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和我分享自己的經歷:他兒子上藝術課的樓下,新開了一家思維培訓中心。剛開始營業的時候,被拉著填了一個試聽的單子。昨天去試聽,孩子在裡面上課。課程顧問向我們推薦課程,開口就是:「我們剛剛給孩子做的是降級的測評卷,我們這個校區相對於市區孩子來說水平都偏差。市區中考錄取率多少媽媽們知道嗎?不足50%!一年級差一點,二年級再差一點,到四五年級再補就來不及了!」不知道你有沒有相似的經歷,輔導機構非常喜歡在營銷時候製造焦慮,然後再販賣焦慮時,已然成了很多培訓中心的套話。
1、製造焦慮:「0元體驗課」「續班」機構營銷套路環環相扣
家長帶著孩子就會收到輔導機構宣傳單的「轟炸」,還有就是朋友圈的推薦,最大的噱頭就是體驗課。多數體驗課售價為1元,有的更是推出寒假班0元課程。如果單看這裡都會覺得輔導機構相當良心。
如果單看宣傳體驗課,對於家長來說本應該是了解課程的可靠渠道,但是通常在孩子體驗過後,家長會收到關於孩子的「課程體驗報告」,部分機構為了促使家長報班,會把重點放在孩子的不足方面,此舉是為了給家長「營造緊迫感」。這就是第一步製造焦慮。
2、販賣焦慮:公關、公關就是攻破家長的防線
對於輔導機構來說製造焦慮,最終目的自然是留住學生,打開家長的錢袋子。在體驗課之後,輔導機構的公關人員就會再接再厲和家長進一步溝通,需要注意的時所有的內容都是有「話術模板」的,對於家長關心的話題都提前做好了話術。最終目的就是攻破家長的防線,即使當時沒有搞定,後續也會繼續溫和的「溝通」。
而一旦學生報班之後,續班工作要從第一節課開始展開,貫穿整個學期始末!並且稱「每次上課都是續班的溝通,每次電話都是續班的積累。」所以家長如果頻繁接到老師消息得知孩子還需更多改進,究其原因不過是為了「續班」。
從體驗課開始給家長營造緊迫性,從上課開始貫穿整學期課程的「續班」觀念,在這背後,家長能夠從教育機構獲取多少關於孩子或者課程的真實信息,有待商榷。但是輔導機構目的已經達到了。
3、套路重重:我們的孩子無處可逃
對於輔導班的套路,一位家長顯得十分冷靜:「我的朋友圈裡也有很多人在發宣傳消息,但是對我來說影響並不大。如果考慮為孩子報名(教育機構),首先要看孩子是否能接受,其次是報名的這些是否對孩子有意義、是否適合孩子、機構的規模、師資是否好、價格是否能接受、交通是否方便以及在機構學習的學員素質等多個方面。」
但是更多時候,當我們的家長看到學生班裡後進生進了輔導班,我們可以淡定;當看到中等的學生進了輔導班,我們有些焦慮;當看到班裡優等生也進了輔導班,還有幾人能夠淡定。加上輔導機構的攻心之戰,淪陷只是時間問題。星期天和假期基本上都是家長帶著一臉疲憊的孩子東奔西走,輔導機構居功甚偉!
至於授課的效果,輔導機構會告訴你學生的成績是受多方面影響,孩子怎麼怎麼,不過沒事情,我們新推出了什麼什麼班,請了什麼什麼名師,一定怎麼怎麼!展開了新的套路。
輔導機構這些不實「口碑營銷」、低成本體驗課、虛假師資宣傳、預收學費等廣受社會詬病的亂象,已慢慢經攫取了孩子閒暇,掏空了家長的錢袋子。希望國家進一步完善教育培訓規範管理機制和市場競爭機制,讓教育機構把精力從製造焦慮販賣焦慮的嘴上,轉移到真正提高改善培訓環境行動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