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6
今日和河南商丘的女士通話半小時,小學教師,敏而好學,苦惱於初一的兒子的學習,我們交流了不少內容。
以女士的描述,我感覺這孩子很有靈性,這不是無意義的恭維,是因為一個關鍵點,她提到孩子小學作業不認真,但是上課效果很好,老師說聽課認真回答積極能坐得住,成績也好。通過此點,我認為這孩子無意中掌握了集中注意力的要訣,換言之自己萌發了這個天賦。
這是很難得的,這就是靈性,已經遠勝於苦學而不得提高的孩子。
但只有這個是不夠的,而且才上初一,小學階段而萌發的靈性,如師長沒有手段引領鞏固提高培養,就只能聽天由命全看個人機緣,被磨滅的也很常見。
我了解了她的的家庭情況,以她家具體情況而言,我認為初一開始適宜以她丈夫為主接手兒子教育了。(每個家庭究竟以誰為主才對,這是不一定的,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般而言,丈夫更適合作為兒子的人生榜樣,先天具有更高的權威性,而母親更適合作為女兒的人生榜樣。(存在二般情況,而且不少。)
而她家,丈夫知識廣博,妻子自認教育兒子已經漸漸有摩擦,另外提及小學階段時丈夫常認為能在教育上看的更遠,不論是否正確,我認為有這個自信,就是一個利好的前提。
另外,妻子苦惱丈夫經常愛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總是說男孩子要放手,少約束,讓他去自己成長。
我不確定妻子傳達的是否準確,假定傳達的內容是精確而全面的,我認為丈夫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孩子階段就放手讓他去自己成長,那等於直接放棄家長的責任,完全聽天由命純靠孩子自己的機緣了。孩子即便以後有所成就,和家長又能有多大關係?如果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生」,那死的概率是遠遠大於生的概率。
畢竟一本線明明不難,可是各省每年能過一本線的孩子也只有10%左右。(我記得梁老師是這麼統計的)
不過丈夫能提到「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又感到這是一個好的認識,因為這代表了魄力,此外我也不確定妻子轉述的是否準確表達了丈夫的意思。
我在之前文章裡,也提到,方法論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要形成理論閉環,融會貫通,而做到這個的前提就是首先解決生死觀/關問題,想明白了最差會如何,解決了從最差裡轉為生的問題,之後自信便會油然而生,無所畏懼,而自信,是天賦的第一前提。
如果丈夫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接近我這個意思,那麼我認為非常好。
這篇文章是通話後開始歸納,說來說去感覺接近玄學,
想了想,又只能如此,因為這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家長,等於要將家長教成和我一樣能傳授孩子學習方法論的人,這就太難了,這比教孩子還難。
從我約20年前開始考慮這問題,至今為止,我只遇見梁老師一個同道中人,除此之外,別說遇見,連聽聞過都沒有。
我將方法論分為這麼幾層。
1,學習方法論
的梁老師稱之為自學方法論,都是一回事。指如何進行高效率學習,從宏觀概念上建立學習體系的認知方法,從哲學層面擁有學習的悟性,也包含具體的實操性知識技巧。
【在實操技巧上,我遠遜梁老師,但在哲學層面,尤其是家庭關係梳理上,我應該是不遜於梁老師】
2,方法論
去掉前面的學習二字,方法論包含的範圍就廣博無比,指所有人生觀,世界觀,認識世界的思維手段。
在這方面,成人都是遠勝孩子的,
3,傳授方法論的方法
這個如前所言,這比教孩子難太多了,我教子6年餘,無任何保留,話題無遠弗屆,自信父子交流的廣度深度遠超絕大多數家庭,但即便這樣,孩子能掌握學習方法論,後天擁有了理科天賦,但是也無法傳授他人掌握。
所以我最後也是認同梁老師的理念,直接教孩子學習方法論即可,梁老師是直接放棄,通過考核的手段來篩選,因為教家長,難度艱巨到無法想像,成本高昂到誰都付不起的程度。
此外,諺雲「法不可輕傳」,這裡面包含多層含義。
一來何其珍貴,無理由為何要傳?
二來凡輕易可得的東西,就易受人輕視,不被珍惜,而不珍惜是學不懂的,則傳了也白傳。
既然法不可輕傳,我為什麼又連篇累牘的發文章?
1,見梁老師文章,遇同道而欣喜,發文以共鳴交流,互相學習。
2,太過龐雜,我也需要借發文思索,以此進一步歸納總結,爭取進一步升華。
3,人類就是這樣交流而進步的,發文坦言心得,是我對這個世界,這個國家的小小貢獻。
4,大部分人看了也是白看,而能自行悟通的人,註定萬中無一是極少部分,而少部分人若能看懂,自行悟通,則又多了同道中人,可互相交流,同樣是我對這個世界國家的善意。
5,這就是機緣,遇到這個過程,受到啟發,就是機緣。
6,我若有一日能完全模塊化體系化綱領化,圓融無礙無漏,那時候這個過程就會消失了,或許我會傳授,但那時確實只能不輕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