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話原著第六十六句
一
我們說,有很多的知識點,自己摸索是摸索不出來的,因為呢,有些難點,連寫課本的大佬也沒整明白,你去看課本,就更不可能明白。當然,能寫課本的大佬都是很厲害的人,他們能達到的水平已經十分高了,我們無權要求盡善盡美。
學習西哲的時候,我們講過費希特如何從「A=A」反推到「我=我」,我們說,其中反推的精妙之處,市面上的課本幾乎都描摹不出來,也就是說,失真了。
失真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費希特這三條知識學的基本原理,都被當作和尚念經的教條,被廣大學子們背誦。說到費希特的本原行動、自我非我,你就脫口而出:「啊,自我設定自我,自我設定非我,自我設定有限的自我與非我相對立」,然後整出個邏輯學三大規律就完事兒了。
同志們,這叫哲學嗎?No,這叫扯淡。因為這些空虛的教條並沒有啥用處,寫到試卷上,老師不會多看你一眼,你想想,名校上百份考研試卷,你憑什麼讓老師賞識你?不是你的帥,不是你的努力,而是你在試卷上彰顯的實力。
試卷上的實力,按照康德純粹理性建築術的方法,可以有四種展現方式:
(1)量:同樣的時間,你能寫的字更多。
(2)質:同樣的題目,你能闡發地更深刻。
(3)關係:同樣的內容,你能聯繫地更廣泛。
(4)模態:同樣的問題,你能提出更多可能。
無論是哪樣,老師在批卷子的時候,都會高看你一眼,都會覺得你牛批,如果你一樣不佔,sorry,回家種田。
這就是聽濤的巧妙之處,也就是說,我們常常在一些簡單的題目上,給你們加料,在困難的題目上,又加以指導,所以呢,如果你用心吸收,那你最後不光是是難題能答出來,而且簡單題也能答出花來。
今天就讓我們舉個例子,因為費希特呢,雖然課上發揮的比較充分了,但還有那麼兩三個同學問,那就公之於學員,再強調一遍。
二
我們在課上說了,費希特認為自己繼承了康德,甚至自己比康德還康德。他認為,康德最牛批的地方是發現了先驗統覺,但是呢,卻沒把先驗統覺置於最高原理之上,一以貫之地搞出體系,所以呢,他說自己的知識學是康德先驗哲學的完成,他說:
「批判的哲學的本質,就在於它建立了一個絕對無條件的和不能由任何更高的東西規定的絕對自我;而如果這種哲學從這條原理出發,始終如一地進行推論,那它就成為知識學了。」
但是呢,我們在課上也講了,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康德,不願意與這個絕對唯心論的費希特為伍。於是康康在一個文學報上發表聲明,說費希特體系是個渣渣,沒啥根據,當然,這都是後話了。可以去看看課上怎麼講的。
但是呢,上述費希特這段話表明,康德那個「先驗自我」(他也稱為絕對自我),對他的影響很大,實際上知識學的三個基本原理,也是這麼來的。
我們在課上很詳細地談了,德語語法,「主語+是」這個結構,後面加賓語,這個「是」就是邏輯系詞,後面沒賓語,「是」就表示存在。我們還討論了這裡和康德反對上帝本體論證明的關係,大家自己去看課。
然後呢,我們就說一下費希特第一原理的推理過程。
費希特的推理,是從邏輯公理「A=A」開始的,他說,這個定理具有不可懷疑的正確性,即使讓人證明,也不會有人去證明它,而是會直接設定它的準確無誤。
所以,我們看到了,費希特哲學先有個獨斷在這裡,那就是認為「A=A」在所有人看來都是準確無誤的,無須證明的。這個立不住,後來的推理就完犢子,到了當代,這一條可能就很難立住。
這裡的「=」,可以用「是」來代替,因而,A=A,可以代換為「A是A」。好了,現在這個「A是A」代表啥呢?
費希特說,因為「是」後面加了賓語,所以呢,它是一個邏輯系詞。因而
(1)這個「A是A」僅僅代表,主詞的A和謂詞的A是同一的,而不能代表A實際上存在。
也就是說:
(2)「A是A」僅僅代表,這兩個可能存在又可能不存在的A是同一的,前面的A存在,後面的就存在,前面的A不存在,後面的也不存在。
所以就是說:
(3)「A是A」代表倆A之間的必然關聯,這種必然關聯,費希特稱之為「X」。
好了,我們現在到了關鍵的一步,能不能理解費希特,就看這一步。
費希特說,現在這個「X」代表一種必然關聯,這沒毛病。但是請大家好好想想,然後再瞅瞅「A=A」這個式子,當我們說「必然關聯」的時候,雖然沒有設定任何具體的東西存在,但是我們卻必須得設定「必然關聯」本身所聯繫的主詞和謂詞。
大家可能看懵了,我給大家通俗解釋一下。就是說,無論我們說「人是人」、 「狗是狗」、「花是花」等等,其中都包含這種主詞和謂詞的「必然關聯」,我們可以說,我們並沒設定人、狗、花存在。但是我們卻不能說,這個「必然聯繫」的主詞和謂詞不存在。
什麼意思呢?再說白了點,「必然關聯」本身就意謂著,它是一種同一,一種關聯,因此一定是「某個東西」的關聯。巧妙就在這裡,這「某個東西」如果換上任何具體的東西,都不能斷定為存在,但是我們卻不能說,「某個東西」本身不存在。
因此,「某個東西」本身是和「必然關聯」一併存在的,「必然關聯」必然是「某個東西」的關聯。現在,「某個東西」被我們置換回「A」,「必然關聯」被我們置換回「X」。
現在,「A=A」中,這個兩個必然等同的A,就被自我設定起來了。
上面看不懂的,再好好看看。這一番證明之後,費希特說:
「這樣一來,A就由自我憑藉著X設定了;對於從事判斷的自我來說,A是直截了當地並且僅僅由於它一般地被設定於自我之中;這就是說,下述事實就被設定了:就自我——不論這自我現在正在從事設定,或從事判斷,或隨便正在做別的什麼——之中,有著永遠等同的,永遠單一的,永遠是同一個的某種東西;而那直截了當地設定起來的X也可表述為:我=我,我是我。」
一句話,被設定為必然等同的A,是自我設定的,因而這種必然等同,本身就存在於自我之中,因而得出了命題「我是我」。
那這裡面又有何玄機呢?費希特說, 「我是我」和「A是A」不一樣。
「A是A」,是個純形式命題,沒有內容,它的具體內容有待自我去設定。但是呢,「我是我」既有形式,又有內容,而且是自我無條件、直截了當地由自我本身設定起來的。因而,「A=A」只具有形式的有效性,而「我是我」具有形式和內容的雙重有效性。
由於這種內容的有效性,「我是我」就意味著 「我是」或「我在」,又由於「我」本身就是「我」設立的,於是「我是」、「我在」又意味著「我設定」。
這下子,自我的能動性就體現出來了,費希特稱這種自我的主動設定為「行動的純粹品性」,自我作為直截了當的、以自身為根據的東西,就是人類精神的一切行動、一切經驗意識的根據。而這個自我,費希特說:「它將自己設定成為的那個東西」、「它將自己設置成為它所是的那個東西。」
三
當然,費希特對「我是我」也作了複雜的證明,這裡就不提了。再就是關於「我是我」作為「A是A」的根據,我們也不談了。以上的這幾步,是同學們詢問問題的焦點,所以需要再好好回味一番。當然,最後由「我是我」的論證那裡,也有費希特本人絕對唯心論的信念在,再者,他本人艱深的「邏輯運算」,很多時候是多餘的,這些等大家上研讀原著的時候再感受吧。
往期精彩內容:
風花雪月,觀海聽濤
哲學考研||菩提祖師:論猴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