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個超過1.5億人口的膏腴之地,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兩成多,經濟增速和發展質量都位列前茅,那就是包含蘇浙皖滬的長江三角洲,而點綴其間的城市是最亮眼的「火車頭」。
青浦區金澤鎮蔡浜村航拍(資料圖)。徐程 攝
昨天召開的連雲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二十次會議上,三省一市的領導、企業家和學者濟濟一堂,共話長三角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其中頗為熱門的議題莫過於上海如何在長三角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充當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更好地連結國內國際雙循環,服務國家。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二十次全體會議現場。吳健 攝
何止是「快」,更在乎「好」
記者接觸的與會者中,談上海都愛選「小切口」,而G60科創走廊是最繞不開的話題。這是以上海松江區為樞紐,以G60高速公路和滬蘇湖高速鐵路為軸線,覆蓋滬蘇浙皖九座城市的國家戰略平臺,分布人工智慧、集成電路、智能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諸多新興產業。
G60科創大廈。徐程 攝
「四年前,松江區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構建產城融合的科創走廊,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精神打破了行政藩籬,讓跨省政務服務通起來,繼而讓科創走廊從城市戰略上升到區域戰略,如今覆蓋三省一市、更具韌性彈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蔚為大觀。」松江區G60聯席辦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這位親歷者坦言,沒有長三角各省市的規劃對接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走廊不可能走遠,「我們把G60高速公路與滬蘇湖高鐵貫通銜接稱為長三角科創與產業合作的『心臟搭橋術』,拿走廊上最遙遠的上海與合肥計,高鐵讓兩者交通時間縮短到兩小時,產生『同城效應』,而物理上的接近,又讓體制、機制乃至心理接近的『化學反應』更快更有效。」交流中,不光上海松江、金山、青浦等區代表把科創走廊看得很重,那些已「入圈」和「期待入圈」的鄰省城市代表都如數家珍,「這可是跨越式、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
安徽合肥的一位與會者說,這兩年長三角政務信息共享越來越普遍,「一網通辦」所帶來的便利性讓經濟活動更具效率,「幾天前,我在高鐵上遇到一個去合肥開廠的上海老闆,他對『一網通辦』誇了一路,因為合肥工商執照申領終端延伸到松江,讓必須到開辦地跑證的時間都省下來,創造了更多業務機會。」事實上,G60科創走廊早期收穫之多,上海和兄弟城市政府「不缺位、不越位」的「店小二」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像涉及企業的30個、涉及個人的22個事項均可異地辦理,體現了現代信息社會的服務理念。
當然,G60何止是「快」,更在乎「好」。大會期間,記者接觸多位蘇皖城市官員和企業代表,他們的看法是上海與鄰近城市資源要素不同,要追求產業上合理分工和空間優化格局,打造經得起國際經濟大風浪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松江新城總部研發功能區。徐程 攝
今年6月起,中國商飛把G60走廊上的千餘家企業納入自身產業鏈合作庫範疇,有些還被列為重點培育對象。「好多年前,松江企業就能出口航空零部件,有時候,商飛從國外供應商買回的組件裡居然發現『松江製造』。其實,在長三角,這類製造業的『單項冠軍』比比皆是,關鍵是如何把大家組織好。」相關負責人介紹,依託G60產業創新聯盟,商飛強化了自己的供應鏈,通過實地考察加線上培訓的模式,用統一嚴格的標準規範質量,讓更多沿線企業參與,不僅助力長三角製造業升級,更緩解了因疫情導致的國外供貨商延遲或斷供的衝擊。
「或許你覺得這個案例有些『高大上』,」松江區G60聯席辦的負責人跟記者說,在剛剛過去的抗疫緊張歲月,位於松江的科大智能率先推出新式口罩機圖紙,但在當地缺乏製造所需刀具,正是靠著G60協作機制,短時間內在合肥、蘇州、杭州等城市找到合作方,僅僅20天就形成產能,其每分鐘1000片口罩的生產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總之,這些G60「攻略」折射出的是長三角內部市場主體加強內部協同的共同期待與現實可能,而上海的「頭部作用」不容置疑。
人才!還是人才!
就全球而言,像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在區域一體化中更多發揮服務業特長,因為對工業而言,物理空間是決定性因素,但對服務業卻是次要的。世界有名的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城市群裡,超大城市都是服務業佔主導,掌握投資資金流、技術與人才源頭,大批技術、金融等專業企業由此伸展觸角,在「生產窪地」展開要素配置和市場開拓。
聚焦上海,這種「寶地」並不鮮見,例如虹橋商務區業已成為跨國公司總部、高端商務機構、現代服務企業、科技創新企業和長三角企業的匯聚地,累計註冊法人超過3萬多家,不乏跨國公司總部、世界500強企業,而它們恰恰藉助商務區在長三角找到心儀的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
虹橋商務區。張龍 攝
會場上,記者遇到多位來自上海閔行區的參會者,作為虹橋商務區中涉及面積最大的區,閔行除了積極配合虹橋商務區管委會打造「3.0版」營商環境,打通長三角區域「一網通辦」,促進人才自由流動,更著力讓「長三角城市聯盟」這一概念產生實效,讓上海的高端人才乃至高校科技成果迅速對接市場,實現互利共贏。
閔行區一位代表告訴記者,在虹橋商務區,以跨國公司國際總部和長三角龍頭企業為首的總部經濟集聚效應已初具規模,大體形成以「虹橋商務區總部引領、長三角周邊城市生產製造」的產業分工模式,與長三角周邊區域形成聯動發展格局,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合作貢獻力量。「上海能提供長三角企業至關重要的集中優勢,特別是人才方面。」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虹告訴記者,那些靠製造業興起的長三角城市希望將自己曾經低端的「世界工廠」轉型為高技術企業,為提高科研能力,不僅將目標對準本土人才,甚至還包括外國人,這不僅需要投入資金,更要提供讓潛在目標欣賞的事業環境與工作文化,「與上海的合作,將使他們在尋找人才並爭取對方認同感方面更加得心應手」。
實際上,在虹橋商務區,便有不少長三角城市(如蘇州、太倉)做長期打算,有的不惜工本買下一棟樓設立聯絡辦,專心公關上海人才。與此同時,虹橋商務區依託華師大、交大等高校,藉助「長三角城市聯盟」將大批誕生於實驗室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場,尋找孵化和創業基地,最終形成產業化。
夜幕下的虹橋商務區天街周圍流光溢彩。楊建正 攝
難得的是,海外媒體也意識到上海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價值。德國《商報》曾提到,該國汽車配件商採埃孚既在上海擁有生產旗艦產品8HP自動變速器的工廠,又進一步在蘇州等長三角城市布局,以便「現場作出關鍵決策,就近服務市場」,更重要的是,該公司在長三角各地擁有近千名工程師,「他們都能解決世界級技術難題」。
無獨有偶,俄羅斯《報紙報》也提到,越來越開放的上海及其周圍活力十足的長三角「姊妹城」,讓全球化人才找到適合的舞臺,「在這裡,你證明自己,別人就給你成功的機會。」俄人口學專家伊萬·祖延科稱,受過語言和國情教育,從事物流、採購、教育、IT、諮詢等行業的俄羅斯高素質人才如魚得水,以致於在這裡形成所謂「雅痞」的群體。
一體化不是「齊步走」
會議期間,長三角抗疫合作的成功經驗也是跳不開的話題。今年3月,當疫情防控向「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轉換之際,長三角疫情聯防聯控工作進入新階段,自上海口岸入境轉往蘇浙皖三省的人員,由三省派駐工作組到上海機場實施封閉式轉運,進一步減少人員交叉感染隱患。緊接著,上海出臺「公衛建設20條」,明確在長三角區域合作框架下,推進防控預案對接,信息互聯互通,防控措施協同,切實保障跨省市、口岸間物資運輸,堅持「一盤棋」理念,共同防範公共衛生安全風險……這些抗疫經驗都已寫入長三角公共衛生新體系的頂層規劃。
疫情期間,青浦吳江攜手推進疫情防控一體化,入滬車輛防疫檢查站前移至蘆墟檢查站。李銘珅 攝
更重要的是,疫情之下,長三角打通健康數據的「高速公路」,為一體化進程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3月底之後,依託長三角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區域內全面實現「健康碼」「隨申碼」「蘇康碼」「安康碼」等互認及數據共享,這些綠碼作為人員在三省一市的居住小區、園區、工廠廠區、商務樓宇以及各級行政服務中心、醫療衛生機構、電信銀行服務網點、車站等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的通行憑證,無需另行開具相關證明材料。在此期間,三省一市還不斷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打破重重「信息孤島」,互通疫情,第一時間落實病例溯源、密切接觸者追蹤等工作,為全面保障區域社會經濟生活正常運行、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加上一道道安全鎖。
「這些綠碼互認,保障了從長三角到全國在疫情狀態下的正常出行,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非常領先的。」劉虹向記者介紹,上海所在的長三角城市群在打破「數據孤島」方面走在發達國家前面,促進了基本公共服務的便利共享。作為一個對比,她舉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一年前,我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需要辦理社會安全碼(SSN,類似社保卡),我從學校走完流程獲得基本信息後,向聯邦社會安全局提交材料,按正常大概要兩周,可一個多月沒回音,打電話去問,得到的答覆是叫『Liu Hong』(劉虹)的太多了,由於無法排除同名者,後臺只能人工處理,結果足足花了兩個月才拿到SSN。」無奈的是,當劉虹拿著SSN再去辦信用卡時,又被「不知此『劉虹』非彼『劉虹』」問題折騰不輕,不得不放棄辦理。
長三角率先實現健康碼全覆蓋。楊建正 攝
劉虹認為,這次大會上,上海各區和長三角城市市長多次提及關鍵信息基礎工程,強調在保護公民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如何安全有序地運用大數據,造福人民生活,「可以想像,我們現在只是在某個長三角城市看到當地發熱門診有多少人,能安排多少人掛號就醫,而當高質量一體化完成後,那將是整個長三角醫療資源和就醫情況的即時呈現,這樣的『數字城市』將會更智慧、更親民、更可愛。」
就在記者寫稿時,劉虹專門打來電話,希望加上一筆:長三角一體化不是「格式化」「齊步走」,當前數據共享、制度對接、產業協作等等主要是統一標準、消除隔閡、建立發展的坐標系,並非要求「百城一面」,而是發揮城市各自稟賦去做好自己,「就像美國加州大學現有十個分校,但不是所有分校都變得像最有名的伯克利分校那樣才算成功,而是每個分校都能尊重個性,辦出特色,找到自我,我想長三角姊妹城也應該是這樣。」
新民眼工作室 吳健
編輯 |黃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