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希特:教育是成為人的真正手段

2021-02-19 劍橋Eos
教育是複雜的,也是永恆的。教育中的任何問題都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指導。教育理論是高度抽象思維的產物,反映了教育活動的本質,具有普遍性,是解決教育問題的根基。

我們的經典理論專欄將介紹對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產生重大影響的教育大家及其主要著作。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費希特。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72-1814)是德國哲學家。儘管他是康德的著作發展開來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了。費希特被認為是連接康德和黑格爾哲學的過渡人物。費希特出生在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侯國的拉梅諾。1780年,他進入耶拿大學神學院開始學習。為了讓康德了解他,他基於康德哲學寫了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學和神學領域之間聯繫的宗教長文《試評一切天啟》。康德讀後大加讚賞,不僅贊助出版了這篇文章,還推薦費希特前往大學任教。由於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發表了,讓人們以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對於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後康德澄清了事實並公開讚揚了這部著作,這個事件使得費希特在哲學界的聲名大振。

1794年,費希特成為耶拿大學教授,主持康德哲學講座,並完善他的哲學體系。此後他陸續發表了《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自然法權基礎》、《知識學原理下的道德學體系》等。1798年,在他擔任《哲學雜誌》責任編輯的時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懷疑論的來稿,雖然費希特不贊同作者觀點,但由於他堅持出版自由,還是將此文發表。這篇文章後來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攻擊費希特是個無神論者,迫使他離開耶拿遷居柏林。

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結成,對法戰爭爆發,費希特擔負起宣揚愛國主義的任務。1807年,他回到法軍佔領的柏林,發表了著名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同時倡議建立柏林大學。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費希特擔任第一任校長。1813年柏林保衛戰爆發,城中擠滿傷員,瘟疫流行,費希特感染斑疹傷寒,於1814年1月去世。

費希特的教育觀與他持有的超驗唯心主義有著密切聯繫,甚至以超驗唯心主義為前提條件,因此在了解費希特的教育觀時,有必要先簡單介紹一下超驗唯心主義的根本特點。

費希特於1794-1795年發表的《全部知識基礎》試圖在「絕對我」的自發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理論的和實踐的知識,以發現促進人的認知和行動的「必要」活動。這種「我」的活動是三重的:「我」、「非我」和「我」與「非我」之間相互限制的關係,從這三重設定就推演出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基礎。對待理論知識上,費希特將這一切活動看做是構成決定世界基本特徵的顯示的基本結構。費希特認為,一切存在都在為我而存在,是由「我」設定的。有限經驗的「我」經常受到感情限制,然而卻也能被感情激發進行進一步活動。有限的「我」必須克服這種對活動的障礙,力圖實現絕對的自主性。然而這是絕對達不到的。絕對的「我」被描述為限制的理念,是理性思維和行動不能達到的目標。然而我們應當不斷努力爭取,克服一切非「我」達到的絕對自主的企圖。根據費希特的意見,這就是「人本身的天職」。

但是,非哲學專業的人怎樣才能認識到這種倫理的天職,以及他/她應當努力爭取達到的自主和自由呢?答案可以從費希特的教育觀中找到。

 

在1794年的論文《論知識學的概念》中,費希特告訴我們,哲學家不必為人的頭腦規定法則,而是必須試圖描述它,成為「實際歷史的作者」。對於康德,「實際歷史」的目標是促進人類的幸福和福利。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是教導人類通過「謹慎」以避免不幸。對於費希特,知識學的任務就其克盡教育的職能、喚醒人類認識到它的自主性和自發性而言,是「實際的」。非哲學的意識就是在哲學家的監督下,從反面詳細研究從感覺進行到理性的過程,進而構建世界,領會自己的自主性和自發性。

這個過程具有重要意義。達到理性後,自我就能開始研究知識學、探究理論理性的基礎和限度。非哲學意識在達到了超驗哲學的立場以後,也能把這種知識傳達給另一個哲學意識。受教育者可以變成訓練其他受教育者的教師,其他受教育者又可以同樣訓練另一個人。所以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循環的教育過程。

費希特認為,人不是孤獨地生活,而是與他那樣的其他人一起生活在社會中。費希特將社會定義為「理性生命在其中互為存在的相互關係」。於是,按照費希特的意見,只有通過這種相互關係,動作者才能知道、認識到人的職能本性。這是一種特殊的相互關係,應當從作為理性生命的人類動作者中獲得,其中的參與者獲得一種自由的意識和學習成為有理論的人的道德義務。所以這是一種有教育作用的相互關係。

通過這樣一種教育性的相互關係,人類的每個成員都認識到他的職能,每個人都共同奮鬥以達到絕對自由和具有理性,如果這個不能實現的目標能夠達到,社會的每個成員就會是完全理性的、在倫理上完美無缺的人。每個主題的自主自立法都能合乎於普遍有效的道德律。這樣一種社會就是康德的「終極王國」,其中每個社會成員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育的支撐。學者的職能就是指導和監督這一過程,以他的知識服務於人類。

 

費希特的教育觀在1796年發表的《自然權利基礎》中得到進一步發揮。在該書第一節中,費希特試圖展示互動主體性是自覺的可能性的一個條件。他主張,如果要達到自覺,一切理性生命的無限活動必須受到限制,這種限制體現在與另一個理性生命的互動中。每個人都教育另一個人認識到他的自主性——「自由的自我活動呼召就是人們所稱的教育」。費希特將教育與互動主體性置於他的超驗唯心主義的核心地位,主張理性生命只有通過對另一個有限理性生命的教育性相互關係才能達到自覺和自主。所以,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範圍內進行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而是我們成為人的真正手段

 

參考資料

1. 《教育究竟是什麼?》,Joy A. Palmer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 維基百科

誇美紐斯與《大教學論》

洛克與《教育漫談》

盧梭與《愛彌爾》

杜威與《我們如何思維》

康德:在教育中找到完美

夏山學校:讓學校適應學生

裴斯泰洛齊:家庭生活愈完善,教育愈完美

涂爾幹的道德教育論和科學教育觀

布魯納與《教育過程》

相關焦點

  • 費希特的正義思想
    我們在此無法詳述他的具體論證過程,只能簡要地給出他的基本結論:   (1)法權概念是規範有限理性存在者彼此之間外在關係的一個概念,他經常用「法權關係」來表示法權概念,以強調法權概念所體現的自我與他者之間相互承認的必然關係;   (2)法權關係是自我意識得以成為可能的條件,也就是說,人只有在法權秩序中,亦即在國家法律加以保障的
  • 費希特《現時代的根本特點》:考察人類歷史發展的邏輯
    第四,具備科學形態的理性普遍傳播於人類,理性及其規律在清晰的意識中得到把握的時期;這是真理作為至高無上的東西得到承認和最受人喜愛的時期,叫做理性開始的狀態。第五,通過完善的技藝,按照理性的規律,人類的一切關係得到調整和安排的時期;這是人類擁有確實可靠的、以不出錯的手段,把自身塑造為理性的準確摹本的時期,叫做說理完善和聖潔完滿的狀態。
  • 費希特是康德到黑格爾重要過渡人,他筆下八句哲理名言,醍醐灌頂
    今天介紹這位德國哲學家,他是兩代哲學思想的橋梁,有他的存在,讓康德的思想順利向黑格爾過度,這個人就是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費希特的思想在一百年前被引進中國,曾被梁啓超等多位知名人士所宣揚。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費希特的名字在我國逐漸暗淡,現在絕大部分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費希特是做什麼的,很是遺憾。
  • 哲學考研||費希特:告訴你們啥叫自我
    當然,能寫課本的大佬都是很厲害的人,他們能達到的水平已經十分高了,我們無權要求盡善盡美。 學習西哲的時候,我們講過費希特如何從「A=A」反推到「我=我」,我們說,其中反推的精妙之處,市面上的課本幾乎都描摹不出來,也就是說,失真了。 失真的結果是什麼呢?
  • 以應試教育的手段促進勞動教育實效
    最讓人擔心的恐怕還不是青少年生活技能和生存技能的低下(當然這也夠讓人憂心忡忡了),而是勞動教育的缺乏,導致在教育過程中人格塑造和道德教育薄弱。眾所周知,在勞動中、實踐中進行人格與道德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的責任感、合作精神、感恩意識以及吃苦耐勞等意志品質,是行之有效的。我們的教育中似乎也不缺乏這方面的課程,但多是空口白牙,紙上談兵,動口不動手,實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 讓人成為人的教育
    三、應試教育 為了公平,目前我們的教育只能以分數作為評估和選拔未來精英的方式。因此,升學率自然也就成為各個學校追逐的首要目標,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和老師自有一套速成式的、投機取巧的教學手段,只要能讓學生得出標準答案,其他都不重要。
  •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真正的貴族教育,首先是家庭培育,最終滲透到骨子裡。貴族教育就是把一種精神傳給孩子,傳遞給他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百折不饒、勇於擔當的精神,這勝過任何物質上的東西!一位著名作家曾說:「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意識裡,富與貴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的。
  • 勞動怎能成為懲戒手段
    上述將校園勞動作為一種懲戒手段的班級管理方法,顯然全盤違背了勞動教育的價值體認核心,與勞動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從學生認知層面看,勞動教育應該讓學生懂得勞動的意義,懂得勞動創造幸福、創造世界的道理,樹立勞動最光榮的理念。而上述行為在暗示學生,勞動不過是一種懲戒的手段,並沒有什麼幸福、光榮和創新創造可言。
  • 時代變化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也需隨之變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場景出現的可能再也不是遙不可及,而科技的進步必然伴隨著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變化,那麼教育體系中都有哪些方面會受到影響,少兒編程又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而現在更倡導建構主義教育,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個性化學習目標和結果標準,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真正的全面的培養學生。 對於孩子而言,編程並不是技術,而是一種表達方式,就像繪畫一樣,用它變換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樣的少兒編程教育,需要有優秀的課程設計和專業的授課過程,同時必須基於建構主義教育的探究式學習,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 真正高層次人,與人交往不靠「巴結」,靠這三個「手段」
    「巴結」人的結交人脈方式似乎已經成為了現在社會的主流交往方式,多給別人戴高帽,做一個畏畏縮縮的「低等人」,說話都不敢大聲說,這樣的交往方式看起來非常輕鬆,隨隨便便就有人和你成為朋友。其實真正高層次人,與人交往時不靠「巴結」,靠的是這三個「手段」。提升個人的價值,是最直接的手段正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什麼樣水平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朋友。一個人如果整天吊兒郎當,那麼他的朋友同樣也就是一些酒肉朋友罷了。反之,積極向上的人朋友的人品都不會太差。
  • 盧梭《愛彌兒》:教育如何順應自然,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在書中,盧梭塑造了一個孩子「愛彌兒」,把愛彌兒的成長發展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4個階段,因為兒童發展具有差異性和階級性,他主張在不同階段對兒童實施不同的教育,分別是自然意識教育、自由意識教育、勞動意識教育、理性意識教育。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平等、自由、善良人,也是真正的人。
  • 教育改革,在普魯士國家改革中具有關鍵性意義?
    因為所有的改革都是以建設一種新的具有自治和責任感的公民社會為前提的,即只有在新的現代公民社會的基礎上才能完全貫徹改革的精神,而新的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只有通過教育來實現,所以建立新型的教育體制和貫徹全新的教育理念,關乎普魯士改革的成功與否。此外,教育改革也成為普魯士國家救亡圖存的一種重要手段。
  • 真正的貴族教育: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在一些暴發戶的眼裡,住別墅、開豪車,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耍盡威風,好像這就是貴族派頭,其實是大錯特錯了!許多有錢人把孩子送到英國上貴族學校,希望可以接受貴族教育,但是他們發現貴族學校的學生竟然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每天還要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
  • 用教育復興普魯士的人
    說起威廉·馮·洪堡這個人,或許知者不多,但是他創辦的洪堡大學(又名柏林大學)卻聲名顯赫。從這座名校走出的名人可謂群星璀璨:黑格爾、馬克思、愛因斯坦等巨擘都曾在洪堡大學留下學術足跡。洪堡提出的「現代大學應當是以知識學術為目的,培養全面型人才」理念影響至今。
  • 《成為黑馬》真正奢侈的是冒險,真正的富足是自選探索方向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是《成為黑馬》,副標題是「在個性化時代獲得成功的最佳方案」。
  • 創新國防教育方法手段
    海南省軍區政委葉青代表建議,要不斷創新方法手段,既要用好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新聞媒體,又要用好「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將國防知識的普及融入受眾日常生活之中,真正使國防教育進入小區、進入家庭;以民兵訓練基地、「青年民兵之家」等愛軍習武教育基地為平臺,對廣大群眾進行開放式國防教育;在重大紀念日,組織黨政機關幹部
  • 可瀚學堂創始人何海平:AI教學將真正成為人工智慧進入教育的標誌性...
    可瀚學堂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採用人工智慧技術打造情景式教學平臺的教育科技企業,一年內先後獲得訊飛產投和創東方逾千萬元的投資。公司以「科技助力教學」為宗旨,致力於推廣情景式教學理念,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開展智慧教育、精準教育,真正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提供有效的、低成本的幫助,解決家長的焦慮和負擔,讓老師更輕鬆高效地工作。
  • 現代教育之父洪堡的前世今生
    洪堡大學的建立對後來德國的統一和崛起影響至深,它標誌著普魯士政府把教育改革當作國家崛起的一種手段。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德國開始了自己的強國之路。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洪堡大學留下忙碌的身影,這裡曾湧現出叔本華、格林兄弟、愛因斯坦等名人,留下了馬克思、恩格斯、海涅、費爾巴哈等大師的足跡,它還產生過29位諾貝爾獎得主,如今這些人的畫像陳列在洪堡大學二層走廊內。
  • 教學真正的涵義:全民教育向全民學習轉變
    教,即傳播信息的手段;以及教學互動的手段。我們可以看到,但每一次傳播方式的變革都極大地改變著教育手段方法,促進著教育效率和教育品質的提高改變學校對於教育的壟斷權力,應該使受教育者享有選擇教育的權利,成為積極的消費者,應該「為每個人創造一種將生活的時間轉變成學習、分享和養育的機會。」要實現這一理想,就要建立一個教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