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攝影 陳羽嘯
12月28日晚,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小說家阿來做客「名人大講堂」,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以「藏地英雄 史詩流芳」為題,解讀格薩爾王的傳奇人生。
儘管氣溫驟降,四川省圖書館依然高朋滿座,聆聽名家演講。阿來的講座知識點滿滿,趣味性十足,也揭開了不少觀眾心中的謎團:阿來如何創作《格薩爾王》?這位藏族英雄為何能夠入選四川省第二批歷史名人?格薩爾王到底是傳說,還是確有其人?阿來用深入淺出的講解,令觀眾們豁然開朗。在講座之後的互動環節,四位傳習志願者帶著問題而來,請阿來答疑解惑。
四川博物院目前藏有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數量最多描繪格薩爾王畫傳的11幅唐卡組畫,細膩再現了《格薩爾史詩》中的情景故事。2019年初,格薩爾唐卡登上央視《國家寶藏2》的舞臺,讓觀眾一睹民間說唱藝人的智慧。第一位傳習志願者是來自四川博物院的講解員張若微,她向阿來請教,如何在博物館的工作中更好地傳承經典。
阿來笑言,去每一座城市他必去兩個地方打卡,去植物園親近大自然,去博物館與歷史對話。他曾多次到訪川博,對漢代的畫像磚、陶俑如數家珍。在他看來,那些漢代石刻上凝聚著當時四川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審美,或者接地氣的生活,都在那些文物上一一展現。「我們去一個博物館,往那兒一站,無論是蘇東坡的字,還是張大千的畫,都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談及志願者的提問,阿來謙虛地說,在博物館中傳承經典,需要對文物所處時代的歷史精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在博物館是受教育的,談不上什麼建議,謝謝博物館。」
四川省圖書館館員吳宜蔓對《格薩爾》的傳承興趣濃鬱。《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都被畫上了句號,但《格薩爾》還活著,它活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大量的說唱藝人在不斷地傳唱,但藝人傳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人亡藝絕」、「藝隨人亡」的風險,她對此感到擔憂。
阿來先生對藝術形態的消亡,表達了一種淡泊的態度。「任何一種(藝術)形態,該死的時候不讓它死是不對的,博物館裡面裝的大部分文物不就是死去的東西嗎?不在於這些東西要不要活著,而是他背後那個精神如何傳承。」他進一步闡述道,《伊利亞特》作為一個傳唱形式已經停止了,但古希臘時代、城邦時代留下來的那些英雄主義的精神依然鮮活,他還會重讀《伊利亞特》這樣的偉大作品。
作為一名科創教育從業者,機器人編程學校校長王文娟更關注怎樣將格薩爾史詩和面向未來的教育進行結合。阿來對此言辭懇切,他語重心長地說,中國人要想傳承更多的經典,首先是要講好古代的故事,這個需要將來大家共同努力。「過去我一直以為,我將《格薩爾》寫得不錯,英文版、中文版、繁體字版都陸續出版,但文化的傳承總要有人接力。他們不能老改編網絡IP,也需要改編一些經典。」
來自電子科技大學出國培訓部的老師李龍吟,一家人都對格薩爾王的傳說很感興趣。她特別好奇,為什麼格薩爾影響會那麼大,甚至對門巴族也有影響?阿來對此娓娓道來,他說,格薩爾在藏族社會、蒙古族社會影響深遠,特別是在以遊牧為主、生活水準相當的民族中傳承的效果異曲同工,「這是不是更值得作為傳播學上的一個題目來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李龍吟老師入選傳習志願者得到了父親和孩子的支持。他的父親對格薩爾頗有研究,不僅認認真真地梳理了與格薩爾相關的筆記,書寫了幾個問題準備與阿來先生現場探討,而且整理了格薩爾王真實存在的考古依據。後來父親臨時有事缺席了講座,李龍吟帶著父親的筆記來到現場聽講,並且要把阿來先生的精彩論述帶回家與父親分享。
這場講座,讓傳習志願者張若薇受益匪淺。讓她最有感觸的是,原來「神話」並不遙遠,它描繪的雖是一個紛繁複雜的歷史,但它讚頌的詩與遠方,並沒有脫離生活原本的煙火氣,而且永遠保有一種炙熱的力量,引領人們擁有對未來的期待和追逐,「像一顆生生不息的故事樹一樣成就我們的生活。」未來站在川博的展廳裡,她有更多的話語來詮釋格薩爾唐卡,將格薩爾的傳奇人生分享給更多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