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直指靈性
剛才看到某篇文章稱只要將基礎和中等難度的題都做到應該就能達到600分,其下一個評論說,我們考了464分,你說的容易,但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我們就是做不到。
這個評論觸動了我,文章和評論說的都沒有錯,其實600分確實不難,但是要做到這個不難,前提就是孩子學習上的悟性,悟性可以來自於天賦,可以來自於個人生長過程中的巧合,還可以來自於長輩高明的指點。
我所擅長的方法論,就屬於第三種。
尤其是我自己高中階段可是學渣,具體知識技巧上我基本教不了孩子,連數學題我都不會做,所以我的方法論,99.9%屬於哲學的點化悟性範疇。
也就是說,我是將孩子教成「會者」,然後學習自然不難。
而這兩天在頭條上結識的廈門梁老師,教育思維與我不謀而合異曲同工,連教育思維的名詞都總結的和我一模一樣,叫做學習方法論。
而梁老師在具體知識技巧上就比我強盛百千倍了,我非常欽佩,受益良多。
融匯貫通與生死問題
這是我在教育孩子時最基本的一條原則,我是這樣描述的:
任何學科,必須做到融匯貫通,理論閉環,自圓其說,甚至是錯的都不打緊。
做到這一點,第一步是要解決「生死問題」,生與死在此用來指代最高和最差。
例如IT,首先解決生死問題,就是要給你一個空白機器,你會裝系統,機器系統崩潰了,你會重裝,打不開了,你會轉移硬碟數據。
這就是IT裡最簡單的第一步死關,這個問題解決了,後面沒什麼可怕的,大不了你重新給他裝好,再來。
在語文上,就是基礎的積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等於保底退路,再差不會更差了。
在物理上,就是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
在數學上,就是最核心的推演邏輯。
解決了生死問題中最重要的死關,後面就是發散,擴展,推演,不斷擴大和糾正理論圓環,始終都能自圓其說。
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就不斷依附而來,並能被你切實掌握,自然而然成為一體,這就叫融匯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