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窮匕見 [tú qióng bǐ xiàn]
基本釋義:圖:地圖;窮:盡;見:現。 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典故:
戰國末期,秦國實力強盛,攻滅了韓、趙兩國後,又向燕國進軍。為此,燕太子丹決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轉局勢。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荊軻。他擅長劍術,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選。為了使荊軻能接近秦王,特地為他準備了兩樣秦王急於想獲得的東西:一是從秦國叛逃到燕國的將領樊於期的頭顱,二是燕國督亢地區(今河北涿縣東)的地圖,表示燕國願將這塊地方獻給秦國。這兩樣東西分別放在匣子裡。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著的地圖的最裡面。此外,還為荊軻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陽。臨行時,太子丹等身穿喪服,將荊軻送到易水邊。秦王得知燕國派人來獻兩樣他最需要的東西,非常高興。在都城鹹陽宮內隆重接見。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顱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跟在後面。秦舞陽在上臺階時,緊張得雙手顫抖,臉色變白。荊軻趕緊作了解釋,並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裡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但是,荊軻並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劍自衛,卻又一時拔不出來。於是兩人繞著柱子轉。衛兵因沒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就在這緊張的時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將醫袋抽打荊軻,並提醒秦王把劍推到背後拔出。秦王頓時醒悟過來,迅速拔出劍來,一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地後,將匕首投向秦王。結果未中,被擁上來的衛兵殺死。
相關成語:東窗事發 真相大白 暴露無遺 撲朔迷離 不明真相 顯而易見
2.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基本釋義: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
出處:《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典故: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相關成語:道聽途說 眾口鑠金 無中生有 眼見為實
3.一語雙關 [yī yǔ shuāng guān]
基本釋義:一句話包含兩個意思。
出處:浩然《豔陽天》第86章:「又轉臉看看彎彎繞這夥子人,一語雙關地說:『我再宣布一聲,誰想渾水摸魚,挑撥是非,那是辦不到。』」
相關成語:指雞罵狗 指桑罵槐 一箭雙鵰 心直口快 快人快語 單刀直入
4.一刻千金 [yī kè qiān jīn]
基本釋義:一刻時光,價值千金。 形容時間非常寶貴。
出處:宋·蘇軾《春夜》詩:「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相關成語:一寸光陰一寸金 分秒必爭 度日如年 寸陰若歲 一日三秋
5.對簿公堂 [duì bù gōng táng]
基本釋義: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