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超500個案例發現: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父母都做對這3件事

2020-08-28 做80分媽媽


近日,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

1.5億的瀏覽次數和2萬次的評論,大多數人都在話題下訴說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不幸。

不幸如何撕裂一個個孩子的內心,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疤,讓人看了著實心疼。

也有少數人真切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幸福,這種幸福感的附加值,是烙在子女骨子裡,別人學不來的自信樂觀。

真正幸福的家庭,家長們真的很了不起。在這個快節奏,普遍缺乏幸福感的時代,他們是很多父母的典範。

他們如何能讓家庭溫馨和睦,教會子女接受不美好,依然嚮往美好,或者是在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依然看清幸福的影子?這些答案更應該讓大家知道。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看了超500個幸福案例,發現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不是不打罵孩子,不是轟轟烈烈的刻意為之,不是毫無底線的順從和溺愛,而是父母普遍都做對這3件事。


1.父母性格開朗


很多覺得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都感恩自己有一對開朗的父母。那麼,父母開朗跟孩子有什麼關係?

在一項有關孩子和母親的調查研究中,孩子們的任務是通過人物畫像猜測人物的想法;而母親們的任務是完成一份反應自己育兒理念和方式的調查表。調查結果顯示,母親性格越開朗,孩子越能完整而恰當地表達出畫中人的情感和想法。

也就是說,母親性格開朗,孩子就會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帶給孩子的好處,是社交能力的加分。

善於社交的孩子在與人交流時得心應手、如魚得水。這樣的孩子容易獲得價值感,因此他們常常幸福快樂。

當他們偶爾壞情緒的時候,可以準確認知並迅速調整自己的情緒。

不快樂是短暫的,幸福快樂才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

回歸原生家庭的問題,性格開朗的父母,大多數都會情緒穩定,不會喜怒無常。

父母喜怒無常,對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不幸的,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事情,這個炸彈被引爆,自己會被燒得體無完膚。

正如網友所說


不順意就發瘋,不高興就大吼大叫,這是一個成年人不該有的壞習慣,常常對家人或朋友露出壞情緒,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沒有人的生活會一帆風順,正因如此,為人父母,更不應該忘記如何快樂。

快樂開朗的父母,無意中把陽光種在子女的心中,用以身作則的方式,教會子女熱愛生活,積極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戰。


每當子女遇到困難,心灰意冷的時候,想到父母、想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幸福,就會重拾自信,樂觀面對。

2.孩跟子前不吵架



原生家庭幸福,父母做對的第二件事是孩子跟前不吵架。幾乎所有覺得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他們的不幸都來自父母沒完沒了的吵架。

網上流傳這麼一句話:

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有1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掐死對方的想法。

既然,有些時候只有吵架,才能讓一個人明白另一個人的愛和付出。

那麼,請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孩子看到親愛的爸媽在眼前互相傷害,內心會被恐懼和絕望佔滿。


父母在孩子跟前吵架,帶給孩子永無止境的痛苦,這種痛苦伴隨孩子的一生。


3.儘量滿足孩子一切合理要求


在孩子面前故意(注意,是故意)哭窮是一種欺騙行為。故意哭窮的父母,本意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珍惜和節儉,節儉是美好的品格。

父母的出發點很好,但是,故意哭窮危害不小,它不會使孩子學會正確的金錢觀念,只會讓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

家裡條件不好本來沒有什麼,孩子不在乎這些,他們只在乎父母有沒有相愛,父母有沒有愛他們。而故意哭窮的行為,是父母在強調「貧窮可恥」「貧窮低人一等」,孩子會不自覺地在家庭經濟上與其他同學比較,這種比較就會沒完沒了,是一種傷害。

反觀那些從小被儘量滿足的孩子,他們就是被寵愛著長大的,但是他們並沒有因為被寵愛而變壞。

很多人都羨慕虞書欣,說她是個快樂的女孩,可是這個快樂的女孩,也曾經因為想要擁有某個東西,而撒潑打滾。


虞書欣在一次採訪時談到,有一次她看到路邊有人賣笛子,她很想要一個笛子,可是爸爸拒絕了她。

虞書欣就哭著鬧著非要不可,爸爸只好給她買了,後來證明這個笛子是她噩夢的開始,每當她不聽話,爸爸就拿這個笛子打她。

孩子的需求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父母可以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在精神上讓孩子感覺到「富足」。


滿足孩子探索,引導孩子去求知,這是對孩子精神上的滿足和寵愛。當孩子精神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很有安全感,安全感左右孩子一生的幸福。

4.結語

有人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很多覺得原生家庭不幸的人被這句話治癒了,那是一種被理解被接納的治癒感。

可是正如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那樣:「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還在治癒自己的童年,而無法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來。那麼,對於你的孩子來說,這太不公平了。

希望,這世上的每一位父母,都學會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給子女創造幸福的再生家庭。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孩子,你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一生的幸福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最近幾年,&34;這四個字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討論,80後、90後開始意識到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原生家庭》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這本書主旨不在於控訴這樣的父母,而是給那些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傳授具體的對策,讓他們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和幸福。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究竟有著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幸福的本能
    演員劉玉翠,受家庭的影響,直言只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面對與自己相戀長達20年男友的求婚,她還是無法戰勝內心的恐懼,如今五十多歲的她仍是單身一人。原生家庭究竟是有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獲得幸福的本能,在《原生家庭》中我找到了答案。
  • 婚姻是否幸福?原生家庭早已初見端倪,孩子的未來掌握在父母手裡
    >曉雯是一個在感情裡特別沒有安全感的女生,對丈夫抓得過緊,總是喜歡疑神疑鬼,生怕對方做出對不起自己的事兒,其實,她本身挺優秀的,長得漂亮、學歷高、工作好,可在丈夫面前就是自信不起來,然而這一切都源於自身的家庭。
  • 原生家庭與幸福童年,這兩者相加,能影響孩子的後半生
    、青少年、成年三個年齡段,不管年齡幾何,經歷多少,他們都有可能都正經歷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這種由至親關係的人帶來的不幸福的童年甚至會一直影響我們到成年。被忽視,而「我認為這是好的」「我認為這樣做對你有好處」成為她的動機,孩子日復一日生活在精神高壓下,最終崩潰。
  • 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原生家庭
    而另外一個同朱朝陽情況相似的同學葉馳敏,同樣的父母離異,他的父親是一個警察,雖然工作很忙,還是會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寫作業,一起看她喜歡的電視劇,哪怕家長會趕不到遲到都會去參加。所以類似的兩個家庭,不同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也截然不同。
  • 言必稱原生家庭,孩子出現問題,都是父母的錯,這公平嗎?
    不可否認,父母教育和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重大,但絕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先天基因對人的影響佔50%,後天家庭內和家庭外的影響各佔25%。除了原生家庭的因素,親人、朋友、同學、老師,以及社會文化環境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父母遺傳給孩子的先天基因。
  • 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父母與孩子應該怎麼做?深度解答
    一個從小就目睹了父母失敗婚姻的人,即使遇上靠譜的另一半,對結婚這件事也還是免不了擔憂。一個成長過程中總是被忽視的人,即使在某個領域有天賦,也會因為自卑,不敢掌握話語權。自己經常被責備,會讓一個人說謊害怕被責備,而自己成了責備別人的人或者成了討好型人格的人,力求不被責備,希望全世界都喜歡自己。你被什麼傷害過,就恐懼什麼。人對痛苦的記憶總是比快樂更深刻。
  • 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若有這4個表現,父母應該反思
    1.心理方面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尤其是心理方面。很多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孩子,都非常羨慕那些灑脫自信,有安全感,內心強大的人,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是膽小自卑的人,在家庭裡面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尊重,習慣了看父母的臉色。所以就沒有辦法給他們帶來一個足夠強大的內心,從而使他們的心理沒有辦法健康的發展。
  • 父母想走出原生家庭的循環,讓孩子幸福,需要這樣與童年和解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他們在小時候都遭受過父母的打罵,而且打起來特別狠。現在,他們自己做了父母,有的人就不會打孩子,他們想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與父母反著來,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打破複製的惡性循環。三、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父母要將童年積極的方面傳遞給孩子。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原生家庭。作為孩子,無力改變原生家庭,只能被動的接受。
  • 父母想走出原生家庭的循環,讓孩子幸福,需要這樣與童年和解
    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父母經常打孩子,他們的孩子在長大後通常會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會打自己的孩子;另一種是與父母反著來。打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模仿行為。而與父母反著來,是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將來也成為與自己的父母一樣的父母。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他們在小時候都遭受過父母的打罵,而且打起來特別狠。
  • 《都挺好》主角受原生家庭的毒害,父母怎樣做才能減少對孩子傷害
    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曾經寫過這樣的故事:一個小男孩,他的腦袋是用金子做的,有次他的頭部受傷,流出來的不是血而是金子,被父母發現。於是他們很小心照顧這個孩子,不讓他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生怕被人發現並把金子拿走。孩子長大後,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的父母對他說:「我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也應該和我們分享你的財富。」
  • 孩子有這些特徵,說明原生家庭不夠幸福,為人父母的需要提高警惕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有人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可謂是意義深遠,直接關係性格、行為、心理特徵等方面的發展,並且影響伴隨一生,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多半會表現出一些很明顯的特徵。
  • 哈佛大學發現,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的確,不獨立的孩子,再優秀也很難活得幸福自在。可偏偏我們中國父母最喜歡包辦一切。因為愛,也因為省事。小時候,孩子不會穿衣,父母寧願每天花時間幫他們穿戴整齊,也不願意去教會他們自己穿;孩子不會自己吃飯,父母就每天花幾個小時去餵他吃;孩子鞋帶鬆了,父母的下意識行為永遠是蹲下幫他們系好,而不是告訴他自己弄。
  • 原生家庭傷疤:小時候經歷過這三件事的孩子,長大後自卑感都很強
    導讀:原生家庭傷疤:小時候經歷過這三件事的孩子,長大後自卑感都很強文|秦天情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10種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文 | 丹鳳育兒(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什麼是原生家庭,什麼是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結婚、建立一個新家之前的這段家庭生活,通俗的說就是父母的家。都挺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原生家庭為劇情背景,描寫在同一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待遇」的3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孩子性格特點養成、事業、新生家庭組建的一系列影響。
  • 從《以家人之名》,看原生家庭那些事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從之前熱播的《歡樂頌》,《都挺好》,到今年大火的《以家人之名》,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那麼,究竟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 「聰明的父母,應該知道3件事」:換個思維,孩子更優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年輕父母們在單身時各種瀟灑,不是四處旅遊就是和朋友聚餐、唱K,可一旦有了孩子之後,頭像、相冊以至於整個生活,都被孩子「佔據」了。俗語說:「窺一斑而知全豹。」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家庭中的培養和引導。所以孔子才會說:「有教無類」。根據現代社會學家研究發現,自古以來,凡是有所成就的精英,身上都有一些相似之處。因此,年輕父母們應該要學會總結、研究前人的經驗,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子女。
  •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孩在戀愛中都有哪些表現?
    但是她不服輸,什麼都想做到最好,一方面想證明給父親看,一方面想證明自己的價值。最後,她成功了,事業有成,很早就意識到要靠自己努力過上好的生活,很快,她就在廣州買房買車,日子好像就要朝著幸福的生活一直到終點。
  • 原生家庭的溫度,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陳航武在《媽媽覺醒,孩子幸福》一書中寫道「原生家庭」已經不是一個新詞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從小長大的生活環境。它的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人格形成與心理狀態。每一代人的成長都會受到上一代人的影響,同時又影響著我們的後代。
  • 《原生家庭》:父母言語虐待傾向,孩子如何自救?
    可沒想到,當女兒在舞蹈表演中表現良好時,媽媽卻當著眾人的面說她跳得像河馬一樣,接著對女兒說,「你要學會接受批評,畢竟你什麼事都做不好,不是嗎?」在媽媽看來,女兒的表現始終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母親的行為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督促女兒在競爭中表現突出,另一方面又告訴孩子很差勁,而女兒總感到失落,無論做什麼,她都沒法自信,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