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媽媽,弟弟咬我!」一大早我家大寶就嚷嚷著告狀。
我定睛一看,小寶正抓著大寶的胳膊,面紅耳赤;大寶的胳膊上赫然一圈尖尖的牙印兒,看起來還很嚴重。
見我過來,小寶更是氣呼呼的嚷嚷:「給你說了,別動我的玩具,別動我的玩具,你總是不聽!還把我的玩具拆壞了!咬你活該!!」
嘿,你咬人,還有理了?!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我暫時沒有理小寶,而是轉身抱著大寶的胳膊,小心翼翼的吹了又吹,心疼的不得了。
小寶在旁邊看到了,急的非要擠進我和大寶之間:「媽媽,媽媽,你抱抱我吧,抱抱我吧!」
我一邊揉著大寶的胳膊,一邊問小寶:「你看給哥哥咬的,媽媽好心疼啊!」
小寶說:「可是哥哥氣我!」
「哥哥氣你,你就要咬他?」我反問:「那你隨便動哥哥的東西,哥哥是不是也可以直接踢你啊?你上次不是看到了嗎?哥哥打跆拳道的時候,可是能夠直接把一塊板子給踢斷的哦!」
「不!」小寶連連搖頭:「他不能踢我!」
「那你也不能咬他啊!」我抱起小寶,但是很嚴肅的看著他的眼睛,說,「首先,帶給別人身體上的傷害,就是不對的。其次,你是我的小寶貝,哥哥是我的大寶貝,你們哪個受傷了,媽媽都很心疼啊!」
小寶想了想,總算放低了聲音,說:「我知道咬人是不對的,但是我實在氣得沒辦法啦!」
嘿,你還知道咬人是不對的?!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事後,大寶無不擔心的對我說:「媽媽啊,弟弟要是在幼兒園裡也這樣咬別的小朋友,可就麻煩了啊!你可要好好管管他。」
是的啊,小寶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他在家中咬自家哥哥、姐姐,大孩子不和他一般計較,可是要是萬一去咬別的小朋友,可真是大問題呢!
不過我仔細想了想,小寶在外面和別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倒是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這說明,他咬人,並非是習慣使然。
而是在家中,在自己的舒適區內,耍了一把「橫」罷了。
相信這次他的認錯以及主動接受「站牆根」的懲罰,會帶給他一定的警醒:小朋友也是「有可為有可不為」的,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用「年齡小」來欲蓋彌彰。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事實上,寶寶咬人,事由可能是多方面的,不過綜合下來,大概離不開這3個最基本的原因。
因為愛而咬人?
是的,的確如此。寶寶會因為愛而咬人,只不過這種咬,是不帶任何攻擊性的;而咬的對象,多是自己特別特別愛的人。
而寶寶之所以會咬愛的人,請親愛的媽媽們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或者正在有著「咬」寶寶的經歷呢?
我有個閨蜜,曾經說看見自己寶寶可愛的小模樣,就忍不住想要咬一口,做撫觸的時候,咬咬寶寶的小腳丫,洗完澡之後,咬咬寶寶的小屁股,怎麼都看不夠,怎麼都愛不夠。
對於寶寶來講,看到親愛的媽媽,也是同樣的情感啊!
而媽媽總是喜歡咬咬寶寶,寶寶是不是可以咬咬媽媽呢?
只不過,媽媽咬寶寶的時候,對於力度的把握是很好的,可是寶寶卻不一樣嘍,在媽媽身上狠狠的咬上一口,疼的媽媽嗷嗷叫,抬頭卻看到寶寶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眯眯的模樣,仿佛在說「媽媽,我也好愛你啊!」
所以,媽媽就妥協了。可是如果沒有糾正,寶寶看到自己喜歡的人,也會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可怎麼辦?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有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之所以孩子願意咬媽媽,或者打媽媽的臉,是因為媽媽給寶寶的安全感足夠多,兩者的聯結更強,而且媽媽願意為孩子降低原則,覺得心疼或驚訝,這種情緒就促使孩子在無意間更想展示自己的力量。
很多媽媽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存在誤區:認為只要立刻制止就有效果,或者乾脆示弱、迎合孩子的態度。這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立即制止使其驚恐、不知所措;媽媽示弱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強。
最好的辦法是:
首先,改變自己對愛的表達方式,不要再主動去咬寶寶,可以親親寶寶,或者抱抱寶寶來表達自己對寶寶的喜愛。
其次,在寶寶張口咬媽媽的時候,媽媽要立即停止正在進行的事情,與寶寶有眼神的交流,表達出自己的不解和不開心。如果咬的有印痕,就要做出去治療的行為,比如冰敷或者熱敷,讓寶寶看著,經歷過,他就會完全理解自己這個行為的對與錯。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欲望」對於成人來講,可能是很多很多遙遠不可及卻又想要擁有的東西;但「欲望」對於孩子來講,不過是媽媽的一次擁抱,老師的一次誇獎,或者別人手中的一個玩具而已。
如此現實的東西,觸手可及,為什麼不去擁有呢?
可是既然是「欲望」,就有可能無法實現:比如媽媽正在忙碌,老師沒有看見自己的良好表現,別人不願意分享玩具……
結果是什麼?
搶唄!
搶不過怎麼辦?
打唄!
打不好怎麼辦?
咬啊!
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是「正當防衛」,只是想好好保護自己的玩具或者物品不被別人搶。
「張口就來」,是一些孩子很自然而然的習慣,當然,也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如果僅僅因為自己的「欲望」而張口去咬別人或者媽媽,都是不能縱容的,也是要嚴肅對待的。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寶寶們都是柔嫩肌膚,一口咬下去,極有可能傷及真皮層,導致出血,而實際上兩個小寶寶相對打拳,也不會有「咬傷」看起來那麼血淋淋,那麼嚴重。
同樣是父母,不管是自家孩子咬了人還是被咬,心情都會是一樣的。尤其是被咬之後,那種氣憤之情,真的很難平息,若再不是自家的過錯,又非明事理的家長,那麼肯定不是一句簡單的道歉就可以了事的。
但是作為咬人方,還真的沒有什麼意難平的,換個角度,若是自己孩子被咬傷,自己又會是怎樣的抓狂和憤怒呢?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因此,必要的懲罰是一定要有的。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如果只想息事寧人或者一次次的體諒孩子,那麼勢必有一天他會闖出禍事來。
想必每個家庭都有自己懲罰孩子的原則,若是「狂風暴雨」般的一陣拳打腳踢,雖然孩子受到體罰時會比較乖順,但其實從根本上也解決不了問題。
對孩子有效的懲罰,一定不能是碎碎念般的嘮嘮叨叨,更不能是無效重複的罵罵咧咧,最好是能夠讓孩子的身體受到一定的訓誡,但從思想上更能夠接受「懲罰」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而且有效的懲罰,往往是不能被頻繁使用,它相當於父母對孩子的「殺手鐧」,平日裡不使用出來,但是一旦使用,立即能夠發揮最大的效果,達到最終的目的。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我有一個朋友的做法,針對她家孩子也非常有效:
她當即也狠狠的咬了寶寶一口,以把孩子疼哭為準則,皮膚上留有牙齒印痕但不要咬傷。
因為孩子本身做了錯事就在惴惴不安中,受到疼痛的時候會不自覺放大N倍,所以耐受力也比平日裡要差上許多。
當時孩子一直在哭,她就看著孩子,讓孩子親自體會了「咬傷之痛」的感受。然後,等孩子平息下來,才開始和孩子講道理。
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是這個道理。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還有一個朋友處理的方式就冷靜了許多:
她帶著孩子看了幾個關於「瘋狗咬人」的小視頻,那種血淋淋的場面,慘叫的聲音,著實從視覺上真實的嚇到了孩子。
然後,她又使用那種「咬人的鱷魚」的玩具,讓孩子親身感受到可能被咬的恐懼感,以及突然被咬時的痛感。
最後,她才和寶貝溝通,「咬人」的行為對不對?能不能「咬人」?以及如果對方「咬」你,你要如何緊急處理等等。
最終成功地解決了她家寶貝的「咬人」問題。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還有一種孩子愛咬人的情況,需要追根溯源到1歲之前的口欲期。
差不多是在孩子快要長牙的時候,孩子的口欲期也會隨之而來。這個階段的孩子習慣於見啥要啥,拿啥啃啥,還特別喜歡把小手吮吸的津津有味。
有的父母會遵循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口欲期」;
有的父母則會出於衛生和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嚴令禁止孩子各種「咬咬咬」的行為,看見孩子「吃手」各種的阻止……事實上幫了倒忙,沒有讓孩子順利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
所以,若是在嬰兒時期得不到應有的引導,孩子的口欲期得不到滿足,就會在稍微大點的時候暴露出問題來,會讓「口欲期」過度延長,這是心理學上稱之為「過度補償」的一種心理現象,會造成孩子在口欲期過後仍然吃手,吃指甲,有的孩子表現的就是愛咬人。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如果是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屢次發生「咬人」事件,家長能做到的是:
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使用共情的方式使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孩子情緒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聽從家長的勸告。
最好不要責備或懲罰孩子,因為懲罰會引起孩子的憤怒和怨恨,導致他日後咬人咬得更兇。
還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的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能採用傷害別人或自己的方式,鼓勵孩子找父母或者老師,把內心的想法傾訴出來。
「口欲期」已過,無可彌補,也就不必浪費時間去追悔,不如好好的陪伴孩子繼續前行。
畢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並非一道山要爬,也並非一道彎要走,最好的方式是遇山開路,遇水搭橋,和孩子攜手,正視問題,積極面對,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