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身體力行試用新式標點 投稿時態度謙虛謹慎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曾經讀到過魯迅的一則軼事:某書局老闆慳吝成性,計算稿酬時從不算標點和空格。

  魯迅對此不置可否,但他提交的文稿從頭到尾不分章節,也不加標點。書局退回稿子,請魯迅分段落、加標點。魯迅便回復對方:「既然如此,可見標點和空格還是必需的,那就得算字數了!」

  後來,有專家撰文澄清,這段趣聞是張冠李戴,將另一位作家的故事嫁接到魯迅身上。

  軼聞雖假,魯迅對標點的認真態度卻是真的。

  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一些出版商只圖名利,編輯亦草率從事,許多書籍出現了胡亂標點的謬誤。魯迅在《馬上日記》中即列舉了四個「很奇妙的例子」,其一和其四如下:

  「國朝陳錫路黃嬭餘話雲。唐傅奕考核道經眾本。有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得之。」

  「考……順治中,秀水又有一陳忱,……著誠齋詩集,不出戶庭,錄讀史隨筆,同姓名錄諸書。」

  以上兩條,正確的標點應為:

  「國朝陳錫路《黃嬭餘話》云:唐傅奕考核道經眾本,有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得之。」

  「考……順治中,秀水又有一陳忱,……著《誠齋詩集》、《不出戶庭錄》、《讀史隨筆》、《同姓名錄》諸書。」

  前一例硬是將記述對象由書變為人;後一例更讓人啼笑皆非,竟然將幾部書名搞得支離破碎。魯迅為此頗有感慨:「標點古文,確是一種小小的難事,往往無從下筆;有許多處,我常疑心即使請作者自己來標點,怕也不免於遲疑。但上列的幾條,卻還不至於那麼無從索解。」

  1919年4月,胡適等六教授借鑑西方語言,在國語統一籌備會上聯名提出新式標點符號方案,北洋政府於翌年初頒布推行。之前的古籍並無通用的標點,而文章句讀則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素質。

  魯迅自幼深受舊學薰陶,北漂那些年又潛心於抄古碑、校古籍,以至於步入中年之後,還偶用文言給友人寫信,如1927年底致函蔡元培,1928年底致函陳子英,俱是通篇不加標點。但與此同時,魯迅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沿,致力於推廣白話文和新式標點,其小說、雜感均開風氣之先,成為一時範本。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我國最早採用新式標點的著作,當年胡適將這本新著籤名送給章太炎,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胡適敬贈」,並按早期的標點方法,在兩人名字旁邊各加一條黑槓。

  章太炎那時對新式標點還不甚了了,看到自己名字旁邊有條黑槓,不禁大罵:「何物胡適!竟在我名下胡抹亂畫!」及至看到落款,才消了怒氣,說:「他的名旁也有一槓,就算互相抵消了罷!」

  相比之下,魯迅積極順應新潮,在試用新式標點方面身體力行,起初又因尚未熟練掌握而顯得謙虛謹慎。1919年4月,他通過錢玄同將小說《藥》投給《新青年》雜誌,並致信錢玄同說:「請您鑑定改正了那些外國圈點之類,交與編輯人;因為我於外國圈點之類,沒有心得,恐怕要錯。還有人名旁的線,也要請看一看。譬如裡面提起一個花白鬍子的人,後來便稱他花白鬍子,恐怕就該加直線了,我卻沒有加。」

  1935年11月,魯迅幫助審閱蕭紅《生死場》的最後一次校稿,15日在致蕭軍的信中說:「校稿除改正了幾個錯字之外,又改正了一點格式,例如每行的第一格,就是一個圈或一個點,很不好看,現在都已改正。」

  魯迅這裡所說的是標點符號的一條規則,即一行之首不應出現逗號、句號之類。魯迅關心扶持青年作家向來無微不至,在指導他們的創作方面始終一絲不苟。

  標點可見文品,小事可見人品。 □成 健

相關焦點

  • 發明標點符號
    今天的人們用慣了標點符號,以為文言文也如此。其實,文言文包括明清時代的白話小說,只有簡單的圈點,叫句讀。標點符號使文章眉目清楚,不用標點符號,便會歧義迭出,甚至不知所云。即使像《紅樓夢》這樣的白話小說,如果去掉標點符號,看起來也會一片糊塗。《新青年》1918年1月開始試用新式標點。
  • 魯迅為標點符號「維權」
    在標點符號推行過程中,發生過不少趣事,其中最為有趣的當數魯迅為標點符號爭取權利、索要稿費一事。為標點索要稿費,並不是魯迅斤斤計較。事實上,魯迅很多時候發表文章是義務的,不領稿費。魯迅為標點符號索要稿費,主要是針對個別苛刻的書局進行的一次為標點符號「維權」。魯迅十分重視標點符號,他在寫完小說《藥》後,還曾專門寫信給語言學家錢玄同,請求幫助糾正標點。然而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有家苛刻的書局,發稿子嚴格按實際字數計算稿費,標點符號忽略不計。
  • 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中國古籍上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符號,過去學子讀書,需要訓練斷句基本功。漢代用「、」和「,」表示較小的停頓,用「。」表示較大的停頓。宋刻本有仿照校書式印上圈點的,但不多見。元明刻本小說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 新式標點借鑑於西洋書籍,晚清時期開始小範圍使用。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使用外國標點的中文著作。
  • 的故事:標點符號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胡適魯迅劉半農如果沒有標點符號,今天的文章不知該怎樣寫,書也不知該怎樣讀。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古代讀書人首先要下「句讀」的功夫。其實,古代的外國人也不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現並推廣使用的「新事物」。
  • 追溯標點符號的前世今生(中):現行的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1914-1916年他曾在日記中多次記下自己對創製新式標點符號的設想,這些日記先在友人中傳閱,後來收入《藏暉室札記》。1915年8月,胡適應《科學》雜誌之約,作《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凡三晝夜始成,約一萬字」,全面闡述了他對句讀及文字符號的理論思考,並且進行了符號的實際創製。1918年胡適在寫作《中國哲學史大綱》時,對這套符號進行增刪改易,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國家頒行的標點符號方案的雛形。
  • 標點符號 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1914-1916年他曾在日記中多次記下自己對創製新式標點符號的設想,這些日記先在友人中傳閱,後來收入《藏暉室札記》。1915年8月,胡適應《科學》雜誌之約,作《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凡三晝夜始成,約一萬字」,全面闡述了他對句讀及文字符號的理論思考,並且進行了符號的實際創製。1918年胡適在寫作《中國哲學史大綱》時,對這套符號進行增刪改易,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國家頒行的標點符號方案的雛形。
  • 的故事:標點符號,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1918年胡適在寫作《中國哲學史大綱》時,對這套符號進行增刪改易,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國家頒行的標點符號方案的雛形。  1919年4月,北京大學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劉復、錢玄同、胡適六教授,聯名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提交《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大會議決通過。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准了這一議案。
  • 低調表示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不張揚
    隨和的人,是寬宏大量的人,在人與人之間發生摩擦時,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他能夠以謙和的態度對待對方。隨和的人,是謙虛的人,他始終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隨和的人,是聰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
  • 偉大文學家故事四則:魯迅的標點,馬克吐溫的諷刺
    2.魯迅的標點符號文章中的標點符號雖然不是字,卻在文章中起著重要的斷句作用。魯迅時期的出版界對於標點符號不重視,標點符號不算字記入文章。有一次魯迅先生為一家出版社撰稿,事先得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於是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中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引用的古文如何解讀?又有哪些趣事?
    一來是這些句子確實晦澀難懂,二來是中間沒有標點符號,不明白應該如何斷句。 三味書屋 古人寫文章時,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我們現在用的標點符號最初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1868年出使歐美後從西方引進的。
  • 魯迅與瞿秋白接力投稿《自由談》
    原標題:魯迅與瞿秋白接力投稿《自由談》 《申報》副刊《自由談》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副刊之一。1932年底,《申報》總經理史量才借《申報》創刊60周年之際,啟用了剛從法國留學歸來的年輕編輯黎烈文任《自由談》的編輯。
  • 說古談今|我國使用新式標點符號,到今年2月2日整整99年了
    說起標點符號,相信每個人都不會陌生。那麼您知道標點符號是怎麼誕生的嗎?99年前,1920年的2月2日,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誕生。標點符號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性質和作用的書寫符號。因為古代文書普遍不加標點符號,會給未經過訓練者造成閱讀的困難,另外,還會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在民國初年,一些有志之士多次呼籲推廣使用新式標點符號。而新式標點符號能推廣使用,胡適立下了大功。李傳璽曾在《中華讀書報》撰文指出,胡適應是我國現代標點符號使用推廣及規範化建設的首倡者與實踐者。
  • SCI論文投稿避雷要點
    2、稿件匆匆投稿這也是很普遍的問題,還在草稿階段的文章就被投出去了,體現在錯別字連篇,標點符號、英文拼寫、文獻格式、甚至作者自己的姓名和單位等都會有錯誤,究其原因被折磨得好煩不想搞了,萬裡長徵到了收尾的緊要關頭,我們更應該咬緊牙關扛過去。
  • 只有謙虛謹慎,才能保持不斷進取的精神
    謙虛謹慎是每個人必備的品德,具有這種品德的人,在待人接物時能溫和有禮、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於傾盡他人的意見和批評,能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對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成績面前不居功自微,在缺點和錯誤面前不執迷不悟,能主動採取措施進行改正。
  • 精講——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1897年,有個叫王炳章的廣東東莞學人,取中國原有的「圈」和「點」,及西文中的「句讀勾勒」,草擬了10種標點符號。由於合乎實用而有人接受,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著名教授、作家均表歡迎並應用。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於漢語的著述。五四運動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標點。
  • 謝其章︱夜半無人私語時
    名人日記最好看的不是魯迅,而是魯迅屢屢挖苦「紅鼻頭」的顧頡剛。像這樣的情境在魯迅日記裡絕找不到:「夜歸,見三院門口有花生攤。觸動舊境,買廿文,在北河沿且走且嚼,宛如學生時代情狀,心中甚喜。」(1923年12月16日星期六)這樣的情狀,我在「步行串連」時遇到過,走在荒無人跡的山路,偶爾有老鄉偷偷地賣炒花生,五毛錢一斤,買來邊走邊吃,又香又解餓。
  • 標題的標點用法-中新網
    標題的標點用法   文章標題中標點符號的使用一般有下面幾種情況。如:《孔乙己》(魯迅)、《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毛澤東)、《正確的觀察 錯誤的抽象》(《語文學習》1991年第6期)。  2.文章標題是複句,中間可加逗號,句末仍然不用句號。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初中語文第五冊)。  3.標題中間可以加頓號、逗號。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高中語文第五冊),《地球,我的母親》(郭沫若)。
  • 中國標點的由來:"土洋結合"產物 廣泛使用僅百年
    秦漢時,開始有了「離經辨志」讀書法。據漢、唐兩位經學大師鄭玄、孔穎達的解釋,離,指斷句;經,指儒家經書,是說讀斷經書文句,理解聖賢志向。可見當時的讀書人已有分章斷句的意識;但還沒有相應的符號。  到了唐代,有人開始用「圈」和「點」標讀文章,叫做「句讀」,又叫「句逗」。具體用法是:文詞語意已盡處用「圈」,相當於現在的句號;語意未盡而應停頓處用「點」,相當於現在的逗號。
  • 漢語標點符號小史
    三是多種符號系統並立,一形多符、一符多用現象十分普遍,缺乏必要的規範。  鴉片戰爭以後,西學東漸,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從西方標點符號系統本身及其社會地位中看到了舊式標點符號的不足,開始引進西方標點符號,創建中國新的標點符號系統,拉開了新式標點符號舞臺的序幕。  縱觀新式標點符號的歷史,是一個標點符號系統逐步規範化和國際化的過程。
  • 也說漢語標點符號
    宋代,由於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尤其是印刷術的革新,舊式標點符號逐步走向成熟,開始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標點符號系統。不過,這些系統,性質上主要屬非文本寫作時所用的校讎範疇和鑑賞範疇的標點符號系統。例如,陳?《南宋館閣錄·校讎式》所反映的校讎範疇系統。其規定:「諸字有誤者,以雌黃塗訖別書。或多字以雌黃圈之。少者,於字側添入。或字側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於本行上下空紙上標寫。倒者,於兩字間書『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