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
1.5億的瀏覽次數和2萬次的評論,大多數人都在話題下訴說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不幸。
不幸如何撕裂一個個孩子的內心,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疤,讓人看了著實心疼。
也有少數人真切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幸福,這種幸福感的附加值,是烙在子女骨子裡,別人學不來的自信樂觀。
真正幸福的家庭,家長們真的很了不起。在這個快節奏,普遍缺乏幸福感的時代,他們是很多父母的典範。
他們如何能讓家庭溫馨和睦,教會子女接受不美好,依然嚮往美好,或者是在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依然看清幸福的影子?這些答案更應該讓大家知道。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看了超500個幸福案例,發現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不是不打罵孩子,不是轟轟烈烈的刻意為之,不是毫無底線的順從和溺愛,而是父母普遍都做對這3件事。
很多覺得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都感恩自己有一對開朗的父母。那麼,父母開朗跟孩子有什麼關係?
在一項有關孩子和母親的調查研究中,孩子們的任務是通過人物畫像猜測人物的想法;而母親們的任務是完成一份反應自己育兒理念和方式的調查表。調查結果顯示,母親性格越開朗,孩子越能完整而恰當地表達出畫中人的情感和想法。
也就是說,母親性格開朗,孩子就會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帶給孩子的好處,是社交能力的加分。
善於社交的孩子在與人交流時得心應手、如魚得水。這樣的孩子容易獲得價值感,因此他們常常幸福快樂。
當他們偶爾壞情緒的時候,可以準確認知並迅速調整自己的情緒。
不快樂是短暫的,幸福快樂才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
回歸原生家庭的問題,性格開朗的父母,大多數都會情緒穩定,不會喜怒無常。
父母喜怒無常,對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不幸的,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事情,這個炸彈被引爆,自己會被燒得體無完膚。
正如網友所說
不順意就發瘋,不高興就大吼大叫,這是一個成年人不該有的壞習慣,常常對家人或朋友露出壞情緒,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沒有人的生活會一帆風順,正因如此,為人父母,更不應該忘記如何快樂。
快樂開朗的父母,無意中把陽光種在子女的心中,用以身作則的方式,教會子女熱愛生活,積極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戰。
每當子女遇到困難,心灰意冷的時候,想到父母、想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幸福,就會重拾自信,樂觀面對。
原生家庭幸福,父母做對的第二件事是孩子跟前不吵架。幾乎所有覺得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他們的不幸都來自父母沒完沒了的吵架。
網上流傳這麼一句話:
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有1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掐死對方的想法。
既然,有些時候只有吵架,才能讓一個人明白另一個人的愛和付出。
那麼,請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孩子看到親愛的爸媽在眼前互相傷害,內心會被恐懼和絕望佔滿。
父母在孩子跟前吵架,帶給孩子永無止境的痛苦,這種痛苦伴隨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面前故意(注意,是故意)哭窮是一種欺騙行為。故意哭窮的父母,本意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珍惜和節儉,節儉是美好的品格。
父母的出發點很好,但是,故意哭窮危害不小,它不會使孩子學會正確的金錢觀念,只會讓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
家裡條件不好本來沒有什麼,孩子不在乎這些,他們只在乎父母有沒有相愛,父母有沒有愛他們。而故意哭窮的行為,是父母在強調「貧窮可恥」「貧窮低人一等」,孩子會不自覺地在家庭經濟上與其他同學比較,這種比較就會沒完沒了,是一種傷害。
反觀那些從小被儘量滿足的孩子,他們就是被寵愛著長大的,但是他們並沒有因為被寵愛而變壞。
很多人都羨慕虞書欣,說她是個快樂的女孩,可是這個快樂的女孩,也曾經因為想要擁有某個東西,而撒潑打滾。
虞書欣在一次採訪時談到,有一次她看到路邊有人賣笛子,她很想要一個笛子,可是爸爸拒絕了她。
虞書欣就哭著鬧著非要不可,爸爸只好給她買了,後來證明這個笛子是她噩夢的開始,每當她不聽話,爸爸就拿這個笛子打她。
孩子的需求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父母可以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在精神上讓孩子感覺到「富足」。
滿足孩子探索,引導孩子去求知,這是對孩子精神上的滿足和寵愛。當孩子精神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很有安全感,安全感左右孩子一生的幸福。
有人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很多覺得原生家庭不幸的人被這句話治癒了,那是一種被理解被接納的治癒感。
可是正如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那樣:「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還在治癒自己的童年,而無法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來。那麼,對於你的孩子來說,這太不公平了。
希望,這世上的每一位父母,都學會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給子女創造幸福的再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