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這句話是前些時間姑娘對鄰居小朋友說的話,當姑娘說這句話的時候,心裡立馬浮現一個&34;的詞,怎麼回事呢?原來我家姑娘以前是一個特別脆弱的性格,和其他小朋友好好玩在一起的時候,若對方說了&34;,那麼姑娘就會委屈得放聲大哭。
&34;,這句話看似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高於父母批評和責罵帶來的傷害,因為這句話是來自其他小朋友的否決和威脅,這樣一句話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非常大。
相信在沒有小孩子之前,大部分家長對這句話都覺得甚是平常,但是有了孩子之後就覺得現在的孩子怎麼這樣脆弱,以至於孩子一聽&34;的哭,就被眾人貼上玻璃心的標籤。實際上,孩子一聽&34;就哭,並非是他們被慣壞了的玻璃心,而是孩子到了和小朋友的接觸敏感期。
何為接觸敏感期?簡單地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活動,非常渴望被別人認可、被同類興趣夥伴的互相依戀,每一個孩子從最初和小朋友們玩玩具開始,就是他們人際交往的歷練開始,這種尋找童趣夥伴的交往也是與生俱來的剛需,正是因為玩是童趣裡的剛需、又太過普遍,就很容易被孩子們當成喜歡與否的攀比。
這就跟父母望子成龍之心的普遍一樣,當人人都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時候,會發現父母會不知不覺去攀比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能耐,慢慢地父母的參與和各類安排不再是單純的期盼,還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攀比和牢騷。而孩子成長過程裡的接觸敏感期也是如此,人際交往最初是興趣相同的投機,隨著加入小朋友越來越多的時候,也成為了一種依賴性的競爭,說出&34;這句話,就相當於孩子被夥伴們淘汰拋棄了。
所以,接觸敏感期不是無中生有,而孩子一聽&34;就哭,也不單單是玻璃心那樣簡單,這也是孩子跨出社交裡的一道考驗。孩子的一生還會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也會和不同的人接觸交往,如果孩子因為一句&34;就變得沮喪、大哭,那麼最終喪失交際興趣的同時,被夥伴們冷落的情況也會更糟。
雖然一句&34;很平常,但如果孩子連這句話都受不住,未來在社交方面將會受到更多傷害,所以一句小小的&34;,家長一定要懂得巧妙引導,讓孩子接受並想辦法去改變目前的處境,懂得扭轉局勢拾回夥伴的依戀,這才是這場社交裡孩子收穫最有價值的經驗。
1、告訴孩子在社交裡不要把&34;看得太重要
&34;這句話,可不是無緣無故地起浪,通常都是小朋友之間有些不愉快,《小豬佩奇》裡的佩奇和小羊蘇西,她們就是一對特別好的朋友,某一次兩個人玩遊戲的時候,小豬佩奇輸了,不認輸的她直指小羊蘇西&34;,於是一個指責、一個不承認,兩個人就鬧起了矛盾,小羊蘇西臨走的時候兩個人還彼此說了一句&34;。
後來,這對冤家明明非常想對方卻礙於面子不肯先低頭,在豬爸爸的鼓勵下,佩奇雖然撥通了小羊蘇西家裡面的電話,但是兩個人卻要對方先道歉才能做回好朋友,結果雙方都不願意先道歉、於是又是一次不愉快的結尾。最後,在遊樂場裡,佩奇和小羊蘇西都在尋找新的最好朋友,但是大家都有自己的夥伴,沮喪的二人走著走著不知覺湊到一起去了。
在二人尷尬的處境裡,她們依然對誰錯了、誰要先道歉耿耿於懷,在二人爭吵越來越激烈的時候,豬爸爸說&34;,在放下面子一起說對不起之後,二人又重新做回了好朋友。佩奇和小羊蘇西的故事,告訴我們友情裡的磕磕碰碰很正常,但友情不應該端著架子去相處,因為這是一段相互性的感情付出,如果在社交裡把&34;看的太重要,最後肯定是孤零零地冷落了。
2、幫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心所想
很多家長在遇到孩子一聽&34;就哭的時候,他們都會安慰孩子說:&34;,實際上這樣的教育方法並不妥當,因為在&34;的關係鬧僵裡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自己和別的小朋友都有責任。
如果其他小朋友先說&34;,而後者又跟著說&34;,那麼這兩個孩子以後的社交能力會比較差,當然他們的情商也比較低,當&34;這句話對別人不產生影響時,最終失去的不僅僅是昔日最要好的夥伴,還有不懂得承擔的逃避、更有自我否決的傷害。
所以,與其安慰孩子&34;他人的拒絕,倒不如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心,比如對孩子說&34;,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內心是父母能幫孩子找回情商最捷徑的方法,如果孩子還想玩就要自己去想辦法挽回,如果孩子不想跟對方玩了,那麼就直接不在乎對方的&34;即可,聽從自己的內心吶喊聲,才是正確的&34;處理方式。
3、告訴孩子人生很長、要懂得接受別人的拒絕
幫孩子認識內心所想之後,如果孩子還想跟對方玩而想辦法挽回的時候,我們還要告訴孩子人生很長、要懂得接受別人的拒絕,避免孩子誤解家長的意思,無界限地討好別人、低三下四挽回的感情不叫友情,而是卑微地付出。
如果你實在不想失去對方這個好朋友,我們找到自身的錯誤糾正去嘗試挽回,但如果對方依然拒絕和你做好朋友也不要傷心難過,因為人生一輩子你會遇到很多人,不會每個人都喜歡你都願意和你做朋友,這是正常現象,就像你覺得糖好吃媽媽覺得糖不好吃,每個人性格喜好不同願意交的朋友就不同,不要以為每個人都會像爸爸媽媽那麼喜歡你。
讓孩子接受拒絕,也相當於給他們提前打好&34;,不要讓孩子為了挽回友情,而放棄自我地討好別人苦了自己,世界很大、人生也很長,我們要學會放大視覺去看待世界,而不是待在小圈裡做個井底之蛙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