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蕭規曹隨 [xiāo guī cáo suí]
基本釋義: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出處: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X。」
典故:
剛即位的漢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為他治理國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納悶,又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以為是曹相國嫌他太年輕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願意盡心盡力來輔佐他。惠帝左想右想總感到心裡沒底,有些著急。有一天,惠帝就對在朝廷擔任中大夫的曹窯(曹參的兒子)說:「你休假回家時,碰到機會就順便試著問問你父親,你就說:『高祖剛死不久,現在的皇上又年輕,還沒有治理朝政的經驗,正要丞相多加輔佐,共同來把國事處理好。可是現在您身為丞相,卻整天與人喝酒閒聊,一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政務;二不過問朝廷大事,要是這樣長此下去,您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和安撫百姓呢?』你問完後,看你父親怎麼回答,回來後你告訴我一聲。不過你千萬別說是我讓你去問他的。」曹窯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個機會,一邊侍候他父親,一邊按照漢惠帝的旨意跟他父親閒談,並規勸了曹參一番。曹參聽了他兒子的話後,大發脾氣,大罵曹窯說:「你小子懂什麼朝政,這些事是該你說的呢?還是該你管的呢?你還不趕快給我回宮去侍候皇上。」一邊罵一邊拿起板子把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曹窯遭了父親的打罵後,垂頭喪氣的回到宮中,並向漢惠帝大訴委曲。惠帝聽了後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參為什麼會發那麼大的火。第二天下了朝,漢惠帝把曹參留下,責備他說:「你為什麼要責打曹窯呢?他說的那些話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讓他去規勸你的。」曹參聽了惠帝的話後,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斷叩頭謝罪。漢惠帝叫他起來後,又說:「你有什麼想法,請照直說吧!」曹參想了一下就大膽地回答惠帝說:「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麼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接著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因此,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該遵照先帝遺願,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制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後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他死後,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
相關成語:陳陳相因 刻舟求劍 依樣葫蘆 破舊立新 興利除弊 言出法隨
2.一毛不拔 [yī máo bù bá]
基本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 原指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後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
出處:唐·虞世南《北堂書鈔》:「荊(軻)曰:『有鄙志;嘗謂心向意等;投身不顧;情有乖異;一毛不拔。』」
典故:
出處《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項放踵,利天下,為之。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嗇自私。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釐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幹不幹?」「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離滑釐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楊朱默不作答。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相關成語:不拔一毛 揮金如土 錙銖必較 罄其所有 傾囊相助 解囊相助
3.身經百戰 [shēn jīng bǎi zhàn]
基本釋義:親身經歷過很多次戰鬥。比喻況歷多,經驗豐富。
出處:南北朝·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在朝四十一年;身經一百餘戰。」
相關成語:百鍊成鋼 出生入死 久經沙場 初出茅廬 坐而論道 紙上談兵
4.穆如清風 [mù rú qīng fēng]
基本釋義:指和美如清風化養萬物。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
5.一口咬定 [yī kǒu yǎo dìng]
基本釋義:一口咬住不放。 比喻堅持一個說法,再不改口。
出處: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行審訊,問他將李國斌藏在何處,慧修一口咬定不認得李國斌。」
相關成語:矢口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