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繪本之父:孩子愛閱讀大抵因父母做對了這件事

2021-02-08 尖叫童年

♫ 尖叫君語 ♫


有爸媽覺得,娃不愛看書,是DNA出了問題。嗯,不愛看書也許是天性,不過看完臺灣繪本之父郝龍才的一席話後,你會發現,愛看書的孩子可能都是因為爸媽們做對了一件事,一起來看看。


本文授權轉載自|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少年商學院是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為中小學生提供一站式國際課程與實踐項目。



閱讀是最好的遊戲。很多家長很苦惱,經常來問我,孩子不喜歡閱讀,怎麼辦?其實很簡單,只要父母每天和孩子一起看,就可以了。如果孩子還小,你要讀故事給他聽,要明白,很多孩子未必是喜歡書,他是喜歡跟家長在一起的感覺。

 

就好像我們離開故鄉,都是懷念故鄉的煎餅果子,煎餅果子有什麼好吃,不吃會死嗎?不會。我們在倫敦吃煎餅油條、酸辣湯,那麼難吃,還賣那麼貴,一個道理。其實你對煎餅果子的印象好,只是因為你的媽媽、奶奶對你好的時候,煮點東西給你吃。那是感情的好,並不是食物的好,只要一碰到這些東西,記憶和溫暖也直接出來了。

 

就像在巴黎,我看到有些人拿起書架上的一本《小王子》,就流淚了,為什麼?那是他們兒時聽父母講得最多的故事。我們中國人的鄉愁,卻還停留在口腔,因為吃是最重要的,這幾十年,經濟騰飛了,才算真正吃飽了。所以說,我們要從小念書給孩子聽,孩子一定會發現,你在跟他一起念書的時候,是你最專注的時候,你不會拿手機,不會看電視。長大了,會記起你讀的書,勾起你陪伴他的回憶。



可惜現在很多父母吃飯的時候,都在拿手機,或者跟孩子說:「你玩手機,別吵我們吃飯。」不行,本來吃飯就是要大家溝通的,要了解一下孩子,今天你在學校怎麼樣,或者你有什麼不滿,先讓孩子喜歡你的陪伴,才會喜歡你陪他閱讀。

 

另外,環境的薰陶也特別重要。家裡要有書櫃,讓他好奇,產生興趣。久而久之,他自然會看的,就像之前網上有一句話很流行:「最好的學區房,就是你給孩子的書房。」

 

很多家長又會說,我孩子沒有這個閱讀的DNA。我覺得不是,閱讀DNA是父母影響的,父母如果天天打麻將、不讀書,孩子也不會讀。有些父母,就算自己會讀,但沒有正兒八經地把閱讀的習慣傳給孩子,不引導也不陪伴,孩子也學不會。

 

歸根結底,父母想讓孩子閱讀,也不要去嘮叨他,或者把閱讀變成苦差事,而是把它變得好玩,陪他去讀,孩子才會喜歡。


 

說到好不好玩,我還想說一個現象,近年來,很多幼兒園、小學,都要孩子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學國學不是這樣學的,這是方法的問題。比如,什麼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讓孩子背,他肯定不理解,但如果你跟他講《伊索寓言》裡面的《狐狸和鶴》,用漫畫來講同樣的道理,孩子不用背也會懂。


 

我自己寫的繪本,就有一本叫做《熊夢蝶》,把「莊周夢蝶」改一改,寫成三歲就懂的故事,孩子讀了之後,也能大概理解。如果直接把文言文塞給孩子,他不理解不喜歡,背也沒用。

 

就算真的要背東西,也應該是美的東西、有音韻的東西。唐詩有幾首是可以背一背的,孩子可以找到那個音韻。可是《弟子規》音韻不好,道理也很差,就是要教孩子聽話,沒有必要去學。我們現在讓孩子背這些東西,主要是找不到新方法給孩子進行品格教育,又覺得西方那套很複雜,所以就想能不能找一個簡單的東西,回頭吃「中藥「去了。

 

教育界都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小學以前不要過度發展記憶力,孩子的大腦還沒有長全,你一味訓練他記東西,其他更有用的能力就發展不起來了。就像德國有法律規定,小學以前不準學德文,可以用德語講故事,但不可能背單字。

 

我們卻反過來,像那些最貴的蒙特梭利學校,一個禮拜,小朋友要背10個、20個英文單詞,真的會把孩子折騰壞的。最悲劇的是,這些蒙特梭利幼兒園,上午陪孩子玩,這是蒙特梭利,下午卻要上輔導課,就是做反蒙特梭利的事情。

 

要給孩子傳遞傳統的東西,可以,但不是死記硬背。我給一些孩子做過寫作訓練。我就布置一個題目:你們寫一首詩出來,可以模仿李白《靜夜思》,不用押韻,但不可以再描述月亮。有一個孩子就寫道:「天上的白雲好像會飛的棉花糖,我抬頭看著天上的白雲,低頭想起去年暑假,外婆帶我去吃的那碗刨冰。」



怎麼寫出來的?還是靠大人引導,你要問他啟發式的問題。比如,那雲像什麼?棉花。棉花怎麼上天?會飛。那你想念誰?外婆。外婆帶你做什麼事情,和白的、軟的東西有關?刨冰。因為是刨冰,所以棉花要變成棉花糖,把它串起來,孩子就覺得李白這首詩是有用的。

 

另外一個孩子寫:「電線上的麻雀,好像會飛的音符,我抬頭看見天上的小鳥,低頭想起第一次彈吉他給我聽的表哥。」 

 

我還讓孩子模仿過柳宗元寫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梭利翁,獨釣寒江雪。」一個孩子這樣寫:「辦公室的老師都下班了,操場上踢球的同學也回家了,我一個人抱著書報坐在警衛室,等著加班還沒有來接我的媽媽。」

 

這樣子教他們,孩子就覺得,詩歌是一個情緒的出口——我可以學李白,可以學柳宗元,原來世界可以這樣看。他就覺得唐詩有用,它給你靈感,不是叫你背。但我們的考試,只考背誦,所以扭曲了詩歌的趣味。李白和杜甫,不可能突然有靈感,都是靠陶淵明有寫過,在這個基礎上完善。其他人看了李白、杜甫,再往上跳。

 

所以說,我們應該把國學、把傳統的東西,都當作可以利用的,那孩子就會懂,他如果開始有興趣寫作,他的閱讀就比別人更高一籌了,所謂「內行看門道」,就是這個意思。


 

那怎麼提高孩子的綜合表達能力呢?很多家長急於求成,以為講好故事、寫好作文這種大病,吃一帖藥就見效,不可能的,都得慢慢來。達爾文也沒有辦法一點就神通了,都靠修行。



講故事這個技能,起碼有兩個要求,第一是講清楚,背後是你對知識的理解,理解了才能輸出;第二,要講得幽默有趣。這是一個綜合的技能,那對於中國孩子來說,幽默是特別難的,因為我們的文化就不強調幽默,也不注重有趣。

 

怎麼辦呢?我覺得,首先你要能放鬆,要能接受自己的缺點。不要覺得缺點有多可怕,多嚴重,不然就幽默不起來。就像川普,有一個女記者說問他:「你是罵過女人豬,罵過女人賤,你不尊重女性。」結果他說:「沒有,我只罵過羅西歐·唐娜。我都承認,我講過這些鬼話,但是我專門罵羅西·歐唐娜。」雖然這個事情不太好,但全場都笑了。

 

這件事就說明,幽默就是一種「我不怕你說我這樣,因為我就這樣,我改變不了」的態度,全場一笑,就放鬆了,一放鬆,你一講什麼,觀眾就聽得進去。這就為什麼,演講的時候,你要想辦法讓觀眾笑。大學的畢業典禮,美國就會找那些明星來講,活躍氣氛,中國就不是了,都是官員和教授來講,他們講得不好笑,沒有人聽得進去。

 

比如說,孩子頂嘴,搞不好他還說對了,但是父母和老師感覺這傷害到自己的尊嚴,就幽默不起來了。這種文化,它讓我們不有趣。

 

但是要注意,幽默不是去嘲笑別人的悲劇,而是要整自己,去讓別人開心,就是自嘲精神。比如,猶太人可以開自己的玩笑,黑人也可以說黑人是白痴,我們就不會這樣說自己,東方人是不擅長自嘲的。這種精神,其實還跟霸凌有關係。反霸凌的關鍵,是你能夠不在乎霸凌者對你的一些無謂的攻擊。他說我頭髮很少,無所謂。因為霸凌的界限,有時候很難拿捏,現在大部分的霸凌都不是肢體的,讓孩子受不了的,是語言。

 

最近臺灣發生一個新聞,我們這兒最厲害的中學是北一女,一個女孩考上北一女以後就自殺了。她是想要報復她的母親,母親應該是個虎媽,一直逼她考好成績,但是最後女孩考上了,就以自殺作為報復。在這個家裡面,無論孩子還是大人,就是沒有幽默感的。

 

所以說,孩子如果有了幽默感,不僅會表達,人生也會輕鬆很多。


-END-


作者介紹

郝廣才老師被譽為「臺灣繪本之父」,著有大量兒童及青少年圖畫書,屢獲國際各項兒童圖書大獎。


想看優質繪本及文學閱讀的相關分享,

你一定要關注尖叫童年的姊妹號「大繪本」哦!

購買正版原版英語童書

請點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讓娃愛上閱讀,這6位家長都做對了一件事!
    讓娃愛上閱讀,這6位家長都做對了一件事!這堅定了我給孩子進行閱讀的信心,讀書也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我也從閱芽包家長指導書和愛閱公益的課程中學到不少關於兒童早期閱讀的知識。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體驗書中的內容,是每天最美好的時光。感恩遇見閱芽計劃,感恩閱芽包開啟了我們家庭親子閱讀的旅程。
  • 閱讀不是藥,是習慣|日本繪本之父談如何帶孩子進入書的世界
    首先,家長已經忽略了孩子閱讀的重要性,覺得孩子不愛看書,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沒有反省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上了高中還是不愛閱讀。閱讀不是藥,不是你想拯救孩子拿出來立馬就起效的,它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學習的方式,會成為一種習慣。而且,在孩子小的時候,越能培養這個習慣。「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所寫的每一本書都是是送給父母珍貴的禮物。
  • 孩子脾氣大、總愛鬧情緒,與父母常做的這2件事有關,值得注意
    指的是孩子到了2歲左右,會讓父母感到很頭疼。而頭疼的原因,和孩子2歲左右變得愛發脾氣、愛鬧情緒有關。而在生活中,孩子總是脾氣大、總愛鬧情緒,與父母常做的這2件事有關,值得注意:①嚇唬孩子&34;、&34;等,是很多父母嚇唬孩子常用的話。
  • 培養愛閱讀的孩子,記得這5件事,讓他擁有美好的感受!
    這不僅僅是孩子的事,父母的引導和陪伴是關鍵呢。給大家分享5個建議。1不要逼孩子閱讀看到這句不能逼孩子的話,很多爸媽就會問,那該怎麼辦?我們都知道,逼孩子做一件不喜歡的事,只會讓孩子激烈地反抗。有媽媽說,兩三歲的時候,孩子喜歡聽自己講故事書,但是到了四五歲就變了。不喜歡聽了。
  • 繪本沒讀對等於白買,陪孩子讀繪本,你需要知道的3件事
    所以在你給孩子讀繪本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有辦法讓孩子理解這套繪本的內容嗎?我能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閱讀氛圍,讓孩子喜歡讀書這件事嗎?我會關注孩子的閱讀進度,抓住他們的思路嗎?我們可能希望孩子通過繪本的內容去理解一些人生道理。或許希望孩子通過讀繪本的方式學會安靜地獨處。又或者,希望孩子變得才華橫溢。但所有原因的背後,都不能忽視一個最大的原因,那就是讓孩子喜愛閱讀繪本這件事。
  • 孩子不能「過早」接觸這4件事,對娃傷害很大,很多父母依然在做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讓孩子超前的學習一些東西。但是你知道嗎?有很多事是不能讓孩子「過早」的去學的,對孩子的傷害會很大。雖然年幼的孩子還處在發育階段,有很多事情不能做,但是這個時候培養孩子的性格卻是關鍵點,研究表明6歲前是孩子性格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這段時間形成的,那麼6歲前可以教孩子做哪些事呢?
  • 為什麼孩子不愛閱讀?孩子也不懂,這幾點父母沒把握好
    每一本孩子的繪本,都是打開孩子智慧大門的鑰匙,帶領著孩子們走向故事的世界,現在每個孩子都會有的繪本,成了家長與孩子溝通互動的一個有效方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愛,然而家長們在陪孩子讀繪本的時候會不會不自覺的走進這幾個誤區呢? 你們做對了嗎?
  • 親子閱讀是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事之一,父母為孩子讀書是愛的行為
    親子閱讀被許多父母津津樂道,因為父母都知道閱讀很重要,閱讀約等於自學。學齡前的兒童每天有大量可支配時間,充分利用好時間,提高綜合能力和促進心智成長尤為重要。閱讀可以提高孩子綜合能力並促進心智成熟。不識字的孩子由父母朗讀,與獨立閱讀的效果幾乎一樣。父母在為孩子讀書的時候,心與心貼的最近,因為父母和孩子在做同一件事,等於在和孩子深入的玩。
  • 把孩子培養成愛閱讀的人種,做有趣的父母,講有趣的故事!
    可現實是很多的父母無法參與進來。當然真正踐行起來的優秀父母還是有的,至少我們平臺已經凝集了上萬這樣的父母,主要以媽媽為主,你們是非常優秀的。 就算父母自己沒有閱讀的習慣,但在閱讀上你還能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那就是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培養一個愛閱讀的孩子,讓他成為愛讀書的人種。
  • 孩子的一生,這件事要儘早做
    比如閱讀這件事,還記得一個媽媽群的段子:「許多人好像活反了花5000W買棟房子覺得正常花50W買輛車覺得正常花5W買個包包覺得正常花1w去麻將桌上覺得正常花6000買個手機覺得正常花3000元買件衣服也正常花800元吃一頓大餐非常正常但是花100塊錢買套書給孩子看
  • 父母平均身高160,孩子卻長到180,原來是做對了4件事
    導讀:父母平均身高160,孩子卻長到180,原來是做對了4件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平均身高160,孩子卻長到180,原來是做對了4件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陪伴,我們在一起 | 第四十四期:會玩·慧讀- 繪本《長大這件事》
    面對家長的問題與困惑,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幼教分會和北京市婦聯主管的北京幼兒園女園長協會特聯合推出面向廣大家長的「好玩具一起玩」、「好繪本一起讀」的公益活動,組織全國幼教專家和優秀幼兒園園長,開設短視頻講座,每次向家長介紹一個好玩具與遊戲案例、一本好童書與閱讀案例。今天帶來「會玩·慧讀-繪本繪本《長大這件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年輕的父母們。
  • 孩子睡覺前1小時,父母每天堅持帶他做這3件事,孩子會更聰明
    孩子睡覺前1小時,家長堅持帶孩子做這三件事,孩子會更聰明1、帶孩子閱讀尼古拉斯是心理學教授曾在《大腦皮層》雜誌上發文稱:睡前看書可提高記憶力。睡眠期間,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而是不斷的「回放」。什麼是情緒復盤,那就是和孩子討論這一天當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在討論的過程當中,孩子肯定會產生一種情緒,有可能是開心的,也有可能是憤怒的。家長通過這種情緒復盤,能夠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同時父母也可以藉助這個機會幫孩子解開心中的心結,假如孩子一天當中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跟你說了之後,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這件事為什麼會讓他不開心,以後遇到這樣的事該怎樣合理地去解決。
  • 讓孩子愛上閱讀,家長要做好這四件事
    可是,孩子的「閱讀」,並不會因為你開始得早,或是買的書多而平順,故而,在閱讀一事上,家長的「十萬個為什麼」就如同「彈幕」一樣噴湧而出:為什麼我家孩子只肯親子閱讀,不肯自己看書?為什麼家裡買了很多書,孩子就是不愛閱讀?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書,寫作還是很差?為什麼……作為家長之一,我自己也有很多疑惑。閱讀和愛閱讀之間到底差的是什麼?
  • 讓孩子愛上閱讀,父母不能做的10件事
    雖然不要叫孩子關掉電視,去看一本課外讀物,但是,平時就可以和孩子約定看電視、玩計算機及iPad的時間。比如一天使用3C產品的總和時間為一個小時,或是一個星期總共七個小時,看孩子是想把時間分配到每天去呢?還是想要自己調配時間?這中間包含他們做報告,或是和同學聯繫事情的時間,他們自己都要掌握好。如果有特別狀況,孩子可以跟父母預支時間,但一定要還。
  • 研究發現:最能鍛鍊大腦的並非閱讀,而是父母禁止孩子做的這件事
    擔心孩子「玩物喪志」是很多家長嚴格控制孩子玩耍時間地最大原因。但其實玩耍時間除了給孩子帶來身心的愉悅以外,剩下的就只有危害嗎?並不盡然。朋友看了一眼小玲給寶寶買的各種兒童繪本,說道:「其實比起閱讀繪本這類早期教育材料,有一個更有效促進寶寶大腦早期發育的方法。」
  • 2歲孩子每日自主閱讀兩小時,媽媽做對4件事,幫助孩子做好閱讀
    閱讀帶給他沉靜的同時,也給他帶來的坦然和自信。讓孩子愛上閱讀,是每個媽媽都有的美好期待。但其實,愛上閱讀這件事真的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更在於父母的引導和陪伴。培養孩子閱讀時的誤區很多家長提到閱讀,就會把自己的閱讀感受無意識投射給孩子,更有的家長因為自己不太喜歡閱讀,而把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習慣視作一件大事。
  • 開學第一個月,父母做對這3件事,孩子更優秀
    要知道,一個孩子的優秀,不僅得益於老師的澆灌,更浸透著父母的汗水。開學第一個月,是為整個學期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期,父母做對這3件事,孩子更優秀!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方法。教育孩子,是一件需要平衡的事情,一味的嚴管和一味的放縱,都會傷害孩子。只有恩威並濟,既讓孩子脫離父母的肩膀,憑一己之力站在地面上,又讓孩子深信父母是愛他的,只是愛有規則。才能讓孩子充滿底氣的長大,既不會因為父母的放縱而沒有教養,不知分寸,也不會因為父母的嚴格控制失去自我,毫無主見。
  • 章子怡陪醒醒閱讀繪本:每個愛閱讀的孩子,最初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她說,每一次孩子們的爬梯,她都會自然而然地成為頭兒!給孩子們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時光,陪伴是最適合的愛。畫面上,章子怡和幾個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她手中拿著一本繪本,這時醒醒偎依在她懷中,正在認真地聽她講繪本,整個畫面看起來好溫馨。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父母能否對孩子進行早期閱讀,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 十年後最幸福的孩子,父母都做對了這七件事
    這大概是很多媽媽的心聲。正如黃磊說的那樣"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大多數媽媽卻都很焦慮,這完全沒有必要。媽媽爸爸愛孩子,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多把"愛"對孩子說出口,就給予了孩子最大的信任和安全感。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愛,但卻不能溺愛。我們要去支持孩子的夢想,但我們更要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有擔當、負責任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