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溝,位於鐵路線以北、北山公園以西、西石砬子以東的狹長地帶,從清代到如今都是安居之所。
清代,起源
關於林家溝的名字來源,在1988年出版的《吉林市船營區北山街街志》上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了它的形成。據說清朝末年,有位笪將軍死後葬於此地,葬禮十分的隆重,墓地周圍都砌上了圍牆,並僱了一家姓林的弟兄幾個為他守墓,並將這個地方賜給了林家,以後這條溝就被稱為林家溝。
關於書上提及的笪將軍筆者提議查了一下,這個笪字念dá,是姓氏的一種,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6位。笪姓有漢族和回族兩個民族,漢族主要居住在今江蘇句容,安徽,江西等地,回族是由答姓更改而來,主要分布在湖北鍾祥等地,這些都與東北無關。
筆者無意中在吉林水師營相關資料裡找到一個叫達興阿的名字,達興阿,漢姓崔,在吉林北山臨近林家溝的西坡便有其家族墓地,有一通九孔透龍碑,記錄了崔家家族墓地遷徙的過程。墓地裡只存有一塊墓碑,上面刻著「齊齊哈爾鑲黃旗崔氏之墓」,並刻有時間道光三年(1823年)。下款(左側)刻有「奉祀孫黑龍江水師營總管七克坦布敬志」字樣,這七克坦布的父親就是達興阿。按照滿族「 稱名不舉姓」的習慣,達興阿便可稱為達將軍,達與笪同音,這位達興阿就可能是書上記載的笪將軍。
變遷,換代
崔家家族墓葬裡的九孔透龍碑,花崗巖質地,上有碑額,下有碑座,碑身挺擴,字跡模糊。仔細辨認墓碑正面碑文有「大清康熙年入葬滿洲國康德三年八月重建」字樣,此碑背面文字文以「吉林北山黑龍江崔氏祖塋重修記」為題,文字為「吾宗祖籍山東蓬萊,至遼東後初居驗馬寨,遷船廠,再遷拉法、多渾,最後至寧古塔。清康熙年間,平定俄羅斯(即羅剎,亦稱沙俄)增派官兵駐守黑龍江。五世祖尚信公暨兄弟尚才、尚進隨軍至齊齊哈爾……此遷坐落吉林城外之北山……」補充了墓地裡唯一那塊墓碑的文字記述,這座墓葬自道光三年(1823年)建設外,偽康德三年(1936年)重建。
1988年出版的《吉林市船營區北山街街志》記載:林家溝在日偽時期屬北山町,國民黨時期屬北山保、北山閭。1955年為北山街一委,1960年屬船營人民公社北山分社,1964年屬日新街道、北山街道,1981年因轄區有新風胡同通過,改名為新風委,是市、菜民混居之地。
拆遷,送別
2008年,筆者一行兩人,到林家溝走訪,拍下了一組林家溝平房時期的照片。此時的林家溝都是低矮破舊的平房,方磚路路面殘破,路邊的陰溝淌著不同顏色的汙水,有的地方直接淌到路面上。迎面,一位老人蹣跚的推著一輛鋼筋焊成的小車,一邊走一邊東張西望,尋找著能變賣的垃圾和舊物。看到我們還朝我們笑笑,我們不自覺得給他讓道請他過去,老人還回頭頑皮敬了個介於軍禮和少先隊禮之間的舉手禮。
再往前,道路右側有一個壓水井,一位中老年婦女抱著木桿在壓水,壓水井龍頭下一個白鋼盆,盆裡放著一些衣物,幾隻雞在附近尋找著吃食,旁邊木頭障子聚集了木頭的各種形狀,板子、方子、圓木、樹枝各不相同。衛生所、食雜店夾雜其中,還有「計劃生育,人人有責」的油漆標語書寫在紅磚牆上,這一切就像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只有一些「小鍋蓋」電視信號接收器提醒著筆者此時的年代,此時的時間已經是2008年了。
我們一直走到街路的盡頭,全程沒有看到一處建國前的建築,也沒有看到太規整的院落,建築大多數有明顯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特徵,院牆、院門、配套設施也很落後,每一處都是那麼熟悉,就像筆者小時候住平房、在胡同的感覺,走在並不平整的路上沒有絲毫的勞累,手裡的相機不時的拍照,把一些有特點的地方存留在相機裡,因為這裡就要拆遷了。
而後不久,林家溝拆遷,建成瀚星·諾丁山小區,原有路面重修,如今道路西側是小區,東側是北山,道路進入小區直通林家溝山上,至此便是林家溝的現在了。(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9年2月17日,照片拍於2008年至2017年)
作者簡介:
張海川,1979年生於吉林市,吉林本土文化推廣人、城市記錄者,系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吉林市圖書館松花江文化講壇公益講座客座研究員、吉林地方文化主題微信平臺曼陀羅文化創始人、原吉林日報報業集團房地產報主任記者。
撰寫的吉林老地名、吉林老建築、吉林市山川地理文化、消失的企業與學校等系列文章在各媒體發表,本人曾被《江城日報》、《新文化報》、《東亞經貿新聞》、《江城晚報》、吉林市電視臺、吉林市人民廣播電臺採訪、撰稿發表。
寫過的關於吉林市的名勝古蹟、山川地理都是其實地走訪、照片拍攝的,與二戰史專家戈叔亞有共同的原則「有些人是用筆來寫東西,有些人是用心來寫東西,我是用腳來寫東西,就是每一個我研究的地方,一定要用腳步走到」。
2012年11月20日,筆者在瀚星·諾丁山小區尚未交工的樓上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