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蘇州東吳大學校長去世,中西書院(今上海市虹口區崑山路146號)院長繼任東吳大學校長,中西書院於是就遷往蘇州,併入東吳大學。1915年,中西書院崑山路原址改為東吳第二中學(東吳大學法科)。1927年,東吳二中改為東吳大學法學院。
原來的東吳校舍在現在的蘇州大學內,建築非常漂亮,已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東吳大學法學院一直在上海沒有搬遷去蘇州校本部。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以後,東吳大學各個系大多撤掉了,化學系很多人進入華東理工大學,法律系併到了華東政法大學。
1919年,東吳大學校友會在上海成立,著名建築設計師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就是第一任會長。1984年,我們這些在上海的原東吳大學校友被召集起來,這以後校友會就開始恢復活動了。
高文彬先生是我們校友會名人。當年我們規定:每周半天在淮海路上的上海社科院碰頭。這事堅持了很多年,所以高先生和我們至少一星期見面一次。每逢重陽節等節慶我們還會一起吃飯、赴外地旅遊。
高先生很開朗、很包容,是個好人。高先生給我講過許多故事,比如講他怎麼參加東京審判,包括他的私事。有一次,我們一起到太湖三島旅遊,我和高先生住在一個房間,晚上就聽他講他的經歷。
關於抓獲兩個日本「百人斬」惡魔,高先生和我講的非常詳細。在東京工作期間,高先生和幾位同事天天翻日本檔案,結果在日本報紙上看到兩個日本軍人拿著軍刀比賽:看誰先殺滿一百個中國人。高先生氣憤至極,馬上向盟軍總部和國民政府匯報。結果在一個小攤上先抓到一個,這個人供出了另一個人的地址,於是一併抓獲。最後,這兩個人被押回南京審訊並槍決。
這個事情還有個後續:兩把軍刀,一把交給國民政府,一把被石美瑜收藏。後來,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方面說服了石美瑜的後人,他們把軍刀轉送給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當時,紀念館還辦了一個展覽,高先生也出席了。
當年東京審判選用東吳大學法學院的師生是有原因的。因為東京審判採用英美法,而學英美法系的人在中國法學界很少。為什麼上海有呢,因為上海是一個很特殊的城市,有租界,租界裡的治理用了英美法。東吳大學法學院講授英美法,上課也用英文,所以東吳法學院的學生英文底子非常好。
為了了解和學習英美法系,我們校友會辦了比較法進修學院,它就辦在上海社科院,高先生也義務上課,聽課的人很多,可惜後來由於多種原因停辦了。
高先生做了兩件永記史冊的大事,除了參與東京審判外,還在改革開放後參與了《元照英美法詞典》的編寫工作。這是有史以來,中國編纂的規模最大的英漢雙語英美法詞典,全書共460多萬字,所收詞條達4.5萬多條。這是在沒有經濟資助、沒有辦公場所的條件下編寫的,歷時九年,主要由老東吳法學院的師生完成,也包括高文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