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媽媽最近特別煩惱,3歲半的糖糖之前在離家不遠的小託班,被其他家長聯名投訴,說孩子性格不好,經常搶別人東西。
糖糖媽媽尋思,這個小託班裡,人數較多,孩子教育程度不同,老師不一定顧得過來,於是送到某知名品牌的託班裡,結果,下班後去接糖糖,就接到老師的投訴:「糖糖寶寶今天咬人了,喏,那個小孩子的胳膊都紫了」。
糖糖媽媽一看,果真如此,問糖糖為什麼咬人,糖糖抿緊了嘴,不說話。
糖糖媽媽給被咬孩子鄭重道歉,正說著,對方家長過來了,了解完始末,家長說,其實自己寶貝以前也喜歡咬人的,爸爸媽媽重視了,咬人這個事情,是可以戒的!
糖糖媽媽趕緊請教,原來寶寶咬人真的特別常見,而且有法可依。
判斷寶寶咬人的原因
01 生理需求
每個階段,都會有家長抱怨孩子愛咬人。在孩子1歲以內,孩子咬人也許是出於生理需求,這個階段通常出現在5-9個月。
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愛咬自己的手指,有時會在媽媽餵奶時咬媽媽。家長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是無意識的咬人,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出牙的痛和癢而產生了咬人的情況。
他還不知道從別人的表情中認識到這種行為的不正確。所以這個階段,需要家長留心,給孩子準備一款合適的牙膠或者磨牙棒,供孩子緩解這種不適。
02 心理需求
抱怨孩子愛咬人,實際對孩子來說,我們給他扣的帽子有點過大。家長不能理解的是,有的孩子咬人,單純因為希望得到關注。
孩子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行為,他並不知道哪些是對和錯,比如說咬人或者打人。有時孩子咬人,大人做出過激反應,反而讓孩子覺得好玩。而且一咬人就得到了家長們特別的關注,在TA的小腦袋裡,咬人=家長關注,可能就把這個作為一個樂趣的行為保留下來,所以才反覆出現咬人的情況。
這一階段通常發生在10個月以上。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這個階段的行為應該淡化處理,他咬人的時候家長忍一下,而且沒有任何表情,咬兩次以後他覺得沒有趣就不咬了,對於打人的行為等等都是如此。
在育兒理念裡,有一個理論,叫強化優點淡化缺點,遇到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儘可能的淡化不理,使孩子逐漸遺忘。不僅是咬人,還有說髒話等情況也非常適用。
03 社交需求
小孩子1歲後,陸陸續續開始會走了,社交需求隨之變得旺盛。在與別的小朋友交流的過程中,他會慢慢學習交流的技巧。
但是與成人不同的是,孩子自出生之後,所有人都是以TA的需求為中心,毫不誇張的說,在沒有與外面的小孩子們打交道之前,TA理所當然認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
所以,TA希望在交流過程中別人也像家人一樣積極回應他,如果別人沒有回應,挫敗感隨之而來。
與社交需求不匹配的是,一兩歲的孩子人際交流60%運用的是肢體語言,我們常常看到,小孩子在一起則喜歡「上手」,比如直接去摸別人的臉,拉扯對方,甚至咬人等等情況。
遇到不如意的事,比如別人玩他的玩具,他會認為「我的玩具我可以玩,別人不能動」,他們不知道怎麼拒絕,於是便用了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手段——咬人。
上面說到的糖糖寶寶就是這樣的,她認為她正在玩的東西別人不可以碰,一著急就張嘴咬下去了。
寶寶咬人怎麼辦?
寶寶咬人,家長第一反應是批評孩子,其實大可不必,咬人一定是原因的,不妨先了解原因再說。
01 冷靜
咬人的現場一定是雞飛狗跳,被咬的孩子家長在旁邊虎視眈眈,任何一個寶爸寶媽這種情況下,能穩如泰山。來,深呼吸,再深呼吸。1秒2秒……5秒後再去和孩子溝通。
不僅僅是家長,孩子也需要一點的冷靜期,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正常來說,孩子都知道咬人的行為不對,但往往遇到事情的時候,孩子的情緒是衝動的,行為不會經過思考,立即產生。
情緒會互相感染,當父母過來,孩子的內心充斥著害怕、委屈、抵抗等等感覺,家長不冷靜,會讓事件進一步激化。
02 理解情緒
蹲下身體,抱抱孩子,耐心詢問事情原委。
最常見的莫過於玩玩具引起紛爭,告訴寶貝,「媽媽知道這個玩具是你的,他搶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很不開心」——理解他的委屈,讓TA知道,媽媽過來是幫著解決問題的,是隊友,不是敵人,幫他梳理情緒。
「如果你現在不想分享,我們用嘴巴說,告訴別人,你不願意。你看咬人後,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那怎麼辦呢?」——他的不舒服被你理解後,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03 理念傳遞
情緒接納後,告知社交規則。
「你看,咬人的確不對,我希望你可以先單獨就咬人這個事情跟對方道歉,然後大家再商量下,是不是一起玩這個玩具,會更有意思?我有很多的玩法,可以教給你們喲」——當情緒被梳理通順後,進一步的分享建議也容易被接受。
當你和對方家長還在溝通的時候,會突然發現,孩子是最不記仇的,前一秒還你爭我搶,下一秒,就團結協作。
孩子在慢慢長大,「欺負別人」也只是孩子情緒發展的一個過渡期而已。這中間,我們的理解和耐心就顯得尤為重要。千萬不要隨便給孩子扣上「壞孩子」、「臭脾氣」的帽子,因為他只是還沒學會正確的表達和社交而已。
接納孩子的情緒,每一次衝突後,孩子會得到成長,找到打開社交圈子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