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歆小迪
6歲的小外甥女這幾天住我家,與小姑娘相處了幾天,發現小女孩特別缺乏安全感。比如,都是小學生了,還特別黏媽媽,她媽媽出差幾天,都能把嗓子哭啞,每天和媽媽視頻,再見又再見就是捨不得放下電話,到我家住一周,差不多把家都搬來了,什麼都要用自己的,尤其睡覺時候,必須抱著她的小熊睡。
我很好奇小姑娘從一出生都是妹妹一手帶大的,理應不會缺乏安全感,怎麼比留守兒童還缺愛?老公道出了答案,「你妹妹看似自己帶孩子,其實只是陪著,並沒有陪伴,她的脾氣還大,動不動就兇孩子,孩子能有安全感嗎?」
是啊,孩子是否缺乏安全不在於誰帶,而在於父母平時和孩子如何相處。
什麼是安全感呢?就是孩子對世界的基本信任。一個孩子必須懷有這樣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賴的。」才能獲得生存的動力、勇氣和毅力。
安全感好的兒童內心堅信:「我是可愛的,我是被愛的,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我相信自己的判斷。
相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總是感覺到世界是有危險的、父母是不愛自己的,時時擔心會被父母拋棄;他會犧牲自己的健康發展,壓抑自己的真實內在,想方設法討好父母,以獲取父母的讚許和接納,從而獲取存在感。當這種安全感係數低的「詮釋模式」延伸到成年生活時,會令人時時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夠好,自我評價依賴於外界的反應,缺乏內心力量。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管理不好情緒,喜歡喜怒於孩子,孩子整天惶恐不安,不知道那句話那件事會惹惱爸媽,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閨蜜說她小時候就特別會看眼色,她能從爸爸媽媽下班回家時,進門的表情、臉色、動作看出來,他們今天是開心的,還是生氣的,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我一度很羨慕她,小小年紀就會察言觀色,情商那麼高。一次聊天中才得知,閨蜜那不是情商高,是她父母易怒,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緒,讓她不得不防著父母,以免被殃及。
閨蜜說她小時候每天都揪著心,生怕父母生氣,他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會找理由罵她,那種恐懼感一直伴隨到成年。儘管在她結婚後,父母不再動不動就罵她了,可他們臉色不對,她還是不敢上去詢問。
為人父母,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一定要重視。
小時候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如果父母都不能與自己親密相處,孩子遇到事情不知道該與誰分享,會孤獨自卑,對陌生世界的恐懼。有的孩子別看很獨立,看起來比同齡的孩子更懂事,但他們內心深處是沒有安全感的。
因為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關注,這是自己的依靠,後盾。可有的父母看似陪著孩子,其實沒有做到陪伴,他們沒有和孩子互動,沒有傾聽孩子的想法,只是待在孩子身邊,這樣的陪是無效的陪。
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陪伴的質量,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放下手機,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愛。
我家鄰居管教孩子有個殺手鐧,那就是「嚇唬」,比如孩子不聽話哭鬧,哄不住的時候,她就會說「你再這麼哭鬧,我就把你送回奶奶家」,「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我再生一個聽話的寶寶」......
小姑娘在這樣的嚇唬中,變得膽小怕事,特別黏人,尤其是媽媽,上幼兒園時候,總擔心媽媽不來接她。這種嚇唬管教的方式特別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作為父母,不管孩子聽話還是鬧脾氣的時候,都要讓孩子知道,他變成什麼樣,做了什麼,爸爸媽媽都不會不要她,都會愛她的,有這樣的底氣,孩子才會勇往直前,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來說,成長過程中畏手畏腳,可能不會有勇氣去嘗試的一些決定,所以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的安全感和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