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吉林市建城史,可以上溯到西漢初年(2200多年前),印證建城時間的便是座落在龍潭山、帽兒山、東團山三山之間的夫餘王國,有學者認為夫餘王國前期王城便是南城子。
走在南城子
南城子位於吉林市豐滿區江南鄉永安村東團山東側,筆者最早看到南城子是在東團山上俯瞰,如今冬去春來走進南城子,看看它的現狀。
筆者一行兩人從濱江東路步行跨越龍豐鐵路,遙遙望著東團山方向一路西行。我們在東團山臨近松花江的東側找到了文保碑,它矗立在高崗上,高崗明顯比道路高出一米五以上,上面的文字確認了這就是南城子的位置。文保碑上介紹:「東團山平地城,俗稱南城子,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帽兒山墓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城垣近圓形,東南城保存較好,西南牆、西北牆基本毀掉。設南、北二門和護城河,曾出土過原始、漢、高句麗、渤海時期文物,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筆者按照文保碑上的文字直奔東南方向,腳下的高崗十分平整,看不出範圍和面積。路邊的耕地還沒有耕種,樹木也沒有綠意,葡萄園子只有水泥柱子蒼白的站立,枯黃的植物,一片蒼涼。行至不遠,看到一處人家,房屋的地面明顯比腳下的高崗低矮,東側有黃土堆砌一米多高的土圍子,面向正南。我們順著土圍子向東,沿途的土圍子時斷時續,還有一處豁口較大,耕地從此跨過延伸。東南方向土圍子弧形、稍高,有一些城牆的模樣,上面的樹木有碗口粗細,樹根盤踞在土圍子之上,周邊還有幾塊殘破的碎陶,紅褐色,沙粒較多。
志寫南城子
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吉林市志·文物志》中記載:「此城正西無牆,以東團山和松花江為屏。經實測,東南牆現高5米左右,頂寬1米許,在牆外可見護城河遺蹟。城有南北二門,南門現寬16米,基本保持現狀,北門現寬44米,是遭破壞後的寬度」。原吉林市博物館研究館員、學術委員會主任董學增在《吉林東團山原始、漢、高句麗、渤海諸文化遺存調查簡報》(刊登在1982年12月出版的《博物館研究》創刊號)中提及:「城垣周長(不包括西面山城城垣)1050米,城內地勢略高,北略低,近南門處有一長方形高地,高出城內地面1-1.5米,南北長150米,東西寬73米」。由此可見,我們在南城子看到、行走的高崗便是南城子的長方形高地了,那個土圍子的大豁口有可能就是現存南門。
《吉林市志·文物志》還記載了:在南城子城內農田中,現仍有大量陶器殘片和少量殘磚碎瓦散布。多見泥質灰色與褐色大小方格紋陶片、夾砂粗褐色陶環狀耳、夾砂粗褐色陶豆、外掛鉛黑色陶衣陶豆等,磚瓦器偶見各式紅褐色花紋磚。此外還發現了銅鈴1件、陶俑1件。這些遺物從質地、形制看,應屬於「漢式遺物以外的其他漢式遺物」,即「漢代夫餘遺物的一部分」。距離《吉林市志·文物志》出版至今20餘年後,與筆者在南城子現場看到的碎陶顏色、質地描述相同、相近。
史說南城子
夫餘王國,又作扶餘國。是兩漢至魏晉(公元前206年—420年)時期的地方部族政權,是東北地方民族創建的奴隸制國家。扶餘國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很發達,手工業也較發達。「其國殷富」,「方二千裡,戶八萬」。東漢末年,夫餘王城共有3萬戶,總人口約20萬。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傳第七十五「夫餘國在玄菟北千裡。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裡,本濊地也。《三國志》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夫餘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裡,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裡。戶八萬,其民土著,有宮室、倉庫、牢獄,多山陵、廣澤,於東夷之域最平敞。土地宜五穀,不生五果。其人粗大,性強勇謹厚,不冠鈔。」
西晉以後夫餘國勢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鮮卑族入侵,夫餘王自殺,夫餘國第一次滅國。第二年晉武帝派兵助其復國,公元346年夫餘王城遷都農安。470年南部高句麗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個。公元493年,北部勿吉族入侵,夫餘王逃到高句麗,其國滅亡。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吉林建置沿革概述》記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年),解慕漱建夫餘國,其王都大約在今吉林市東團山南城子地方。專家學者用多種論據,包括城形、地理環境、文化遺物、歷史史料、基本特徵,用來證實吉林市南城子就是夫餘王國前期王城。
南城子的發現和研究把吉林市建城史延長到2200年前,給吉林市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歷史佐證,奠定了吉林市在中國東北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9年)
分享是一種美德,您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