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被編輯更名為《西團山,文化沉澱數千年》,刊發在吉林日報報業集團《房地產報》2013年5月31日P36上。
西團山 2010年
東北考古界有用一種山名命名的古文化,叫做西團山文化。它最早發現於吉林市歡喜鄉吉興村西團山上。該山海拔236.2米,高出附近平地約40米,山勢略呈圓形,因坐落在吉林城西,故名西團山。它與東團山合稱「團山雙峙」,成為吉林八景之一。
疑似考古留下的探坑 2017年
掘山考古
據曾任吉林市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董學增著作《西團山文化研究》(1984年版)記載,最早發掘、考古、研究西團山可以上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國的考古學者三上次男、左竹仲匕和我國考古學者李文信等曾在此發掘,前者並有報告發表。從此開始,國內三次發掘,知道西團山既是墓地又是遺址,它們是毗連在一起的,是一處距今三千年前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墓地和居住遺址。
後來,1948年秋,東北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公驥帶領師生兩次到西團山清理髮掘石棺墓37座(第一次18座,第二次19座),共出土石器、陶器人骨、獸牙骨等,事後楊公驥撰寫《西團山史前文化遺址初步發掘報告》,引起了東三省的考古學者的重視和全國考古專家的關注。
1950年9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親自安排由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博士任團長、李文信教授、賈蘭坡教授、佟柱臣先生等為主要成員,成立東北考古發掘團,對西團山進行科學地發掘。發掘團在西團山共打探溝11條,發掘石棺墓19座,出土的遺物有砍斫器、石斧、石錛、石刀、石簇、陶罐、陶壺、陶缽、陶碗、陶三足器等,共出土石陶器138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第一室(新石器時代)副主任佟柱臣執筆,以東北考古發掘團的名義發表了一篇報告,正式提出建議以西團山墓葬遺址為代表的考古文化命名為「西團山文化」。這是吉林省有史以來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考古發掘,也是新中國建立後命名的第一個考古文化。
文化放射
西團山遺址包括生活居址和墓地兩部分,總面積4萬餘平方米。遺址發現房址、灰坑等遺蹟,房址均半地穴式,依山而建,後高前低。墓葬為石棺墓,大多呈長方形,用板石立砌和塊石疊築兩種。地表不見封堆。墓葬結構分為三種,即長方形石棺墓、長方形有副棺的石棺墓和近方形小石棺墓。葬式多仰身直肢,頭朝山頂。
西團山文化特點十分鮮明,經過考古學家的發掘、研究,發現西團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吉林地區和長春地區,四平地區個別縣、市也有西團山文化的流布。以後陸續發現和發掘了包括長春、四平地區以及黑龍江省五常市等地「西團山文化」遺址達400餘處。
據相關資料統計,截至目前,共發掘西團山文化遺址和墓葬地116處。吉林地區有62處,其中吉林市區13處。所有已發現的西團山文化遺址,發掘工作做得最多的也是吉林地區。綜觀西團山文化,其中大型遺址和墓葬地主要集中在吉林地區,因此可以認為本地區是西團山文化分布的中心。據統計,截至2005年,已清理髮掘西團山文化居住址60多處,墓葬500多座,出土各類遺物達2000多件。在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年-1987年所編各縣市《文物志》都能找到相關記載,翻一翻也是洋洋大觀,讀一讀也有一番考古的滋味。
吉興屯碑 2011年
圍山而居
遠在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大約在五千年之前,相當於我們傳說的伏羲、神農、黃帝的時代,就有人類在西團山上居住,過著原始共產制的社會生活,那時吉林市是一片沼澤地帶,有一條河,從通天街流過,南北兩岸都是古老的榆柳。以西團山為中心,北山、玄天嶺、小白山等丘陵地帶,都是古老的大森林。這裡的居民是獵戶也是漁民。他們不僅用弓箭射獵,也用它代替攀登崖壁的繩索。
轉眼進入現代,西團山下,有一個吉興屯,呈方形密集式聚落。在山下遇到一位王先生,36歲,出生在吉興屯。「這個地方有山有水,山有西團山,水有溫德河,也是先民們選在這裡居住的原因吧。聽老人講,我家是這裡的老戶,有兩畝多地,主要以種菜為主。後來孩子大了,分家我得了三分多地。」王先生說,「2003年的時候,萵筍在吉林市還沒有廣泛種植,我就開始種植,與其他兩種蔬菜輪種,一年下來也有一萬多元。地好,勤勞,就有好收入。這就是西團山下的人啊。」
說王先生算新西團山人,那還有新新西團山人——不遠處新建的小區的居民。2013年1月9日,吉林市物業辦清雪表彰來到這裡,筆者見到剛剛入住在此的吳先生,他對筆者說:「這裡前有解放西路,連接吉草公路,交通方便;後有西團山,可以登山健身,呼吸新鮮空氣。故此,早早預定了房子,後來住了進來,果然和預想的一樣,很滿意。」
遠望西團山 2011年
居住3000年,這就是西團山。「西團山文化」與我國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文化」一樣,都屬於以一個古遺址命名的一種特殊古文化,又都屬於中國著名的考古學文化。
目前在東北地區,除遼寧「紅山文化」外,就是吉林市的「西團山文化」。可見,西團山在考古界的重要性。2001年6月,西團山遺址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文張海川,稿於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