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人對疫苗有牴觸情緒
目前該事件的原委還未查清
據媒體報導,3名嬰兒最大的才8個月,最小的僅1個多月。他們所接種的同為深圳康泰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為C201207088、C201207090的重組乙型肝炎疫苗(釀酒酵母)。
需要注意的是,三名嬰兒的不良反應症狀並不一致。常寧市的嬰兒在死亡前沒有任何不適症狀;衡山縣嬰兒出現嘔吐和哭鬧反應,有低燒,在注射疫苗一天以後死亡;而漢壽縣嬰兒被診斷為腸壞死。漢壽這一例腸壞死,疾控部門認為可能和疫苗無關,因為檢索國內接種B肝疫苗的不良反應,還沒有發現有急性腸壞死的先例,而另外兩個孩子的死因還在調查。
調查結果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孩子的死因確實和接種了該B肝疫苗有關;還有一種結果是死因和B肝疫苗無關,只是接種了B肝疫苗在前,死亡在後,兩者被以因果關係聯繫起來。
不管怎樣,出于謹慎,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決定暫停這一公司批號C201207088和C201207090的重組B型肝炎疫苗使用。
但網友對疫苗的牴觸情緒很鮮明,這源自兩種慣常的認識
在這則新聞裡,有三條跟帖得到了最廣泛的回應,其中一條被頂了1.7萬次的評論認為「疫苗本身就是病毒,能不打就不打!」;還有一條被頂了近8000次的評論說道「我是80後,住在一個極貧困的小村莊,一直都沒打過疫苗,健健康康的,為什麼現在小孩打了反而出事?」另一條被頂了近萬次的評論說「每次打預防針,我都糾結擔心」。
《生命時報》去年做過的一項調查,很好地反應了上述評論確實具有普遍性。調查顯示,在不願接種疫苗的人裡,有71.4%擔心其副作用;有很多人覺得「打了疫苗也沒有用」,甚至有些人根本「沒想過打疫苗」。
歸結起來,對疫苗有兩種普遍看法,一種是出於恐懼(擔心副作用),一種是出於不相信(覺得疫苗沒用)。
這兩種認識都是流行的謬誤
首先,疫苗非常安全。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明確給出的結論。所謂「非常安全」,不是說疫苗沒有副作用,而是說疫苗的副作用通常都是輕微和暫時的,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極為罕見。所以「每次打預防針都糾結擔心」是大可不必的。這就好比大街上總有車禍發生,但我們也沒必要一出門就戰戰兢兢。
當然,有人會說「疫苗安全」不等於「中國疫苗安全」,如果中國的疫苗生產、使用不規範,那麼依然會增加接種疫苗的風險。的確,中國的醫療衛生系統信譽不佳。但是,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中國的疫苗接種整體上脫離了「安全」的範疇。而且考慮到接種疫苗的巨大益處,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為「接種還是不接種」糾結。實際上早期的疫苗安全性還沒有像現在這麼高,比如老式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會導致個別嬰兒癱瘓,但因此就不接種了?當然不能,因為不接種的結果是更多的嬰幼兒癱瘓,對「小兒麻痺症」非常熟悉的中國人應該更能理解這一點。因此面對疫苗的風險,我們的應對辦法是去改善疫苗,而不是因噎廢食。
其次,疫苗並不總是起作用,這種說法正確。但是,從沒有人聲稱疫苗永遠有效。大部分疫苗,能提供80%至95%的保護,這意味著,如果100個注射過疫苗的人處在會感染疾病的環境中,有5至20人會感染,這比所有人都感染好太多了。這種高比例的保護,確保某些疾病在人群中不會大範圍擴散。另外,如果接種過疫苗的兒童感染了某種疾病,比起沒有接種過的兒童,病情也會輕微很多。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下面這幅圖。
這種牴觸情緒,是怎麼產生的?
對疫苗的負面評價,和衛生部門缺公信力、媒體缺專業素養有關
疫苗解決了曾深深困擾中國人的天花和麻疹,要說「上醫治未病,防患於未然」,疫苗當之無愧。但為什麼國人對疫苗的信任度就是不高呢?
近年來發生的幾次嚴重疫苗安全事故,讓中國衛生管理部門的公信力大為下降。它實施的大型公益行動本來就不容易獲得公眾的信任。但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導致的最嚴重問題有兩種:其一是疫苗已經失效而未被察覺,讓接種者在無意識情況下暴露於相應疾病之下,這對於狂犬、破傷風之類疫苗來說,將可能產生嚴重後果;其二是疫苗滅活不徹底(或減毒不到位),這相當於給接種者注射了相應病原體。前幾年的山西疫苗案,患者疑似因疫苗滅活不徹底而致病。
這兩種問題,都是可以避免的低級失誤,和疫苗本身的安全性沒有關係。而且如前所述,不能因噎廢食。
除了衛生部門缺乏公信力外,媒體的誤導難辭其咎。比如前兩年有一組頗具影響力的報導「疫苗之殤」,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每年疫苗預防接種達10億劑次。這是個驚人的數字,即使按照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公布的疫苗不良反應概率算,那也意味著每年要有超過1000個孩子患上各種疫苗後遺症,留下終身殘疾。」
這段話的問題在於,把「不良反應」直接等同於「終身殘疾」了,從而得出駭人聽聞的結論。
不止中國,國外也有幾起著名案例
實際上,媒體對疫苗安全的質疑以及由此導致的民眾擔心可以說是「環球同此涼熱」。美國著名兒科醫生西爾斯寫道:「媒體灌輸給父母們關於接種疫苗的矛盾建議。父母們一方面怕寶寶得某種疾病,希望給寶寶接種;另一方面又擔心寶寶產生媒體宣揚的嚴重惡劣反應。這就是人們對於接種疫苗以及相關副作用等的大體觀點。」
1974年,英國有媒體報導稱接種百白破疫苗後,發生了36起嚴重神經系統反應。電視新聞持續報導此事,公眾喪失信心,導致接種工作中斷,接種率從81%大幅下降到31%;日本在同一時期,也因為媒體報導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應,而發生了與英國幾乎完全相同的一幕:百白破疫苗接種率從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事後證明,所謂「嚴重神經系統反應」,並不嚴重,很多都只是輕微症狀。
1998年,英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一篇論文,稱麻腮風疫苗可能引發自閉症,經媒體報導後,不少家長拒絕為孩子接種該疫苗。6年後,英國麻腮風疫苗接種率由最高時期的92%降至81%。該論文觀點還波及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引發了全球範圍的「疫苗抵制」運動。但是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開展了長期研究後,最終並未發現麻腮風疫苗與自閉症存在關聯。2010年,英國醫學總會弔銷了該論文作者的行醫資格,《柳葉刀》也撤下了相關論文。
任由這種抵制情緒蔓延,代價或許慘痛
歷史教訓表明,公眾誤解疫苗,最終誤了公眾健康
英國報導接種百白破疫苗不良反應事件後,接種率從81%大幅下降到31%。隨著疫苗接種率的下滑,發病率由之前1/10萬上升至100/10萬~200/10萬,從而形成了百日咳的疫情。日本的百白破疫苗接種率從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後,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現1.3萬餘病例,41人死亡的後果。
《柳葉刀》發表論文稱麻腮風疫苗可能引發自閉症後,麻腮風疫苗接種率下降,麻疹疫情一觸即發。2008年,英國麻疹病例10年來首次超過1000例,英國為此發出流行病警告。2012年3月-2013年2月,歐洲共報告8499例麻疹病例,其中英國報告2314例。8499例麻疹病例中,6655例(82%)未接種疫苗、1045例(13%)只接種了1劑次疫苗(常規應該接種2劑次)。1歲~4歲兒童中,77%的病例沒有進行疫苗接種。
如果任由抵制疫苗的情緒蔓延,對中國不利
1992年全國調查B型肝炎,發現人群當中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也就是陽性率高達9.75%。1992年衛生部開始推廣新生嬰兒B肝疫苗接種,但是沒有免費,需要幾十塊錢,接種的普及率相對有限。到2002年,國家免除了疫苗費用,但仍收取少量打針服務費。到2005年,國家把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服務徹底免費了,完全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出錢。到2006年再進行調查的時候,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由9.75%降低到7.18%。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將近3個百分點的下降已經非常了不得,這都是B肝疫苗的功勞。
如果疫苗「能不打就不打」、「不打也健康」的想法蔓延開來,會產生兩個後果。一是,很多本來準備打的人現在不打了,這無疑是存在巨大風險的。因為疫苗接種並不是純粹的個體選擇,人群疫苗接種率要達到一定的比率,才會形成人群免疫力,預防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不同疾病,要達到的接種率要求不同,目前我國對免費疫苗的接種率指標統一定為90%。所以說,如果人們因為誤解,而認為疫苗接種不安全,都選擇不接種疫苗,很可能造成傳染病大規模流行的嚴重後果。
二是,很多打完疫苗的人,雖然打了,但是整天提心弔膽的,孩子一有點風吹草動,就主動和疫苗副作用聯繫在一起,搞得人心惶惶,這是不必要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