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有強大的內心,不輕易被失敗所擊垮,從而迅速從挫折中復原,獲得前進的力量。
然而,當今父母過多的保護欲有時候會讓孩子對社會缺乏適應性,無法接受多變的環境和諸多挑戰。
美國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家庭專家艾米·莫林(Amy Morin),通過多年的執業經驗,曾在《告別玻璃心的13件事》提供給許多人堅強及正向的建議,包括建議父母透過堅強的心智練習讓孩子變得更加堅韌,幫助他們勇敢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
同時,她在書中也提及了,父母要想培養出心理素質強大的孩子,應該避免做以下這些事情來打擊孩子的自信。
雖然有些父母覺得做家務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剝奪他們的學習時間,認為「這不是孩子該做的事情」,但適當分擔家務活能夠幫助他們成為更有責任心的公民,培養自主獨立和成就感。
如果父母從不要求孩子為家裡做什麼,他從小就會以為所有人都該為自己服務,長大後也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
因此,無論是你要求孩子幫忙晾衣服或者倒垃圾,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要以孩子還小為理由幫他們隔絕這些鍛鍊機會。
適當地進行家務活任務劃分,比如爸爸做什麼,媽媽做什麼,孩子做什麼,也能更明確每個人的家庭分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感。
當孩子發脾氣或者情緒失控時,父母總會第一時間想要安撫他們,讓他們離負面的情緒,比如挫折、憤怒、悲傷等。
但父母也要意識到,我們對孩子情緒的各種反應,都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情緒智商和自尊心的發展。
相比保護孩子的情緒,不妨尊重孩子的情緒體驗,幫助他們認識觸發情緒的由頭,並指導他們用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抒發情緒。
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跟其他人生氣是OK的,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會生氣,但說出刻薄傷人的話就是不對了。
所有的情緒感受是被允許的,但不是所有行為都是被許可的。
「我們沒辦法跟其他小孩一樣買得起那雙新鞋,因為我們家窮。」
這種類似的說法如果不斷在生活中被強化或者誇大,會讓孩子學會壓抑內心的需求,無形中增加他們的自卑感。
心理學家約瑟夫(Joseph Cilona)說過,父母談論錢的方式,會對孩子產生長久的影響,比如「買不起」意味著缺乏力量或者控制力,總而言之,就是無能為力。
相比悲天憫人或者灌輸孩子受害者心態,父母在坦誠事實的同時,可以將焦點放在多鼓勵他們採取積極行動上。
比如,告訴他們雖然現在我們買不起,但美好的東西都是可以通過計劃和努力去獲得,要相信自己值得、並有能力擁有這些美好。
當了父母后,生活的重心很容易轉移到孩子身上,從而失去了自己的私人生活。
首先,父母一定要多提醒自己,不要喪失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孩子天生的愛護和愧疚感不應該壓過所有的一切。
其次,不要讓孩子的權利超過父母,讓他們成為家庭決定的主宰者,比如晚餐吃什麼、周末去哪裡度假等,而是應該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家庭定位後,再做出合適的決定。
孩子需要知道一些行為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但懲罰和管教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
懲罰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過錯接受教訓,管教是教他們如何避免再次犯錯。
被管教的孩子會想,「我做出了一個糟糕的選擇」;被懲罰的孩子則認為:「我是一個壞孩子。」
也就是說,管教會讓孩子相信他們可以在未來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而懲罰只會使他們認為自己沒辦法改進。
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以及周圍父母意識和行為的影響,都讓現在為人父母的角色,充滿了挑戰。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壓力,已經慢慢轉變成,如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壓力。
在敏敏老師看來,當我們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而對孩子不斷鞭策,還要求他們培養自身的抗壓能力時,也許我們也要意識到一件事情,一個心理素質強大的孩子,身後必定站著心智堅韌的父母。
只有自己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後,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更多的自信心。
你是怎麼培養
孩子的「大心臟」
有什麼好方法或者小妙招嗎?
歡迎留言
一起探討交流孩子的教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