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最幸福的孩子,父母都做對了這七件事

2020-08-25 媽媽朋友圈

有人問黃磊,培養優秀的孩子,該窮養還是富養?

黃磊說:

應該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也別鋪張浪費。

我們家也沒有富養也沒有窮養,

該吃飯就讓她吃飽,該上學就上學,

也沒有刻意過於嚴厲,也不會去縱容,

用愛去養吧。

很多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都表明:相比賺更多的錢、取得更高的成就,家庭關係融洽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幸福。

對於孩子,更是如此。如何養出一個幸福感指數高的孩子?父母須知以下幾點:

1、給孩子足夠的愛

慧姐曾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的自白:

"我沒有高學歷媽媽那麼豐富新穎的育兒理念,沒有幾國語言能自由切換的媽媽那麼大的光芒,無法像全職媽媽一樣盡心盡力的陪伴你,也沒有足夠的物質能力讓你接受最先進的教育或帶你去見識更大的世界,我那麼普通,那麼平凡,孩子,我該拿什麼來愛你?"

這大概是很多媽媽的心聲。正如黃磊說的那樣"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大多數媽媽卻都很焦慮,這完全沒有必要。

媽媽爸爸愛孩子,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多把"愛"對孩子說出口,就給予了孩子最大的信任和安全感。

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愛,但卻不能溺愛。

我們要去支持孩子的夢想,但我們更要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有擔當、負責任的成年人。在足夠的愛包裹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很幸福。

2、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爸爸3》的第一集裡問各位爸爸陪孩子的時間多不多,其他幾位爸爸都帶著愧疚的神色說"不多,心思都在事業/演戲上,太忙……"。

只有夏克立很篤定地說,我有花很多時間跟她在一起。

在那個把爸爸和孩子都關禁閉的小測試裡,其他幾對父子都多少出現了焦躁不安和沒話講的情況。

只有小公主和她爸爸聊得很開心,工作人員開門了,小公主關門說:"我們繼續聊啊。"

這個親子關係好讓人羨慕,說明夏天和爸爸在一起有很多很多樂趣,有沒有其他娛樂設施無所謂。

因為陪伴,才能讓自己和孩子更加親密無間。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幸福感和安全感都很足,性格大大方方。

3: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有些父母總是講孩子不愛學習不愛看書,那麼反思一下你自己,你給孩子留下了愛學習愛看書的印象了嗎?

給孩子做榜樣。父母在做,孩子在看。公交車上你給老人讓座,孩子也就懂得給老人讓座。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長大也會孝敬你。

一個人有一個好習慣非常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把每天的生活打理得井然不紊,那麼孩子做起事來也會很有章法。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培養孩子的習慣,規定孩子的道德準線,這樣才有利於孩子以後的生活!

父母的壞習慣一定要改,雖然很難,但是為了孩子,努力吧。

4:和孩子更好地交流

不懂得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有些父母好像從來不會讚美孩子,他們覺得那樣會讓孩子驕傲,只有時刻鞭策他,他才能不斷進步。殊不知,你們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卻像一隻利劍,深深刺中孩子脆弱幼小的心上。

有的父母,很少肯定孩子:

孩子成績進步了,心裡很滿意,嘴上卻說著:"不要驕傲,驕傲使人退步。"

孩子成績退步了,這時候心口合一了:"怎麼搞的,沒有好好複習?又退步了!"

不會和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教育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翁格瑪麗效應"。說的是一個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鼓勵她:你很美。

之後女孩便有了信心,每次照鏡子的時候,她都在心裡對自己說:"其實,你很美"。

漸漸地,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給他積極的心理暗示。因為你們對孩子每說一句話,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塑造著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鼓勵和信任下成長的孩子,今後更容易幸福。

5:爸爸愛媽媽

當你以夫妻關係為第一位時,你的孩子就自然不會以自我為中心。

看到爸爸深愛媽媽,也會讓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所以想愛孩子,先愛你妻子。

臺灣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說:

"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

當孩子看到父親和母親之間存在差異性,並且可以互補、合作、協商、和平共處時,孩子就會逐漸懂得婚姻幸福的含義,有助於今後的婚姻生活。

6: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別太緊張你的孩子,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而是一個個體。

1~6歲的孩子,是最依賴父母的時候,逐漸長大後,孩子會越來越需要自己的空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這個空間分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

內在的包括:別刨根問底孩子的隱私或者偷開孩子的日記等等。

外在的包括:不逼孩子做不願意的事情,給他足夠的空間做喜歡的事情。

擁有自己的的空間,能隨意支配自己的時間的孩子,往往是自由的,幸福的。

7:培養孩子一門特長

學習一種特長是培養手段,而不是培養目的。

不一定孩子學的特長越多競爭力越強,我們要在培養孩子擁有一門特長的同時,培養孩子克服困難,抵禦誘惑,戰勝不良情緒,提高自己的做事的毅力等等一些做人的優良品質。

培養一門特長,可以豐富孩子今後的生活,開拓孩子的眼界,有更多的生活選擇。

相關焦點

  • 黃磊:孩子成年後變得幸福,大多是父母做對了這6件事
    多多已經成為了眾多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彈鋼琴、吉他、看英文原版書,電影配音,巴黎走秀等等。相比其他的星二代,她無疑是最出色的了,落落大方,謙卑有禮,還特別有才,這背後離不開黃磊的悉心教導。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是別人家的父母,每個實現跳躍性的飛躍都是父母在奮力託舉。
  • 父母平均身高160,孩子卻長到180,原來是做對了4件事
    導讀:父母平均身高160,孩子卻長到180,原來是做對了4件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平均身高160,孩子卻長到180,原來是做對了4件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自信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做對了這件事
    前幾天,一位媽媽向我諮詢:今年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了,原本覺得自家孩子挺好的,可是上了幼兒園才發現差距,別人家孩子口渴了就敢跟老師要水喝,我們家孩子就不敢說話,只在老師統一發水的時間喝點水,嘴巴一點都不甜,說了他幾次,還開始哭鼻子了,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我了解到,孩子之前是老人帶,經常是在老家住一段時間,在父母身邊住一段時間,上幼兒園之前正好是暑假,剛從老家回來。
  • 臺灣繪本之父:孩子愛閱讀大抵因父母做對了這件事
    嗯,不愛看書也許是天性,不過看完臺灣繪本之父郝龍才的一席話後,你會發現,愛看書的孩子可能都是因為爸媽們做對了一件事,一起來看看。本文授權轉載自|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少年商學院是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為中小學生提供一站式國際課程與實踐項目。閱讀是最好的遊戲。
  • 想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這七件事父母要做好!
    文丨悠悠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性越來越強,有的孩子獨立性有了,和父母的關係一如既往的親密,有的孩子卻在心靈上和父母漸行漸遠,想孩子在心靈上和你一直親近,這幾件事父母們都做對了嗎?1、三歲之內多給有質量的陪伴三歲內對孩子的陪伴,益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對父母信任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很有幫助。父母給孩子有質量的陪伴越多,孩子越喜歡「粘著」父母,越容易把父母定位成家長,夥伴的角色。而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 關於教育的這5件事,你都做對了嗎?
    今天和各位家長聊一聊家庭教育中的小細節,看看你都做對了嗎?1. 孩子不願起床,你會怎麼做?其實,比起你說了啥,年幼的孩子更願意照著你的行為去做,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家長們一定要用好「最佳榜樣」的身份。而養成專注的習慣後,孩子的自律培養也將水到渠成!
  • 孩子早戀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做這三件事,聰明的父母都怎麼做?
    在孩子教育上,一直有說不完的話題。今天,我們來看看孩子「早戀」這件事。提到「早戀」,相信不少家長的直覺都是異常排斥的,他們堅信這種事情不可以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早戀真的那麼可怕嗎?父母一定不要做的三件事大多數父母在孩子早戀的處理上都是不冷靜的,這就導致了事情越來越糟糕。所以說,孩子早戀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早戀的處理方式。
  • 一個真實的父母,應該讓孩子看到你做的這9件事
    一個真實的父母,應該讓孩子看到你做的這9件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是紐約作家Ellen Sturm Niz發表在美國熱門育兒網站「Parenting」上的一篇文章「9 Things You Should Let Your Child See You Do(你應該讓孩子看見你做這9件事)」,這9件事向孩子展示的是一個真實而立體豐滿的父母,這個真實的你也許會犯錯,也許會遇上麻煩,也許會有點小自戀,也許會精打細算…但正是這些真實的力量才能傳遞給孩子最寶貴的經驗
  • 孩子青春期太重要,這8件事家長值得做,父母一定要知道
    老師家長們,這個話題,一定要認真看看,這段時間用對了力氣,可謂是事半功倍;這段時間出了問題,真的會讓人追悔莫及!02、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要做到8件事當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首先,父母要改變你所有的教育模式。早年你可以說「快寫作業去」「走我們上學去」。但到這個階段不要這樣了。
  • 看了超500個案例發現: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父母都做對這3件事
    看了超500個幸福案例,發現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不是不打罵孩子,不是轟轟烈烈的刻意為之,不是毫無底線的順從和溺愛,而是父母普遍都做對這3件事。>很多覺得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都感恩自己有一對開朗的父母。
  • 孩子被欺負後,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聰明的父母會做這3件事
    曾經有人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七成的孩子被別人欺負之後,並不會反擊,而是會哭泣,這樣做的結果導致對方變本加厲,孩子在以後的日子裡經常被別人欺負。另外三成的孩子選擇「打回去」,如果反擊成功,以後便不會再被欺負,如果反擊失敗,孩子當時會受到更嚴重的傷害。
  • 為什麼孩子會厭學?多半是父母做了這幾件事!
    但是父母依舊以班上中上學生的標準要求孩子,小松做不到,父母還認為是小松的態度有問題。對策:對於已經厭學的孩子,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要接受孩子當前的水平,在現有水平上提高一點點。很多問題不僅僅是態度問題,更多的是能力問題,而能力問題是需要時間訓練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 哈佛大學發現,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接送孩子上學,不到進出校門那一刻,書包永遠都不是孩子自己背著;其實我也非常理解這樣的父母,畢竟教孩子穿衣吃飯繫鞋帶,可能一天一夜都教不會,但幫他做,三秒鐘就搞定了,況且讓孩子自己做,肯定做得一塌糊塗,回頭還得父母重新做,簡直不要太麻煩。
  • 「警惕」這七件事嚴重影響孩子心理成長,父母要謹慎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能給自己的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生怕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磕磕絆絆,然而,孩子的成長與教育,與父母的習慣息息相關。孩子雖然小,但是父母的一些不經意行為和態度,孩子都能感受得到,並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以下這七件事嚴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成長,作為父母的你平時有沒有注意到呢?
  • 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都做了下面5件事
    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教育孩子,基本上從懷胎十月就開始。平時不怎麼管孩子,還要責怪孩子不聽話,這是什麼天理?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畢竟父母那一輩跟孩子的代溝是很大的,隔了一輩,時代在發展,思想在進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啟蒙教育家,如果你突然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不良的習慣,那你就要從日常生活中好好觀察了,是不是因為自己平時沒有帶孩子,給公婆帶孩子的原因。
  • 把孩子從網路遊戲中「救」出來,聰明的父母都做對了這五件事
    如果父母稍微提醒一下他,少玩遊戲,多看書做作業時,男孩就表示出不耐煩,甚至氣急敗壞的表情。面對父母的苦口婆心,男孩依然我行我素,玩得連頭都不抬一下。面對沉迷於遊戲的孩子,多數父母採取的手段有以下幾種:一是恨鐵不成鋼的數落,任憑說破了嘴,孩子依然無動於衷;二是沒收手機或電腦,以為沒有了手機、電腦,孩子就會老老實實,遠離遊戲。
  • 幼兒園園長直言:入園後哭鬧少適應快的娃,家長都做對了這5件事
    每年的幼兒園入學季,門口總是能看到一群孩子拽著媽媽的手哭得撕心裂肺。悲傷的情緒渲染開來,有不少家長也跟著落淚,家長和孩子都是難捨難分。更讓家長們頭疼的是,好不容易把哭著的孩子哄好了篇,旁邊的孩子一哭,自己家的孩子又跟著哭了。
  • 三四歲的孩子愛唱反調,父母要反省一下,這幾件事你做對了嗎?
    小姑娘一扭頭:「我不吃飯」;明明睡覺前不可以吃糖果,可是小姑娘卻非要鬧著要吃,怎麼哄都沒用。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跟上面朋友有一樣的體會:孩子到了兩三歲時,就開始跟父母頂嘴唱反調,做什麼事情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
  • 睡前1小時,父母做對這3件事,男孩更優秀
    導讀:睡前1小時,父母做對這3件事,男孩更優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睡前1小時,父母做對這3件事,男孩更優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青春期太重要,這8件事家長值得做
    老師家長們,這個話題,一定要認真看看,這段時間用對了力氣,可謂是事半功倍;這段時間出了問題,真的會讓人追悔莫及!2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要做8件事當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首先,父母要改變你所有的教育模式。早年你可以說「快寫作業去」「走我們上學去」。但到這個階段不要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