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基本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補充說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乾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相關成語:趁熱打鐵 連成一氣 一氣呵成 一敗如水 一敗塗地 偃旗息鼓
2.死不旋踵 [sǐ bù xuán zhǒng]
基本釋義:旋踵:旋轉足跟,即後退。 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出處:〖出處〗《戰國策·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典故:
東漢桓帝時代,宦官專權,與大官僚集團鬥爭十分激烈。世家豪族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宦官頭子張讓的弟弟張朔做野王(現在河南省沁陽縣)縣令,貪贓枉法,兇暴殘民,甚至殺戮孕婦。張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懲罰,於是畏罪逃到張讓家裡,躺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內。李膺知道這個情況後,親率役卒,衝進張讓家裡,砍破屋柱,把張朔捉來殺了。張讓向桓帝告狀,桓帝召李膺進宮,責問他為什麼不先請示就把張朔處以死刑。李膺回答說:「現在我到任已經10天了,怕犯了積壓案件的過失,想不到竟得了辦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並不懼怕(原文是「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請寬限5天,讓我把那些壞蛋懲辦完,卸了任再來受刑。」桓帝聽了,回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罪有應得,司隸校尉有什麼過錯?」
相關成語:勇往直前 貪生怕死
3.虎口拔牙 [hǔ kǒu bá yá]
基本釋義:從老虎嘴裡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險的事情。
出處:元·弘濟《一山國師語錄》:「蒼龍頭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相關成語:虎口拔鬚 虎口奪食 火中取慄
4.事不過三 [shì bù guò sān]
基本釋義:指同樣的事不宜連作三次。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
5.無懈可擊 [wú xiè kě jī]
基本釋義:懈:鬆懈,引伸為漏洞、破綻。沒有一點弱點可以讓人攻擊。形容十分嚴密,找不到一點漏洞。
出處:《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曹操註:「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相關成語:十全十美 無際可尋 天衣無縫 不攻自破 自相矛盾 乘人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