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寫作教學也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它存在著用漢語思維方式寫作、語法錯誤百出等諸多問題。傳統的寫作訓練,往往使大部分學生寫作缺乏積極主動性,同時又使教師任務繁重,可學生卻不「領情」,形成了「學生聽到寫作就心煩,教師見到習作就頭痛」的現象。那麼,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會遇到很多的閱讀材料,包括教材中的Reading以及練習中的閱讀理解、完形填空、寫作範文等,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鮮活的語言素材,它們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教師要善於找出難易適中的閱讀材料,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並以此為藍本進行寫作教學。下面我用兩個例子加以闡述。
人教版《英語》選修7 Unit 1的第二篇閱讀文章是一封寫給一個建築師的建議信。應用文的寫作是英語高考中一種常見的體裁,所以我對這篇文章的講解都為後面的寫作作好了鋪墊。首先,我讓學生找出這封信的框架結構,每部分的主題歸納如下:
第一部分:引出話題,說明寫信目的(就殘疾顧客對影院的需要提出一些建議)。
第二部分:提出建議(為坐輪椅的人設置通道;為聽力障礙的人安裝耳機;抬高后面的座位;廁所和停車場都應該靠近入口處),並說明理由。
第三部分:希望建議被採納。
學生通過歸納這篇文章的結構,很容易就能得出寫一封建議信應該如何謀篇布局,這樣就完成了寫作的第一步要求。接下來,我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寫建議信的有用的表達法:
第一部分:
I hope you will not mind me writing to ask if you ...
I wonder if you ...
(補充:I'm writing to give some advice / suggestions on ... / I'm writing this letter with the intention of offering some advice / suggestions on ...)
第二部分:
It would be handy / convenient to ...
I would like to suggest that ...
It can be difficult if ...
If they are ..., it is easier for ... to ...
第三部分:
Thank you for reading my letter. I hope my suggestions will meet with your approval.
(補充:I hope you will find my advice / suggestions useful / helpful / practical. / I hope you will consider my advice / suggestions. / I would highly appreciate your consideration of my advice / suggestions.)
在對課文挖掘的基礎上,教師可告訴學生們如果再恰當地運用一些關聯詞,添加一些支撐句,即可寫出一篇很好的建議信了。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外,我們也可以分析高考範文,以其為藍本,讓學生仿寫,這樣更具有針對性。如人教版《英語》必修5 Unit 4 Making the news的寫作任務是寫一篇新聞報導,而本單元中的兩篇閱讀文章都無法借鑑,於是我想到了2013年江西高考卷的寫作就是寫一篇新聞報導,因此我就把這篇範文找出來,讓學生先進行賞析。首先,我指導學生找出這篇新聞報導的五要素 —— 時間、地點、人物、原因、事件,再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讓他們知道如何將這五要素有邏輯、有條理地寫成一篇新聞報導。
其次,我引導他們注意新聞報導的語言特色——準確、簡潔;人稱應該符合新聞報導人的身份;時態應該使用一般過去時等。
最後,我讓他們寫了一篇他們參加過的英語才藝大賽的新聞報導。有了對範文的分析,再加上寫作話題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所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對讀過的一些好文章進行縮寫、改寫或續寫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
總之,圍繞閱讀材料進行的寫作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好方法。閱讀材料中的寫作素材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潛心挖掘,學生認真完成,就一定會有所收益。處處留心皆學問,而我們同樣可以說:在英語寫作教學中,處處留意皆素材。
(作者單位:山西師範大學實驗中學)
2018-2019上學期《高中教師版教師版》第12期寫在最後
整理不易,如果覺得不錯的話,請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謝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老師們需要哪些學習資料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哦~
來源 | 轉載自《英語周報·高中教師版》,僅供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責編 | 尚繼明 審稿 | 張俊 校稿 | 李晨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