考慮別的辦法。但是樊於期得知此事後,為了成全荊軻,自殺了!
就這樣,荊軻帶著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督亢的地圖,踏上了刺殺秦王的不歸路。哦對了,他身邊還有一個名叫秦舞陽的副使,這個秦舞陽據說13歲就開始殺人,藝高人膽大,也是個劍術高手。兩大高手帶著太子丹的期盼,在易水河邊告別眾人,頭也不回地走了!
到了秦國後,荊軻得到了秦王贏政的盛情款待,還安排了非常隆重的「九賓」外交儀式,在鹹陽宮召見了他們。但還沒走到秦王面前,秦舞陽這個年輕高手突然就緊張了起來,身體控制不住地發抖。秦國大臣們感到奇怪,便問:「使者為何變了臉色?」荊軻便道:「小地方來的人,見了大王威嚴,難免感到害怕,請大王原諒,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完成使命。」秦王道:「帶上地圖,你一個人上來吧!」於是荊軻回頭對秦舞陽笑了笑,帶上地圖和樊於期的人頭,獨自上殿。
當秦王叫荊軻展開地圖,慢慢欣賞時,圖窮匕現,秦王嚇了一大跳。荊軻大喝一聲,左手拉住秦王袖子,右手掏起匕首,便欲控制住秦王。不料用力過猛,將秦王袖子扯斷了,秦王得以掙脫 。旋即,荊軻持匕在追,秦王繞柱而跑。因為按照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的命令,其餘大臣和侍衛是不能上殿的,一時之間,大殿上亂作一團。這時,一個伺候秦王的醫生,急中生智,將手裡的藥袋對著荊軻扔了過去,擋了荊軻一下。也就是趁著這個空隙,秦王拔出寶劍,一下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知道,自己今天算是栽了,便將匕首擲向秦王,但沒擊中。秦王又上去砍了荊軻幾劍,數了數,一共捅了他8下,這時秦王的侍衛們終於衝了上來,將荊軻殺死了!
荊軻刺秦,之所以失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秦舞陽的露怯;秦舞陽臉色大變、差點嚇尿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秦王的警覺,所以秦王讓荊軻一人獨自上前獻圖。如果當時秦舞陽能鎮定一點,和荊軻兩個人一起獻圖的話,以二對一,那刺殺秦王成功的概率會大很多;
(二)武器的缺陷;雖然地圖中藏著的匕首,是太子丹搜尋到的天下利器,上面還塗有劇毒,只要讓秦王碰到一下,就可斃命。但是畢竟匕首太短了,在秦王的大寶劍面前,根本沒有優勢!
(三)秦王的原因;秦國尚武,從來都是以軍功封侯,以武力開疆。作為一國之君的秦王,自然也是武藝高強,身手敏捷。所以他在一開始拔不出長劍的情況下,敏捷地繞著柱子跑,躲過了荊軻的刺殺,然後抓住機會,一招制敵!
(四)太子丹的原因;按太子丹的吩咐,荊軻是想劫持秦王,所以他先左手去抓秦王袖子,但沒想到那時的衣服質量太差,袖子一抓就爛,讓秦王掙脫了。如果一開始,荊軻就拿起匕首刺殺,也許秦王早躺在地上了!
(五)荊軻劍術不精;關於荊軻劍術的真實水平,民間是比較有爭議的。有人認為,荊軻確實是劍術大師,刺秦失敗,只不過是運氣不好罷了;也有人認為,荊軻的劍術高明完全是吹牛吹出來的,其實他的劍術,還不如現代的某些「傳武大師」。為什麼有人會這麼認為?因為有一次,荊軻在和劍客蓋聶談論劍術時,蓋聶認為荊軻講得不對,就對他怒目而視,結果荊軻默默地走了。還有一次,荊軻跟魯句踐博弈,發生了爭執,魯句踐發怒呵斥他,荊軻也是默默地逃走了。
▲▲結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浪瀾壯闊的時代 ,已經距今2000多年了,但是荊軻刺秦的故事,還在民間廣為流傳,他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