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俱樂部名稱中性化這個事已經板上釘釘,具體看各家怎麼改。職業俱樂部的名字是俱樂部的第一形象,名字還是很重要的。
一直不太喜歡恆大這個名字,不太喜歡兩個字都是形容詞的俱樂部名字。中國企業偏喜歡形容詞。萬達、實德、全興。廣州恆久巨大足球俱樂部。石家莊永遠昌盛足球俱樂部。
泰達,安寧、通達。富力,富有、強勁有力。武漢卓爾,卓爾不凡。雖然都是樸素的盛世願景。
一個物件你給它取個名字,還是得成一個名詞。比如你得叫「風扇」,不能叫「轉得飛快」。廣州轉得飛快俱樂部?
漢字語境裡,日本一些球隊的名字還可以。鳥棲沙巖、湘南海洋、清水鼓動、甲府風林、磐田喜悅、大宮松鼠、新瀉天鵝、山形山神、京都不死鳥、德島漩渦。不是清一色的FC。各地特色都出來了。
韓國球隊要麼是地名FC,如大邱FC、首爾FC,要麼是企業冠名,全北現代、水原三星,浦項制鐵,不如J聯賽球隊騷氣。
可是話又說回來,工業文化和商業文化本來也是文化,企業直接冠名也沒什麼,堅持了二三十年,已成一個足球品牌,它實際上已經中性。
當然了,韓國這幾家俱樂部的名字裡有一個前提:小城、大廠、投入理性穩定,安全感很足。
全北現代作為韓國足壇頭牌,年投入比一支中甲保級隊還低,只要投資方現代汽車還在全球繼續賣,這家俱樂部就能一直輕鬆運營下去,股東不用換。
中國足球情況的確特殊:
一、投入太高,以至於沒有什麼安全感,再大的企業也好難持續每年10個億的淨投入,俱樂部很容易變成負資產。
二、足球被搞成了個投機的事,俱樂部股東經常換,每次換了股東就改一個名字,俱樂部無品牌文化積累可言。
三、中超俱樂部投資方企業背景單調,以房地產企業為主,其它行業甚少介入,略像企業聯賽,房產行業屬性甚至超過足球屬性。
中超俱樂部中性化的背後有一套嚴格的限薪政策為其鋪路。俱樂部單方面投入得以大幅縮減,投資方對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也就不會設什麼阻力了。否則每年投10億,自己企業品牌還得不到宣傳,圖啥。
俱樂部名稱中性化肯定有好處,長遠看可以讓俱樂部品牌有更獨立的運營空間,方便直接進入市場,慢慢減少對母公司的依賴。但改名的前提是新名字有助於進行社區推廣、增強球隊對於城市的歸屬感以及球迷對於球隊的歸屬感,如果改了之後適得其反,品牌價值從零開始,不如不改。
不能因歐洲球隊都是中性名字你也強求中性名字。人家一百年前上車的,你現在上車,肯定不是簡單複製就可。
一些中超俱樂部改名已經引發巨大爭議。以河南建業為例。按照足協最新的一刀切政策,建業肯定要去掉了。
建業固然是一家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河南企業,但很多人其實不太清楚這一點,反而更熟知建業足球隊。建業在中國足壇已經存活二十多年。你改,改成啥更合適呢。河南中原足球俱樂部?怪怪的。河南什麼俱樂部都怪。因為建業已經深入人心。
最可惜國安。
北京國安,從來不喊北京隊,只喊國安隊。前幾天問隔壁部門一位跑電影的不看足球的年輕記者,聽說過北京國安和上海申花嗎,她說沒聽說過上海申花,但聽說過北京國安。以此說明,北京國安這個詞還是出圈了。
北京國安所有的品牌建設都是圍繞國安二字,比如他們今年新創的一個公益品牌叫「關心」,諧音「guoan心」。以後不叫北京國安,球迷在工體喊的口號「國安國安北京國安」也要改?經典隊歌《國安永遠爭第一》也要改?
隊名中性化的目的是方便歷史傳承、長遠打造百年俱樂部。形象上早已經實現中性化的北京國安離百年俱樂部只差72年了,現在又要換個新名字重新開始,真的沒有必要。申花亦然。聽說足協最新的決策是一刀切,連申花都要改。希望不是真的。
不該改的就不要改,該改的就爭取改個好聽的名字。就怕改與不改都不如意。
漢語文化如此美妙,翻譯過來的名字往往很帶感,自己取個好名字就很難。除了申花,歷史記憶中的好名字也沒幾個了。
甘肅天馬、陝西滻灞、江蘇舜天、上海東亞,一時半會兒再也想不起來。
現在大家都要改名,就改好點。但這事我還挺悲觀的,條條框框多,顧忌多,總覺得投資人定名字的時候還會出一些么蛾子。
重慶解放足球俱樂部?武漢長江足球俱樂部?上海工人足球俱樂部?廣東嶺南足球俱樂部?石家莊鐵路足球俱樂部?河北燕趙足球俱樂部?別硬整一堆動物就行,什麼華南虎,華南虎都快滅絕了還華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