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得其所 [gè dé qí suǒ]
基本釋義: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出處:《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典故:
漢武帝妹妹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漢武帝的外甥,隆慮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權勢,經常為非作歹,難免要惹出大事。她擔心自己死後,昭平君會犯死罪無人救他,便在病重時對武帝說:「陛下,我願以一千斤黃金和一千萬錢,為昭平君預贖死罪。」這種事沒有先例,但漢武帝見她病生得很重,為了安慰她,也就點頭應允了。隆慮公主死後,昭平君因沒有人管束他,日益驕橫。一次他酒後殺人,被捕入獄。武帝非常難過,嘆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這個兒子,死前把他託付給了我,現在要判他死罪,我實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們都說:「公主早已替他贖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搖搖頭說:「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須遵守。如果因為我的親屬而破壞法令,豈不失信於民?」最後,武帝狠了狠心,還是下詔處死了昭平君。處死了昭平君,武帝心裡很難過。但是,太中大夫東方朔卻向武帝祝酒說:「賞功不避仇敵,罰罪不考慮骨肉,這兩點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內的百姓就會各如其所願。」
相關成語:兩全其美 得其所哉 各取所需 不得其所 人浮於食 人浮於事
2.藍田生玉 [lán tián shēng yù]
基本釋義:藍田:地名,在陝西省,古時藍田出產美玉。 舊時比喻賢父生賢子。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諸葛恪字元遜,瑾長子也。」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典故:
三國時,東吳大將軍諸葛瑾,字子瑜。他有個兒子叫諸葛恪(ke),從小聰明伶俐,口才極好,善於言辭,孫權對這孩子很寵愛。有一次,孫權在朝廷設宴,六歲的諸葛恪隨父參加。諸葛瑾的臉長得特別長,孫權想開他的玩笑,乘著酒興,命人牽來一頭毛驢,在驢的長臉上寫了「諸葛子瑜」四個字,藉以譏諷諸葛瑾臉長似驢。眾人見了,捧腹大笑,諸葛瑾也感到很尷尬。諸葛恪見了,走到孫權席前,跪請添寫二字。孫權命人將筆拿來給他。諸葛恪在「諸葛子瑜」四字後面添寫了「之驢」二字,這樣就成了「諸葛子瑜之驢」。滿座大臣見了無不驚訝嘆服,孫權見諸葛恪如此機敏,十分高興,當場把毛驢賞賜給他。又有一次,孫權問諸葛恪:「你父親和你叔父諸葛亮相比,到底是誰高明?」諸葛恪答道:「我父親高明。」,孫權要他說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說:「我父親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卻不懂得這個道理,當然是我父親高明。」,孫權對諸葛瑾說道:「人們都說藍田生美玉,名門生賢良,真是名不虛傳呀!」
相關成語:藍田出玉
3.東風壓倒西風 [dōng fēng yā dǎo xī fēng]
基本釋義:原指封建大家庭裡對立的兩方,一方壓倒另一方。現比喻革命力量對於反動勢力佔壓倒的優勢。
出處:清·曹雪琴《紅樓夢》第82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
4.明鏡高懸 [míng jìng gāo xuán]
基本釋義:傳說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人心膽。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出處:唐·杜甫《洗兵行》:「司徒清鑑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
相關成語:秦鏡高懸 洞燭奸邪 虛堂懸鏡 貪贓枉法
5.錙銖必較 [zī zhū bì jiào]
基本釋義:錙、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形容非常小氣,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較。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
出處:宋·陳文蔚《陳克齋集》:「先生造理精微;見於處事;權衡輕重;錙銖必較。」
相關成語:分金掰兩 睚眥必報 雞蟲得失 不拘小節 捐棄前嫌 雞蟲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