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個成語·圖窮匕現.荊軻和秦王,你成年後站誰?

2021-02-23 一天一個成語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來啊,造作啊

文:xiaobai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

【成語名字】圖窮匕現

 

【成語拼音】tú qióng bǐ xiàn

 

【成語釋義】意思是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成語出處】《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纆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

解釋:秦王對荊軻說:「起來,把拿的地圖取過來。」荊軻就取過地圖奉獻上去,打開捲軸地圖,地圖完全展開時露出了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過匕首就刺向秦王,可惜沒能刺中。

 

【近義詞】暴露無遺  水落石出  原形畢露  真相大白

 

【反義詞】撲朔迷離  顯而易見

 

【成語造句】

1.他死不認帳,演戲演的不錯,接下來估計就要圖窮匕現了吧!

2.事情到了關鍵時候,他終於圖窮匕現,露出了真正的面目。

 

【成語故事】

戰國末期,在衛國有一個叫做荊軻的人。傳說荊軻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荊軻為人豪爽,性情耿直,自幼就酷愛劍術。成年後荊軻遊歷列國,成了一位遊俠。

 

後來,荊軻得到燕國太子丹的禮遇,被尊為上卿。

 

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已經攻破趙國的都城,俘虜了趙王,把趙國的領土全部納入秦國的版圖。大軍挺進,向北奪取土地,直到燕國南部邊界。

 

燕國太子丹害怕了,於是問荊軻有沒有辦法。荊軻說:」我們可以刺殺秦王,這樣燕國才能安全。「太子丹大喜。燕國還有個勇土叫秦武陽,十二歲時就殺過人,別人都不敢正眼看他。於是太子就派秦武陽做荊軻的助手。

 

荊軻臨行出發刺殺秦王的時候,太子丹和高漸離等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為荊軻送行。到易水岸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拍節唱歌,發出蒼涼悽惋的聲調,送行的人都流淚哭泣,一邊向前走一邊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又發出慷慨激昂的聲調,送行的人們怒目圓睜,頭髮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於是荊軻就上車走了,始終連頭也不回。

 

來到秦國首都鹹陽後,荊軻面見秦王:「燕王確實因大王的威嚴震懾得心驚膽顫,不敢出動軍隊抗拒大王的將士,情願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子。燕國要向秦王獻上燕國的城池」。說完便取出地圖,準備獻給秦王。

 

荊軻事先將千挑萬選找到的最鋒利匕首——徐夫人匕首藏在地圖之中,待向秦王展示地圖的時候,荊軻慢慢展開地圖,在匕首快要露出時,一把抓住匕首,向秦王刺去。不過非常可惜,荊軻的刺秦行動最終沒有成功。反而被秦王士兵抓住並殺害。


歡迎轉發

贊分享,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

往期精彩

一天一個成語3——完璧歸趙【戰國趙】

一天一個成語5——指鹿為馬【秦朝】

一天一個成語11——火燒赤壁【三國】

一天一個成語12——逐鹿中原【西漢】

一天一個成語17——運籌帷幄【西漢】劉邦的」攻心計「

一天一個成語18——臥薪嘗膽【春秋】

一天一個成語22——一敗塗地【秦】劉邦起家於沛縣,也是為什麼各種史書中常稱他為「沛公」

一天一個成語25——彈冠相慶 冠讀一聲,多為貶義,以後用成語可不敢亂用哦

一天一個成語26——傾國傾城【西漢】美人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才可描述其美貌

一天一個成語27——乘風破浪【南北朝】因為韓寒的電影《乘風破浪》而出名的成語,原來是有雄才大略的古人的一句豪言壯語

一天一個成語28——狼狽不堪【晉】平時只喜歡用狼狽,把成語的不堪二字都幾乎省略,狼狽不堪的境地程度更深些

一天一個成語29·各位親,我們是不是該修煉一下自己說話的能力。有些人不喜歡的圓滑世故長袖善舞,在古代竟然還是一種美德

一天一個成語31·你喜歡一個人,這個人也喜歡你,可是面對你的靠近,ta卻會表現的忽冷忽熱、若即若離?

一天一個成語34·處世之手段?古時候讚頌的高尚品德,在如今竟然完全朝著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

一天一個成語35·帥-聰明-又願居於人下-做一輩子忠臣,難得

☞文章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查看歷史消息,請戳閱讀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童讀】成語故事:圖窮匕現
    今天的成語故事,給大家帶來《圖窮匕現》【成語】         圖窮匕現【拼音】       tú qióng bǐ xiàn【釋義】【出處】      《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纆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      解釋:秦王對荊軻說:「起來,把拿的地圖取過來。」
  • 【每日成語故事】《圖窮匕現》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纆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解釋:秦王對荊軻說:「起來,把拿的地圖取過來。」荊軻就取過地圖奉獻上去,打開捲軸地圖,地圖完全展開時露出了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過匕首就刺向秦王,可惜沒能刺中。
  • 劍術大師荊軻,與秦王一對一交手為何落敗,反而還被秦王捅了八下
    於是,太子丹奉荊軻為上卿,每日好吃好喝的伺候著,還不時送美女給荊軻。然而,好長一段時間後,荊軻還是沒有動身去秦國的意思。當時,秦國已經攻破趙國,兵鋒直指燕國,太子丹急了,便再三催促荊軻。荊軻道:「即使你不說,我也要開始行動了,但是我現在去秦國,沒有什麼讓秦王心動和相信我的東西啊!不如讓我帶上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吧,也好取信秦王!」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圖窮匕見,你還知道哪些具有緊縮式用法的成語?
    1.圖窮匕見 [tú qióng bǐ xiàn]基本釋義:圖:地圖;窮:盡;見:現。 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出處:《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典故:戰國末期,秦國實力強盛,攻滅了韓、趙兩國後,又向燕國進軍。為此,燕太子丹決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轉局勢。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荊軻。他擅長劍術,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選。
  • 一起看看春秋戰國時的幾個成語典故
    最古老這些成語典故你都知道嗎?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楚王問重耳:「如果有一天你當上國君,怎麼報答我?」
  • 「圖窮匕見」的匕,讀第幾聲是正確的?
    成語,言簡意豐,在口語和書面語當中被廣泛地運用。由於成語本身的特殊性,成語的讀音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請閱讀下面4個句子,看您能否把黑體字成語的音讀準確吧。4、這倆孩子兩小無猜、親密無間的模樣,像極了我和我男朋友小時候。下面,要公布黑體字成語的正確讀音了,一起來看看。
  • 為何荊軻沒有殺掉秦王?荊軻在臨死之前道出真實原因!
    荊軻喜好讀書和擊劍,在他遊歷途中,曾經遇到一人名為蓋聶,蓋聶可能是一位劍術大師,荊軻和蓋聶探討過劍術,但由於其他種種原因,兩人又分道揚鑣了。史料記載「荊軻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雖說荊軻喜好擊劍,但其水平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從事暗殺這種風險極大的工作,不僅需要冷靜的頭腦,還需要極佳的技藝。從後續荊軻的刺殺表現來看,他的劍術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 中考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全文詳細翻譯
    (燕國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請教荊軻說:「秦國的軍隊早晚就要渡過易水,那麼雖然想經常侍奉您,又哪裡能夠呢?」荊軻說:「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現在去卻沒有什麼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如果真的能夠得到樊將軍的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必然高興地接見我,那我就有機會報答太子了。」
  • 荊軻刺秦,有一個迷信的細節可能是致命的
    荊軻見太子丹於心不忍,便私下找到樊於期,對他曉以利害,並將自己的刺殺計劃和盤託出,樊於期見橫豎都得死一回,如果不答應自己也沒有地方可去,倒不如用自己的人頭替家人報仇雪恨(樊於期在逃跑到燕國後,其家人已被秦王滅族),於是便自刎而死。
  • 朱清榮●我當歸去——夜讀《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傳》為荊軻亂言
    作者:朱清榮 我當歸去 ——夜讀《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傳》為荊軻亂言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易水兮,慷而歌,如吾心,去不歸!
  • 淺說《荊軻刺秦王》
    勝利在望之際,哪裡會把一個弱小國家的脅迫放在眼裡。漫說你殺不死秦王,即使殺死了他,一個秦王倒下去,後面還不知道有多少個準秦王排著隊等著實現宏圖大業呢。即使籤訂了條約又怎麼樣呢?從古至今,從中到外,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燕國早就是秦國的盤中餐,一時的精神會餐只會更加強烈地勾起將對方大快朵頤的欲望。1939年,蘇德籤訂互不侵犯條約。兩年後,德軍大舉進攻蘇聯。
  • 一天一個成語:烏白馬角
    後遂用「烏白馬角、烏頭馬角、馬角烏頭、馬頭無角、烏頭未變、待烏」等表示處於困境,願望不得實現。烏鴉變白,馬頭生角。比喻不能實現之事。【成語出處】《燕丹子》卷上:「燕太子丹質(作為人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
  • 荊軻刺秦王(講稿)
    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 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 「匕首」名稱的來歷,古代的匕其實是勺子
    還會根據佩劍者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對「首」做不同的裝飾。例如漢代環首刀,「首」的位置是一個圓環。古代人認為匕首的頂端像一個勺子柄。「匕」就是勺子的意思,所以叫「匕首」。古代的匕是一種長柄勺子《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主方食,失匕箸。」匕:勺子;箸:筷子。《禮記·少儀》:「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
  • 「原創」小說《秦王貼身帶刀護衛》第174集:翻版荊軻刺秦王
    這一幕似乎是重現了,就是當年荊軻刺秦王那一幕,你說是否是上天有意的安排?被頭盔砸中的魂魄一愣神,就給了秦王嬴政喘息的機會,嬴政雙手較勁奮力抽出佩劍,一劍砍中李密魂魄的腿部,魂魄中劍倒於石階之中。嬴政驚魂未定,緩緩走上前問道:「李密,你這個陰魂,仙人今天要收復你,使你起死回生於地界,你為何要襲擊朕,你受誰的指使?」
  • 荊軻刺秦:居然是一場失敗的劫持計劃
    直到自己的死亡前夕,荊軻才在失去行動能力後用匕首投向秦王。自己還斜倚著大殿的柱子指著秦王政罵道:我之所以沒有成功刺殺,是因為我希望劫持秦王,得到與秦國的盟約再回國復命。直到自己被重創,荊軻都沒有抱著和秦王政同歸於盡的必死之心。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劫持秦王,逼迫秦王向太子丹退還被侵佔的土地。作為計劃的主謀,太子丹給荊軻列出了「劫秦王」和「刺秦王」兩種方案。前一種方案來源於《刺客列傳》裡的第一位勇--曹沫。荊軻臨死前說的劫持計劃,其歷史原型是魯國將軍曹沫劫持齊桓公,逼齊桓公立約歸還侵佔的魯國之地。
  • 夏無且:我目睹荊軻刺秦王
    「我打傷過一個刺客,秦王賞了我百兩黃金。」孩子們哈哈笑開,都說:「你長得這般瘦小,怎麼還打得了人呀。」夏無且說:「我就用坐下這個藥箱砸中了他。他的名字叫荊軻。」 荊軻,你們都聽過這個名字,但是只有我見過真人。 那日天氣和現在差不多,但沒有風,只一味悶熱。
  • 【荊軻刺秦王】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 解析:荊軻刺秦王原文及翻譯 揭秘: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電影圖片荊軻拿了地圖捧送給秦王,打開地圖,地圖全部打開,匕首就露了出來。於是荊軻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著匕首刺秦王。還沒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驚駭,自己伸直身子站起來,掙斷了袖子。秦王拔劍,劍太長,就握住劍鞘。
  • 荊軻刺秦:一個被精心設計的陷阱
    這其中還有別的原因:太子丹和秦王嬴政兩人過去都曾在趙國做過人質,同病相憐,他們兩個人在趙國關係處得不錯。後來,嬴政時來運轉,回國做了國君,而太子丹卻陰差陽錯,被送到了秦國做人質。既然自己和秦王嬴政過去有著那一層私人關係,太子丹自然盼望自己在秦國能得到禮遇。但是,事與願違,秦王嬴政似乎根本不買燕太子丹的帳。不僅不買帳,而且還變本加厲,態度極其冷淡。所以,太子丹覺得特別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