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商韜略
原標題:香港前首富:猶太家族雄踞香港電力超百年,打造香港半島酒店卻親自炸毀
香港豪傑輩出,但他們卻十分低調,被稱為「香港第一隱秘家族」。
文/華商韜略 吳蘇
猶太人被認為是世界上商業天賦最高的群體,而在香港也有一個猶太裔,「望族」, 在中國紮根多年,以至於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中國人,這就是嘉道理家族。
作為香港源遠流長的豪門,嘉道理家族的生意涉足電力、紡織、地產、銀行、橡膠、倉儲等多個行業,在香港影響深遠。其中,據「2020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家族第三代掌門人米高·嘉道理,不僅身家高達490億元人民幣,還層多次入選「香港十大富豪」。
然而,他們卻十分低調,被稱為「香港第一隱秘家族」。
嘉道理家族的創富路徑,和太古集團背後的施懷雅家族有些類似,都是先從上海「入局」。
18世紀,嘉道理家族從伊拉克奔赴上海。準確地說,是老嘉道理帶著兩個兒子埃利·嘉道理和伊利·嘉道理,到上海投靠遠房表親——沙宣。
「投靠」一詞準確反映了嘉道理家族的起點。要知道,那時候,「沙宣已成了上海猶太人首富」。進入沙宣的豪宅,老嘉道理輕聲對兒子們說:「我小的時候,沙宣家和我們家一樣窮,孩子,今後努力幹吧!」
父子三人最初是給沙宣打工,積累一些資金後,便開始經營茶葉等生意。1881年,埃利·嘉道理獨自去香港發展,做起股票經紀,他借來500港元,創立了香港第一家股票經紀行。埃利精明能幹,客戶大多賺錢而很少賠錢,業務越來越多,他也順利地挖掘到了第一桶金。
正是靠著打拼得來的資本,1903年,埃利·嘉道理成立了中華電力公司。當時,發電機的功率很小,香港也只有少數外國人能用上電燈,但埃利預見到電力事業是一座「富礦」,於是大膽投入。
如果說埃利為電力事業打下良好基礎,那麼,他的兒子羅蘭士·嘉道理則是將其發揚光大的人。
羅蘭士十八歲進入中電公司,後來更是出任董事。在他的掌管下,公司電力業務蓬勃發展,到二戰爆發前夕,中電公司已經成為香港「王牌」企業,把控著九龍半島及新界的電力供應。
與此同時,家族投資布局進一步延伸,業務也擴展到內地的廣州、上海等城市。
在上海,嘉道理家族一鳴驚人。1924年,他們委託設計師,建造「大理石宮」,所用的大理石全部從義大利運來,前後耗銀100萬兩。這是個什麼概念?有文章分析稱,按那時候的價格,可以買五千多萬斤大米,「能供14萬人吃一年」。造價昂貴,美輪美奐,「大理石宮」被譽為民國時期上海洋房的代表作。
此外,嘉道理家族還投資建設了「香港半島酒店」,這是當時亞洲最豪華的酒店之一。
不過,隨著二戰爆發,嘉道理家族在香港的生意大受打擊。而為了不讓電廠落入日本人之手,埃利只得忍痛炸毀。即便如此,香港的酒店都被日軍徵用,內地的生意及物業也被日軍沒收,埃利更被送進集中營,1944年慘死在裡面。
二戰結束,作為第二代掌門人,羅蘭士努力恢復家族事業,不僅重建電廠,半島酒店等也被修繕一新。「滿血復活」後,羅蘭士興建了更多發電廠,還與多家美國公司合作,業務暴增,家族財富隨之水漲船高,羅蘭士本人一度榮膺香港首富。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嘉道理家族參與建造大亞灣核電站。這座投資超過百億港元的核電站,中電公司佔25%股權,竣工後,一部分電力通過中電公司的電網輸入香港,為香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強大支持。
1993年,羅蘭士·嘉道理在香港去世,其子米高·嘉道理掌管家族產業,仍然將重心聚焦於電力業務,他因此有「香港電王」的美譽。
如今,中電公司的服務覆蓋全香港八成人口,中電控股總市值也達到1762億港元。
對於中電公司,有人評價說:「香港經濟有今天的成績,全靠幾十年來從未斷電,而那些小工廠無論地點怎樣偏僻,都照樣有光明。」
在香港深耕已逾百年,嘉道理家族一直懷有非比尋常的中國情結。米高·嘉道理坦承:「我們的家族可以說源自內地,我們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