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海皆兄弟 [sì hǎi jiē xiōng dì]
基本釋義:世界各國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樣。 同「四海之內皆兄弟」。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典故:
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於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麼可憂愁、可害怕的呢?」,司馬牛告辭孔子後,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子夏聽了安慰他說:「我聽說過:「一個人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節。那麼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相關成語: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海皆兄弟
2.道路以目 [dào lù yǐ mù]
基本釋義: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談,只是以目示意。 形容人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和恐懼。
出處:《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典故:
周厲王統治周朝時把平民賴以謀生的許多行業,改歸王室所有,一時間民生困苦民冤沸騰。厲王不聽勸諫卻採用特務手段對付人民,他派人去衛國(河南淇縣)請了很多巫師,在首都鎬京(陝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迴大街小巷,偷聽人們的談話,凡經他們指認為反叛或誹謗的人,即行下獄處決。不久,鎬京再也聽不到批評厲王的聲音。後來人們索性連話都不說,親戚朋友在路上見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道路以目)來表示對厲王的不滿。厲王大喜說:「怎麼樣,我終於使誹謗停止了。」他的大臣召公勸戒說:「這樣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然後採納其中好的建議。這樣,天子處理國政就少差錯了。」厲王不聽勸告,仍然一意孤行,實行暴政。舉國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3年後(公元前842年),平民們最終不堪忍受,自發地組合起來攻入王宮,把暴君放逐到一個叫彘(今屬山西)的地方。這個事件史稱「國人暴動」。「殺戮無辜曰厲」。周厲王的諡號「厲」字,即是概括了他的這段殺人止謗的歷史。
相關成語:緘口不言 三緘其口 敢說敢做 暢所欲言
3.歸正邱首 [guī zhèng qiū shǒu]
基本釋義:指死後歸葬於故鄉。同「歸正首丘」。
出處:明·宋濂《故檢校孔君權厝志》:「吾出千成死至此,吾意能歸正邱首,豈知死於道路。」
相關成語:歸正首丘
4.敝帚千金 [bì zhǒu qiān jīn]
基本釋義:一把破掃帚,當千金那樣貴重。比喻東西雖不好,但自己十分珍惜。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光武帝紀》:「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相關成語:千金敝帚 敝掃自珍 敝帚自珍 棄若敝屣
5.狐藉虎威 [hú jiè hǔ wēi]
基本釋義:比喻仰仗別人威勢或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同「狐假虎威」。
出處:〖出處〗《宋書·恩幸傳序》:「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