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已經成為了眾多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彈鋼琴、吉他、看英文原版書,電影配音,巴黎走秀等等。
相比其他的星二代,她無疑是最出色的了,落落大方,謙卑有禮,還特別有才,這背後離不開黃磊的悉心教導。
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是別人家的父母,每個實現跳躍性的飛躍都是父母在奮力託舉。
有人問黃磊,孩子該窮養還是富養?他說,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
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就好了。
1、給孩子足夠的愛
在微博看到網友的一句評論,很扎心。
那些被愛包圍長大的人,其身上的自信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再怎麼努力也追不上,就像眼裡有星辰大海。
只有給了孩子足夠的愛,他才有安全感,才能變得自信。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時,就提到,孩子如果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就會變得自卑,狂躁;因為孩子的本能是要獲取爸媽的愛,如果你阻隔了愛的流動,孩子就會哭,就像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其實是錯誤了,因為阻隔了孩子跟母親之間愛的流動。
所以,千萬不要吝嗇給孩子充足的愛,當然,這種愛不要被誤解為溺愛。
2、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了,最多15年。
看到過一篇文章,說要求家長陪伴孩子到10歲,在10歲之前家長的陪伴可以建立孩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10歲以後基本定型,看孩子的造化了。
黃磊自從女兒出生後就儘量陪在多多身邊,除去演出,基本都在陪伴。
不然多多哪裡來的這麼優秀?跟黃磊的陪伴離不開。
陪伴是最高質量的教育。
3、家長的榜樣
董卿說,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小時候的一言一行都是模仿大人的,所以家長的榜樣作用很重要。
楊絳談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時,反覆強調榜樣的作用,因為她就是這樣做的。
在她頑劣的時候,父親沒有對她說教,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她去看書,之後,楊絳再延續到了自己女兒身上。
所以說,言傳不如身教。
4、賞識孩子
日本有一位教育專家,一次一位母親帶著兒子去找他,問「你覺得我的孩子以後能成才嗎?」
專家頭也不抬地說「不能」,「你看都沒看,怎麼就下如此斷論呢?」母親繼續追問,專家說「因為連你都不相信他,他就成不了才。」
不被自己爸媽賞識的孩子一定是不自信的,更何談優秀?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藏著一對聰明的父母。
因為他會賞識孩子,即使是孩子的缺點,他們也會包裝一下說出來,讓孩子充滿信心;而不像別的家長,說話要機關槍,不停地掃射孩子,只顧自己痛快。
5、掌握一門特長
有遠見的家長都會在3件事上逼孩子一把,其中一件就是孩子的才藝,一定要逼一把。
孩子的本能是逃避一切困難,可能練琴很苦,但是家長要有判斷力,不然孩子什麼都堅持不下去,等長大了只有後悔。
楊穎在參加《嚮往的生活》時,看到劉憲華拉小提琴,滿滿地羨慕,臉上有無限的惆悵,她心裡想的是為什麼當初自己的爸媽沒有逼自己一把呢。
學習很苦,堅持很酷,不經歷風雨哪來的彩虹。
為了讓孩子今後在人群中有亮點,至少讓他掌握一門才藝。
6、習慣養成
陶行知說,什麼是教育,就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
多多就是例證,沒有好習慣的人怎麼能堅持學那麼多,還做的如此出色,肯定跟她的習慣離不開。
在網上我們也常看見她安靜地坐在一隅看書,這就是習慣。
今年的各路高考都出來了,我們能夠從中發現,他們90%的人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他們不是書呆子,相反,興趣廣泛,跟他們的時間管理離不開。
小學重習慣,初中重態度,高中才重能力,這是所有老師都認可的觀點。
而且習慣無處不在,家長不要偷懶。
父母能幫孩子過好以後的生活嗎?不能,我們只能做的是力所能及的事,而這6件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