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遠古起,羌人的祖先三苗就從江漢間流徒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獵遊牧為生;在夏代(約公元前21——前16世紀),生活在河湟地區的居民稱為西羌,仍以畜牧業為主,農業開始使用牛、馬耕作;2013年3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楊凌示範區管委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籤訂了加強農業科技及產業協作框架協議,楊凌科技走進了地處世界屋脊的青海海西;今天,記者帶你走進海西,體會海西農業之美,折射我國唯一的農業示範區————楊凌通過農民培訓,助力青海人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點點滴滴,以期讓我國更多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牧民取得楊凌的科技支持,發展現代農業。
6月4日至10日,楊凌職業農民培訓管理中心組織專家來到世界屋脊————青海、走進柴達木盆地,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等形式,傳播楊凌現代農業管理技術。青海省海西州副州長孟海說:「海西將加強與楊凌的合作,依託楊凌的科教優勢發展海西福牛、枸杞、設施蔬菜等三大農業支柱產業,打造海西農業品牌,促進當地農牧民收入。」
福牛讓海西牧民牛起來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北部,主體為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這裡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草地面積大、牧草營養豐富,加之高原特有的微生物群落,為牛的生長提供了特殊的條件基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成為牛羊生長的福地。然而,目前海西州犛牛、當地黃牛及其它雜種牛在產肉性能、生長速度、肉質、飼料轉化率方面,與專用肉牛品種有明顯差距,制約了柴達木畜牧產業的健康發展。海西農牧局科技人員通過雜交,結合了犛牛、優質肉牛的優點,生產出了柴達木商品牛————福牛。
如何做大做強福牛品牌,帶動廣大牧民增收呢?通過調研和參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從國際國內肉牛發展趨勢,講解肉牛選育改良及健康養殖關鍵技術,為海西肉牛養殖拿出了解決方案;李長安教授就肉牛防疫及疾病防控與當地養殖大戶、合作社負責人及基層獸醫進行了深入交流;江中良博士就當地肉牛繁育、人工受精技術及畜牧業生產生物統計方法等向當地技術人員進行了詳細講解與技術傳授。海西州農牧局劉國順局長介紹,海西將扶持建立一批冷藏和深加工龍頭企業,採用分級分割的方法,開發如冷藏肉、冷鮮肉、牛雜、旅遊即食產品等,並為精深加工提供所需的副產品原料,重點開發牛骨小分子肽、牛血SOD、牛骨鹽、青稞蛋白、多肽、青稞β-葡聚糖等,促進帶動產業鏈循環,打造海西牛產品知名品牌,讓海西農牧民也牛起來。
枸杞讓高原綠洲紅起來
2008年至今,在「東部沙棘、西部枸杞」的青海「生態立省」戰略下,海西州枸杞從零星種植躍進到30多萬畝,成為寧夏之後全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區。這裡土壤還富含鉀、氮等成分,經檢測,柴達木枸杞黃酮、總糖、多糖、胺基酸總量都比其他產區明顯提高,枸杞乾果產品先後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有機轉換產品認證,以及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BCS有機認證。產品遠銷歐美和亞洲地區,不僅有全國各地枸杞工商業者赴海西州「淘金」,在全國各大中藥材市場和農產品商展現場,也活躍著海西人的身影,「柴杞」已成為海西州一張靚麗「名片」。
柴達木是枸杞原產地之一,存活的還有樹齡在300年以上老樹,當地發現了10多種原生枸杞,其中一種珍稀野生黑枸杞,藥用價值遠超其他品種。十年前,農科所枸杞試驗轉化基地就開始著手馴化、雜交枸杞新品種,並因地制宜探索「柴杞」標準化種植技術,形成了一系列種植標準和規範。選育成功的柴杞1號、2號以制幹為主,制幹比達3:1,領先其他品種;柴杞3號屬水果型,皮薄、汁多、味甜,單果就重達4克。這麼好的品種無疑是當地枸杞更新換代的一劑良藥,但是擴繁難擺在了當地科技人員的面前:在實驗室組培長勢良好,但是離開實驗室進入大田成活率極低,困擾著當地的枸杞擴繁。楊凌示範區科技局副局長、楊凌職業農民培訓管理中心主任柴小剛了解了當地的詳細情況後,當即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相關專家取得聯繫,就組織培育枸杞苗事宜,為青海海西州農科所提供技術支持,促進當地三個新枸杞品種快速發展,讓高原綠洲紅起來。
溫室讓高原果蔬香起來
在海西德令哈市新堉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溫室大棚基地,辣椒、西紅柿、黃瓜長勢喜人,一筐筐紫甘藍整齊劃一的放在卡車旁邊整裝待發,誘人的油桃在桃葉之間忽隱忽現…………合作社理事長桂新立介紹,合作社打造的德令哈千棚果蔬基地,目前已投資近1.5億元,建成各類溫棚2000棟,種植了西蘭花、黃瓜、芹菜、西紅柿等20個品種的蔬菜和西瓜、甜瓜、草莓等19個瓜果類的品種,極大地供應和豐富了市場,對平抑當地物價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建成格爾木、德令哈、烏蘭、都蘭4個千座以上規模化種植小區,目前全州有各類溫室13150棟,投入運營的溫室共10317棟,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6萬畝。2013年蔬菜產量達到5.03萬噸,人均年佔有量達到79公斤,自給率達到44%。
近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以發展高原特色農牧業為方向,把發展設施農牧業、推動「菜籃子」工程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引進、推廣蔬菜瓜果新品種25個,蔬菜生產良種覆蓋面達到90%,極大地豐富了冬季蔬菜供應種類。海西州農牧局副局長潘立清說:「通過在楊凌考察學習,引進了楊凌的大棚骨架搭建技術、自動捲簾機、高科技大棚膜,堅持強化設施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海西州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建成數量最多的集中連片種植區,這裡的溫室大棚處處顯現著楊凌元素同時將依託楊凌科技,全面提升綜合生產效益,切實提高果蔬自給能力,讓高原果蔬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