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山環水繞、景色優美的吉林市,自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活動。在松花江右岸,還曾發現多所具有一定規模的古城遺址。然而真正奠定現代吉林市城市基礎的,卻是清初時期松花江左岸建立起的臨江木城。而在吉林建城之前,清政府早已「落棋子」於松花江左岸,在今天溫德河口以北的松花江江岸地區興建了官辦船廠,那裡堪稱當代吉林城的歷史源頭。
吉林市水師營博物館展示的船廠造船場面油畫及文物
先有船廠,後有吉林
吉林俗語:先有烏拉,後有吉林,說的是北部的烏拉街古城先於吉林城在歷史上出現。其實烏拉與吉林在建城方面關聯不大,真正決定吉林城選址、營建的,當是溫德河口附近先期建設的吉林船廠。關於吉林船廠的建設年代,歷史上有順治十三年、順治十八年等說,但無論哪種說法,年代指向都在吉林城建設以前。據《吉林市發展史略》記述: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指令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也寫作薩兒吳代)在吉林設廠造船,巡行江上以防沙俄……順治十八年,吉林水師營成立,以司艦船督造。
當時,寧古塔的流人張縉彥寫下的《寧古塔山水記》中曾記載:吉林船廠「造戰船、練水兵,盡選寧古塔健兒充之,每一人幫丁一名,多至七八百名……踵至者六七百戶計」。另據清初高士奇所著《扈從東巡日錄》記載:徙直隸流人數千戶居此(船廠)。由這些記載可知,康熙十年(1671)年,安珠瑚奉命建造吉林城時,在今溫德河口至臨江門的沿江地區(後來的船廠水師營),已有大量常住人口生息。這不僅解釋了《柳邊記略》為何談及吉林城時,要記述西門外最為熱鬧,同時還在隱隱地透露這樣一個信息:把吉林城建設在松花江左岸,與船廠的興建一樣,都是針對防禦沙俄的邊防舉措,軍寨靠近船廠,也頗有「保衛重點國防企業」的意味。
安珠瑚建吉林城畫作
因此,「先有烏拉,後有吉林」的俗話只是時間脈絡的表面現象,從城建歷史角度審視,吉林城自興建伊始,便與船廠密不可分,因此,先有船廠,後有吉林的表述似乎更為恰當。回眸往昔,在一片荒莽的河谷港汊,一座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軍工船廠拔地而起,繼而拱衛其旁的軍寨一步步發展成為商賈輻輳的邊外名城——其壯麗的史詩感與後來石油人拓荒建設大慶市,堪為異曲同工。
偽滿時期的德源石橋,取自《吉林舊影》
以溫德為河流名稱,該記住的卻是造橋的「德源」
清代吉林船廠舊址附近的溫德河,是在市區段匯入松花江的最大一條支流。這條發源於永吉縣肇大雞山北麓的河流,全長63.7公裡,其上遊至今仍被叫做五裡河(五裡與長度距離無關,為滿語「杜李」之意)。五裡河奔騰而下,穿越永吉縣境,由二道鄉進入吉林市後,便被叫做溫德河,直至匯入松花江。
河的名稱與溫和、品德無關。溫德是一個滿語詞彙的略寫,全稱寫作溫德赫、溫德亨,或者寫作溫德赫恩。不論哪種寫法,都是滿語「祭祀板」之意。此稱由附近的溫德亨山得名,溫德亨山就是今天的小白山。從清初開始,吉林地方政府就有官方祭祀長白山山神的慣例,由於路遙險阻,祭祀山神的活動逐步改為在吉林溫德亨山「望祭」。雍正十一年,在溫德亨山上修建瞭望祭長白山神的望祭殿,溫德亨山從此也被稱作小白山。再後來,借小白山中的一個「白」字,這座山還被譽為護衛吉林城的四象神山之一——右白虎。時光荏苒,山漸漸隱去了溫德亨之名,河卻牢牢地把溫德亨之名掌控著。
在冬日裡,溫德河顯得比較安靜,但是在歷史上,這可是條阻礙交通的洶湧大河。民國時期,隨著樺甸、磐石等城鎮的不斷發展,為便利出行,有道人在吉林城南下的咽喉要道上,募捐修建跨越溫德河河口的石頭橋梁。因石橋北側鐫刻造橋經過及捐款者姓名的12通石碑已被破壞,使得石橋募捐的主倡之人在史料記載中頗為混亂。民國時期官方記載是遊方道人呂長春募捐建橋,橋梁建成後以呂道人的法號,命名為「德源」石橋。
而建國後文史調查中,許多人都說是發起募捐的是江南龍王廟的老道宋崇志。這個宋老道為了募捐,曾在北山坎離宮門前「坐罐」數月。所謂的「罐」乃是一個裝有千百根鐵釘的木籠,坐罐人在木籠中盤坐,忍受著釘尖刺膚之痛。在那每根鐵釘上掛有寫著金額的紙條,捐款人不忍坐罐者受苦,便拔下鐵釘,按金額捐款。橋梁建成後,世人為了感謝宋崇志坐罐募捐,借他表字「德源」,將橋梁命名為德源石橋。
由於募捐過程太過悲愴,吉林各界對捐款去向也分外重視。據《吉林市市區文物志》記載,在石橋的修建過程中,該橋原本由日本建築商興吉公司承包,因其違規開山鑿石涉及侵害中國的國家利益,遭到各界抗議,因而被當局叫停,改由華商舉奉鐵工廠繼續施工。吉林城一座普通石橋的修建,竟與民國時期舉國上下高漲的愛國熱情共振!
經歷多次改擴建,今天仍橫跨溫德河口的新橋,早已不見了從前石橋的影子,但從真正造福民眾的角度思量,無論是呂道人的法號,還是宋道人的表字,對吉林城的百姓而言,敬神的「溫德」顯然沒有「德源」更值得百姓感懷。
溫德河口近照,右側即溫德新橋
浩浩的松花江,靜靜的溫德河
在天空淡雪輕縈的隆冬,走在覆蓋著薄雪的溫德河口,一邊是浩浩北去的松花江,一邊是凝冰攏雪的溫德河——灰白交染,蒙覆天地,兩端冬景竟各不相同。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吉林豐滿水電站建成,大壩冬季流出的江水始終在零度之上,這使得吉林市市區江面不再冰封盈尺。穿冰取水、冰上建客棧(水院子)等幾百年的舊俗成為歷史。在松花江與支流交匯處,也就有了江濤與河冰同現的特殊冬日景觀。
由於今年暖冬,溫德河上的冰層很薄
而在豐滿水電站建成之前,由於溫德河口位於老吉林城迎恩門之外,地處江面季節性客棧水院子的上遊,水質、水深條件較好,歷來為吉林開採「塊大、潔淨」的優質江冰之地。這種冰被運到城內「冰窖」窖藏,作為來年夏季食品保鮮和製作冷飲之用。1926年,為解決市民飲用水衛生等問題,當時吉林省督軍張作相創辦了「自來水管理處」。經過實地勘察,勘定城西松花江上遊左岸與溫德河交匯處為水源地(民國版《永吉縣誌》)——將古老的採冰地變為自來水取水處,以自來水取代傳統的井水和江水作為飲用水,這是吉林市城建事業向近現代邁出的重要一步。
溫德遊園的樹木
在溫德河口,現代文明的痕跡絕不止一個自來水取水處。為保護水源地,取水處江岸修建了八十餘丈的石堤(《永吉縣誌》),石堤下廣植草木,形成了吉林市最早的一塊遊園(《吉林市園林志》)。到了1940年時,溫德河口一帶的「自來水遊園地」內種植著各種花草,設有保健館、水族館、兒童遊園、溫泉浴場等附屬建築——以公共綠地為當時城市居民提供遊玩、觀賞、休息的場所,在城市發展歷程裡,也屬進步標誌。
溫德遊園內,健身與遊玩兩種功能並重
在今天,溫德河口附近的溫德遊園是七十年代初重新修建的。園內樹木蔥蘢,曲徑通幽,行走其間,不免心曠神怡。即便是在這嚴冬時節,遊園內仍有人散步、有人鍛鍊,有人攀談,有人用手機記錄著自己的生活。
然而在現代人享受生活的時候,或許已沒有興致去糾結、記掛溫德河口的陳年往事。在溫德河口,附近的西關賓館和吉林一中一點點風吹草動,似乎更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本文為優雅的鬍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請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