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北山公園,其實吉林北山公園全名應該叫做吉林北山風景區
公園始建於1924年,但是北山三大廟會卻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廟會人數最多的一次應該是1985年四月二十八,人數達三十餘萬
某百科上的文明棍,紙葫蘆早應經消失於漫漫歷史的長流之中,現在廟會上最流行的應該各種小吃。魷魚,烤冷麵,手抓餅,臭豆腐,打糕等等之類的東西。所以來逛廟會一定要空著肚子,大快朵頤一番方有不虛此行之感。
北山九龍口,北山原名九龍山,九座山峰如群龍翹首,但現在的山頭都變成了平地。這裡有一個傳說。說是1682年到吉林望祭長白山山神的康熙皇帝,在吉林停留期間,遊覽了九龍山。隨同的巫師對他說,九龍山是吉林帝脈,王氣旺盛,久後當有帝王出現。康熙十分驚恐,立刻派寧古塔將軍帶兵破壞九龍山帝脈,消除王氣。於是,把九座山峰鑿去數座,就算削平九龍山了,並把九龍山改稱北山,把山外的九龍口作為處決死囚的刑場,以永固大清江山。你也可以理解為九龍口就是傳說中秋後問斬的菜市口之類的地方。不過現在早已物是人非了,唯一能讓人能知道這是九龍口的就是那個石碑。雖有記載,不過早已淪為老人們休息的「石凳」了。
泛雪堂位於東峰半山處,由青磚砌築,是卷棚、飛簷、堂外廡廊配有明柱的晚清古建築。昔日,這裡是文人騷客和路居名人吟詩作賦、集會暢飲的場所,是當年北山八景之一「堂前泛雪」。字是翁同龢題的,這人是光緒的老師,雖然人不咋地,但是字還是不錯的
帝王蹤跡百米文化牆始建於2004年,是為紀念北山公園建園80周年而建。此牆位於攬轡橋下廣場東北側,是由花崗巖建造,全長近百米,上面鐫刻著出自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北京市書協主席林岫及段成桂、叢文俊等名家書寫的清代康熙、乾隆東巡和溥儀視察吉林時留下的題詩和匾額,其中以最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廣為後人傳誦。
德政碑——又名功德碑,分別為紀念當年吉林省政府主席張作相(1930年)、昔日吉林省長王維宙(1926年)、原吉林知事於郎昆(1925年)而建。此處是人們尋幽取靜,賞碑思古,吟詩作賦之所。只不過有點舊了,少有修繕。且位置偏僻,不引人注意。
攬轡橋始建於1934年,距地面20餘米,雄偉壯觀,為北山昔日八景之一,稱為「山洞懸橋」。因此橋單曲高聳,如人駝背,所以吉林人又多喜稱「羅鍋橋」。橋竣工時,奏請偽滿洲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為橋賜名。溥儀百思不得,皇帝寶熙給溥儀講了一個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東行巡幸吉林時的故事。當年康熙帝到吉林後,曾率皇親國戚及王公貝勒到北山遊獵。當他策馬至兩峰巒之坳時,曾攬轡回首,停馬眺望吉林烏拉城。但見「蒼巖翠壁兩岸橫」,「連檣接艦屯江城」,溥儀以此為典,賜橋名為「攬轡橋」。不過大煞風景的是每年都有人從橋上往下跳,一跳一個準。
北山不大,但是很美,能說的地方很多,能看的地方也很多,小編這次就先只說這些。以後的日子慢慢和您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