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圖)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推動春節符號的徵集活動,一方面是要宣傳春節文化,另一方面我們要把春節文化的傳承做得更好。通過一些經濟活動去集思廣益,使我們的春節文化形成一個特色鮮明的符號文化,這對我們保護春節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活動。

  春節符號徵集活動是一個工作量非常龐大的系統工作,這麼豐富的文化,怎麼來提煉這些符號,怎麼樣通過藝術的表達來形成一個符號,怎麼樣更進一步來推進春節文化的保護,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春節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符號,中國人拿什麼標誌作為符號,春節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因為春節文化在中國的文化裡面,特別是在節日文化裡面佔了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它是一種大文化,這種文化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傳統是非常深厚的,表現形式是非常多樣的,所以這種文化符號就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象徵,這點我們大家在過春節的時候能夠充分體會到。

  無論是在我們國內,還是在國外,凡是有華人在的地方都要過春節。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這種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太深了。這種文化是農耕時代的產物,是在幾千年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觀念。春節文化有她的主題,這個主題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一種和平的、和諧的希望。我們生活在農業社會裡面,農業的興旺發達對一個社會的發展太重要了,尤其在衣食住行的方面更為重要。所以在農業社會基礎上形成的這種觀念,給春節文化打上了一個非常深刻的烙印。

  過去我們在農業社會裡面講究一個春祈秋報,春天的時候要祈禱,到了秋天就要報答。過去在農村裡面,一般在秋天的時候,糧食豐收了要唱秋報,要請一臺大戲來演一演,這是表現對豐收的報答的一種心情。

  我們將春節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來講,特別是在國外的時候,一到春節就會想起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所以它對我們民族性格的形成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春節文化裡面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包括了倫理和道德的方面。春節裡很重要的一個就是祭祖、請神,這是兩個重要的方面。在除夕這一天,首先是要祭祖的。我們過去所謂的請神,第一個神就是祖先,把祖先請回家來一起過年,另外把其它神也一起請回家來過年。所以在春節文化裡面就塑造了一個非常肅穆的氣氛,大家都有一種很虔敬的心理,沉浸在節日的文化裡面。

  我們對環境的布置,除舊布新。為什麼我們要大掃除,要除塵、要貼對聯、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吃年夜飯,這一系列地活動的裡面都充滿了「文化符號」。所以說春節符號的徵集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怎麼樣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很好地保護起來。另外,我們可以從這些傳統文化裡面,發現春節的元素,以及我們離不開的一些東西。我們把這些東西拿出來進行研究,從裡面提煉出一些最能夠表現春節文化的元素,形成一種春節文化的符號,使春節能夠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性的東西,這樣就可以通過春節符號把它具象化,大家看到這個符號就想起我們的春節來了。中華「春節符號」的徵集活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特別是對我們的年輕人來講,認識中國的春節文化在思想文化生活裡面佔了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在中國節日文化裡面,春節是最大的一個文化。為什麼說春節文化是一種大文化,大到什麼程度,豐富到什麼程度,這個需要我們親身來體驗。大家都能夠體會到我們春節的春運,為什麼會有春運呢?什麼使得大家千裡迢迢,甚至不遠萬裡趕回家來過年?這就是春節文化的感召力。

  大家創造這種文化,就是為了享受它。我們創造春節文化的目的,就是享受這種春節文化。每一個人,都能夠在這種文化氛圍裡面獲得自己的文化營養和精神補充。這種文化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人,特別是對小孩兒的影響,對年輕人的影響,甚至是對老年人的影響都很大。春節文化的教育意義是包含在每一個細節裡面的,成人是這種文化的實踐者,因為成人已經從小接受了這種文化,那麼反過來講,他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又在影響著下一代。所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會斷代,不會戛然而止。

  年味兒淡了,沒意思了,這是近年來大家都在討論的事情。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可能我們所了解到的只是我們所體會到的一些事情。 如果從整體的春節文化來看,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春運,不但我們有春運,韓國也有春運,日本把春節移到了元旦,但是春節的內容沒有變。春節變化比較大的是城市,農村的變化相對要小一些,所以過年如果要尋找年味兒的話,還是到農村去。但是無論怎麼樣變化,我們的春節都是一種對家人的懷念,對祖先的懷念,對各種神靈的崇拜。年味兒淡了,是因為信仰缺失了,過去我們敬畏神靈,信仰祖先,現在這種信仰的觀念淡薄下來了,所以我們失去了這樣的一個精神支柱。

  春節文化裡面有很多東西是我們需要繼承的,春節文化有很濃的道德、倫理的教化作用。一個人通過這種文化的薰陶,提高自身的修養,這叫修身。通過春節文化或其他的文化形式,可以把一個家庭治理得非常好,家和萬事興,這就叫齊家。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我們應該珍惜這種創作,珍惜這種傳統。不要因為變化丟掉傳統。今天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裡面,提煉出許多元素來。這些元素能夠表達春節文化方面的含義和它形式上的特色,構成一種新的符號,用這樣一種方式,做一種標誌,這樣使我們的春節文化在認識上更具象化。春節符號是一個工作量非常龐大的系統工作,這麼豐富的文化,怎麼來提煉這些符號,怎麼樣通過藝術的表達來形成一個符號,怎麼樣更進一步來推進春節文化的保護,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推動春節符號的徵集活動,一方面是要宣傳春節文化,另一方面我們要把春節文化的傳承做得更好。通過一些經濟活動去集思廣益,使我們的春節文化形成一個特色鮮明的符號文化,這對我們保護春節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活動。

  「年」的形成歷史,能追溯到很久遠。最早的時候,春節是和祭祀習俗聯繫在一起的,這一年豐收了,首先要祭祀神靈。在春秋戰國的立法中,各個國家的立法不同,過年的日期也就不同,我們現在用的是夏曆。從漢代開始,是我們春節文化開始定型的一個時期。到了辛亥革命以後,用公元歷,本來我們的春節叫元旦,辛亥革命以後,把我們公元一月一號叫做元旦,把原來的元旦改為春節,春節就是這樣來的。

  這個年的寫法就是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谷穗兒,這就是年。莊稼成熟一次叫一年,它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豐收了,我們就要去做一個祭祀。

  在這樣豐富的春節文化元素裡面,怎麼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又符合我們春節文化特點的元素來進行組合,這是一個難點。可能在我們的應徵者中,年輕人比較多。我希望有研究春節文化的學者和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們相互溝通,提出一些理念上的東西,供這些設計者來參考。

  在這些藝術家裡,要重視老藝術家,因為他們對年俗的理解是非常深厚的,同時他們又有非常深厚的藝術功底。怎麼能使春節符號成為一種和諧的、舒服的,既有傳統又有現代的符號,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

  春節符號產生之後,可以形成一系列的產品,必須要推向市場,一定要使其走向生活。我們提煉出來的春節元素配合著春節符號,並形成系列產品。通過這些東西,普及我們的春節文化。通過這些文化產品,使春節文化深入人心。(陶立璠)

相關焦點

  • 春節掃墓祭祖,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
    春節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海內外華人華僑都高度重視自己的這個重要節日。即使遠在千裡之外,也儘量歷盡千難回家過年!過年,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儀式性」活動,那就是掃墓祭祖。以寄託對逝去的先人的無限緬懷和深深思念!
  • 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給山東提出的重大歷史課題、時代考卷。2014年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勉勵我們「用好齊魯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親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要求山東傳承紅色基因,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我們牢
  • 中華民族文化的後發優勢
    建立在感受之上的認知,匯聚到一起就形成了文化。由於地域、氣候、物產等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域的人群必然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認知,由此產生不同類型的文化。如果西方人用西方文化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一定不可能徹底通透,反之亦然。
  • 小春聯傳承春節民俗大文化
    春聯,作為春節的必選項目,不僅是一種儀式和風俗,更具備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方面,春聯是一種文化傳統的遺傳,能夠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古代人到底是如何慶祝節日,讓春節在這樣的「桃紅柳綠」的春聯中綻放異彩。另外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中國鄉村社會變得範圍上越來越小,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夠重現春聯的講究,讓春聯能夠傳承現代文化的內涵,這似乎更是我們需要充分思考的問題所在。所以,筆者以為,不要小看小小的春聯,其實在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傳統和現代的交集。
  •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貼春聯的文化內涵(圖)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貼春聯的文化內涵(圖)貼春聯簡介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貼春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 【2020遴選議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2020遴選議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由北京公遴選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北京遴選,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遴選考試網/中央公遴選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遴選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春節祭祖的文化傳承
    春節祭祖的文化傳承 2016年02月08日 13: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和每年的清明、中元等祭祖活動相比,春節祭祖最為隆重和恭敬。
  • 文化符號、文化心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原標題:文化符號、文化心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傳承國粹《弟子規》文化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檢察風雲》雜誌社社會工作站河南站訊【記者 魏健 河南上街報導】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系列指導精神,進一步傳承國粹《弟子規》的內涵,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上街區中心路街道辦事處聶寨社區黨總支、聶寨股份經濟合作社,在祖國70華誕到來之際,9月19日,
  • 春節為什麼掛燈籠?因為紅色、圓形,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圖騰
    春節掛燈籠,這是個不分層次等級,不分城市鄉野,人人都喜愛,家家都掛得起的,最普及、最吉祥、最傳統的喜慶方式,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圖騰。紅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喜愛紅色。紅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起源於對太陽神和大地之神的崇拜,《山海經》中有多處記載。古代的人民就有祭天的習俗。
  • 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同一性
    一是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中華民族文化是由儒教為主,與道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文化和其他早期宗教文化整合而形成的文化。二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民族文化是由漢族文化即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整合而成的文化。
  • 湯建軍:《辭海》永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辭海》為何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須首先堅持文化自信。《辭海》的成功編著,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顯和傳播。文化自信源於「古」成於「今」,既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態度上,也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文化當下發展及其前景的態度上。
  • 葫蘆文化 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葫蘆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葫蘆文化怎麼就會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呢?    這正是因為在中華民族先民許許多多民族或族群的集體記憶中,遠古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之後,人類毀滅,只有兄妹二人倖存,這就發生了葫蘆文化的神話記憶,從而遺傳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歐陽中石:「文德化和」四個字是中華文化精髓
    新華網記者 楊理光攝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文德化和」四個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廣益集思統一,同心協力和諧」,這是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為2013年全國兩會專門題寫的賀詞。3月6日,新華網記者專訪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歐陽先生。
  • 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各民族共創中華文化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引導各民族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堅持文化平等的基本原則,普及文化多樣性的客觀事實並引導各族人民尊重這種多樣性,最終做到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思想基礎、凝聚精神動力。
  • 筷子是中華民族發明的進餐工具,為什麼是上方下圓,有何文化內涵
    筷子是中華民族發明的進餐工具,為什麼是上方下圓,有何文化內涵文/@成長新視點筷子,是中華民族傳統進餐使用工具,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筷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已經出現了3000多年,據歷史記載,早在商紂時期,就已經有了筷子。一雙筷子,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方圓、三才和陰陽文化。一、筷子的方圓文化。中華文化,浩如瀚海、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古人在發明創造及做學問時,都講究太極和方圓,注重和諧及相生。
  • 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讓我們感受到西方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偏見
    如果西方人用西方文化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一定不可能徹底通透,反之亦然。 西方就是這麼看中華民族文化的。 不過,不管黑格爾看不看得上,西方人是否承認,文化的價值就這麼在那裡靜靜地存在著。黑格爾看不上的孔子影響了幾十億人2000多年,同樣中國文化承載了幾十億人在數千年間生存的民族,並且這一民族文化成為世界上幾個古老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
  • 中華法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法文化雖遇百折而不撓,勇克時艱,代有興革,形成了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影響深廣的中華法文化體系,並因其連續性、特殊性、包容性,成為世界法文化史上最為絢麗的一章。  中華法文化在形成與發展的漫長歲月中,表現出深厚的物質基礎、強大的動力資源、堅韌的韌性性格,所有這些可歸結為一個基因,那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法文化的一切特質,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現著中華法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內在關聯。歷史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體現及產物。
  • 兩岸大學生參觀國博 感受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圖)
    兩岸大學生參訪團在國博前合影    華夏經緯網8月6日訊:參加2017新媒體研習營的兩岸大學生參訪團,6日下午參訪團參觀了全世界人氣最旺、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變遷
  • 傳承民樂精髓,感受民樂文化
    本次新年音樂會將集中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中國民族音樂魅力,以合奏、獨奏、重奏等多種藝術形式全方位展現,演出曲目將由經典曲目及原創民族音樂組成。原創曲目著眼於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靈魂和內涵,創作出以地域歷史文化脈絡為主題的音樂作品,突出音樂會的藝術品質與文化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