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資深網癮青年,我深知網癮對一個人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我總結了一下,網癮的過程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接觸期、狂熱期和冷淡期。
冷淡期:剛剛接觸遊戲,且對其感興趣,有空餘時間就想到遊戲。
狂熱期:隨著技術的提升或是對遊戲越來越熟練,會無時無刻想著遊戲,甚至大過於吃飯睡覺。
冷淡期:對遊戲漸漸失去興趣,玩得越來越少。
當然,這是針對大部分人而言,這三個時期簡單來說就是相當於一個從接觸到膩味的過程,那麼,到底要多久才會膩味?
這可能也是很多人都關注的問題,根據調查顯示,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網癮青年在上大學後,會漸漸對遊戲失去興趣,這也就是所謂的冷淡期。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網癮青年會在進入社會後慢慢戒掉網癮。只有剩下不超過百分之三還沉浸在虛擬世界中。
對此,很多家長更加焦慮,都大學了才進入冷淡期,那高中豈不是狂熱期?那學習還不是照樣荒廢?
沒辦法,事實的確是這樣,在高中時期,很少有人能自發戒掉網癮,而好好學習的。
17年,變形記中的網癮少年李錦鑑,毒打老師和親媽!
在學校老師阻止其看小說,一拳揮向老師,在家,其親媽讓其少玩遊戲,他直接將親媽掀翻在地,並在事後揚言:超想打她。
這體現出來的是一個錯誤的家庭教育,父母對其溺愛的方式,讓其養成了囂張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的性格。
前兩年,17歲的小新(化名)為了偷錢去上網,將親奶奶砍死,將爺爺砍成重傷!
兩位老人可謂受了無妄之災,原因是小新經常跑去網吧,父母沒給他錢之後就偷。被父親教訓後死性不改,聯想到前幾天父親說過拿了四千塊生活費給爺爺,就衍生出了偷錢的想法。
結果在翻找途中驚醒了二老,小新就心生歹念,衝進廚房提起菜刀就砍!
每個網癮少年心裡都住了一個被壓制的惡魔,惡魔一旦放出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網癮的危害不僅於此,而現在青少年網癮現象越來越嚴重,該怎麼辦?
什麼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就是首先確定好目標,然後從目標出發,反覆推演。它的核心不是去研究你現有的條件能達到什麼目標,而是達到你所期望的目標需要什麼條件,採取何種方法。
如果條件允許,你可以執行。
如果不具備,也別著急放棄,你可以換一個方向,換的方向是你缺什麼?怎麼樣做能滿足?並能保證你能在執行過程中解決你所遇到的困難。
就比如,相信大家也看過電影、電視或是小說,為什麼有時候遇到危機,而主人公卻不慌不忙。緊張、恐懼的只有弱者。那是因為主人公已經遇到過太多次類似的情況,對自身的實力有了衡量標準,他已經預見事情的結果是什麼樣的了。
那麼,戒網癮是不是也可以如此?把戒網癮當做目標,再思考達到目標所需要的條件?當然,這可能還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能聽話,並且好好學習,如果孩子能好好學習,玩不玩遊戲是不是也無所謂了?
首先,我們就必須得知道孩子的心理。
孩子熱愛電子遊戲,他心裡就會一直惦記著遊戲,阻止只會讓孩子產生厭煩、不滿等情緒。打一頓或者罵一頓起到的可能只是暫時性的效果。
因為熱愛,所以只要有空可鑽,他們就會想方設法玩遊戲,所以一味的壓制是不可取的。
那麼,我們可否將玩遊戲的時間拿出來做獎勵?條件是提高學習成績?
孩子每天有其固定的時間玩遊戲,不可太多,必須保證孩子還有時間來學習,然後餘外的時間需要孩子用成績來換?
當然,這個方案能實施的前提是要家長和孩子搞好關係,孩子才會聽家長的。對此我建議此·方案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商議然後決定,必須要得到孩子的認同,執行起來才有效果。
還有,要做到這一點家長也必須花時間來監督孩子,因為孩子的自制力很差,沒有家長的監督這個協議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是不是所有條件都滿足了?如果不滿足,可以再根據目標換一個方案。
其實,網癮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只要用對方法,別讓孩子誤入歧途,讓孩子的人生還保持在可控範圍內,就已經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總的來說,目前並沒有什麼確切有用的方法能戒除網癮,家長們能做的就是對症下藥,利用逆推思維來思考對策,然後利用實踐來檢驗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這裡是利用逆推思維戒網癮的方法,下期將繼續分享相關內容,如果您還想看更多相關優質內容,請關注我!或是想了解更多教育方法,歡迎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