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校陸續進入開學季,對不少新生來說,結識室友將是一件充滿期待又心懷忐忑的事。在以往隨機分配為主的模式下,能否遇到心儀室友,多半只能靠「緣分」。不過,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嘗試打破這一傳統,將「室友選擇權」交給學生,抑或採用大數據推薦算法為新生匹配室友。
儘管距離報到還有段時間,但中國傳媒大學研一新生肖雨(化名)已經早早跟自己的準室友建起了宿舍微信群。今年8月20日至24日,中國傳媒大學通過後勤綜合服務網向全日制脫產類博士、碩士、本科新生開放新生選房系統,而她正是在此期間跟其他三位準室友同時選好了宿舍房間號和床位。
從2016年至今,中國傳媒大學已經連續第三年推出這樣的系統。據學校新聞網報導,去年的自助選房堪稱「秒殺」。經過新生數據整理、房源分配、模擬選房等準備工作,8月18日上午9點,系統正式開放。僅僅5分鐘,選房人數便多達2000人。一小時後,已有3258人成功選擇了宿舍床位。截至8月18日13點20分,有住宿需求的3966名新生中,已有3564人完成了選擇。
而今年,選房「大戰」同樣如火如荼。「正式選房之前,公號就有推送消息,我們考完研建起的新生群裡也在轉,大家基本都在模擬選房階段找好了室友。」作為外地考來的學生,肖雨並沒有太多渠道提前認識未來的同學,之前的複試幾乎成了彼此之間僅有的接觸機會,「我加了好幾個人的微信,但也不能上來就問對方一堆信息,然後再像買東西一樣挑挑揀揀,那樣會弄得很尷尬。有些細節還是得靠旁敲側擊,在閒聊中慢慢了解對方的性格、愛好和作息習慣,儘量找到各方面都比較合拍的人。」
一番摸底權衡後,肖雨選好了自己的理想室友。幸運的是,對方也都欣然接受了她的邀請,「從性格上來說,感覺她們都是比較溫柔乖巧的,不是那種太鬧騰或者太強勢的,而且有的是跟我一樣本科在南京上學,有共同語言,還有的是跟我一樣喜歡攝影或旅遊,以後可以結伴出去。」
對肖雨來說,這樣的憧憬在本科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宿舍是學校事先分好的,根本不知道會遇到怎樣的室友,純屬碰運氣。」而肖雨的運氣並不算好,「住在一起以後,發現室友都喜歡宅在屋裡,整天拉著窗簾追劇或者玩遊戲,而我喜歡出去活動。生活習慣上差異也很大,有人晚上總要打電話到很晚,還有的習慣把空調溫度開很低。」後來,肖雨不得不找到輔導員,軟磨硬泡之下,才總算換了宿舍,「相比之下,現在這種方式人性化一些,至少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事實上,將選擇權交給學生的做法並非僅此一例,華中師範大學、溫州大學城市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等多所高校都在近年來相繼推出了類似的寢室自選系統,允許學生通過貼吧、微信等不同方式來尋找自己認為合適的室友。
與「自選」不同,也有一些高校在嘗試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到的結果來為新生找到匹配度更高的室友。
今年8月10日,隨著中國人民大學「微人大」迎新通道的開通,由學校後勤集團發布的新生住宿習慣調查也連續第四年同步上線。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問卷內容涉及作息情況等九類問題,截至9月1日,共有7105名新生填寫。後勤集團國內公寓部會將調查結果發至各學院,作為新生床位分配時的參考數據。
而在南京大學,相關調查的結果還通過大數據推薦算法實現了室友自動匹配。據南京大學學生工作處的郭亞敏老師介紹,8月3日到10日,學校在迎新網的新生須知頁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試點實施新生宿舍分配優化方案的情況說明》,並提供了問捲入口,新生可以根據個人意願自主選擇是否參與,「短短一天時間,就有超過一半學生填了問卷,總共下來有八成學生參與調查。」
作為去年試運行的升級版,郭亞敏表示,今年從問卷設計和技術手段上都有改進。「去年我們只針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並結合大數據加以分配,其他學生仍然按照傳統方法隨機分配。學期結束前,我們對一千多名學生進行了跟蹤測試。」郭亞敏欣喜地發現,用大數據分配的學生,宿舍滿意度比隨機分配的學生高出10個百分點,「具體用哪些問題來衡量,不應該是我們拍腦袋決定,而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老生的反饋,來判斷哪些問題有必要增加到新生的調查中。」
郭亞敏告訴記者,經過補充,今年的問卷包括四部分內容,「一是生活習慣,包括睡覺時間、起床時間、空調使用習慣等;二是衛生習慣,包括多久清理一次桌椅、什麼時候洗澡等;三是性格方面,比如是否願意幫室友拿快遞,是否介意室友用你的肥皂或洗衣液等;四是興趣愛好,這是今年剛加進去的,也是難點所在。」
在問卷設計之初,郭亞敏也曾糾結於如何將五花八門的興趣愛好加以匹配,「這種情況更適合採用『隱語義模型』,也就是類似於網易雲音樂給出的推薦歌單,可以通過你聽過的歌,和其他聽過這首歌的人喜歡聽的歌,來找到你可能喜歡的歌。同樣道理,我們也能利用大數據推薦算法對新生填寫的興趣愛好加以分析,找到潛在關聯,儘可能為他們匹配到志趣相投的室友。」
「目前,一些高校能夠在宿舍分配上主動打破傳統方式,積極嘗試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或者開展相關調查,將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其中,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的表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高校可以在宿舍分配上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但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優化改進,作用畢竟有限,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想化的效果。
對此,2016年考上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的林曉(化名)頗有感觸。「雖然說是自選,但事先很難對別人了解那麼多,剛開始都會很客氣,真正的矛盾往往是在日後相處中產生的。」憑藉著複試時的一面之交,林曉為自己選了室友,但結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後來還是換宿舍了。這種方式的確提供了自主選擇的空間,但沒辦法保證如願,畢竟選室友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很難有絕對完美的方案。」
郭亞敏同樣坦言,即使學校不斷努力優化宿舍分配方案,但不可能因此徹底杜絕宿舍矛盾,「對於我們的做法,網上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這樣做會導致宿舍同質化,剝奪了學生差異化、多樣化交友的權利,還有人擔心,經常熬夜或打遊戲的學生會被分到一起,對學生發展不利。」郭亞敏表示,方案推行前,已經在這些方面有所考慮,「我們的問卷涉及二十多個問題,並且權重是相當的,也就是說,將會從這麼多維度綜合分析,並不會把某一個點作為依據。有學生向我們反饋,說發現跟室友睡覺時間不一致,可見匹配不是簡單按作息來操作,而是綜合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他們在衛生習慣、興趣愛好或者性格等多方面都比較相似。」
在郭亞敏看來,大數據技術只是外在方法,關鍵在於內在理念,「我們不是要追求把這件事無限優化下去,而要把握好一個『度』。我們所追求的,也不是讓學生同質化,而是儘可能避免把差異過大的學生放在一起。畢竟,很多學生之前從來沒有過宿舍生活的經歷,我們希望大學能夠成為他們從家庭到社會的一個溫和過渡期,讓他們在適度的環境中得到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