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經典理論專欄將介紹對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產生重大影響的教育大家及其主要著作。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費希特。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72-1814)是德國哲學家。儘管他是康德的著作發展開來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了。費希特被認為是連接康德和黑格爾哲學的過渡人物。費希特出生在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侯國的拉梅諾。1780年,他進入耶拿大學神學院開始學習。為了讓康德了解他,他基於康德哲學寫了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學和神學領域之間聯繫的宗教長文《試評一切天啟》。康德讀後大加讚賞,不僅贊助出版了這篇文章,還推薦費希特前往大學任教。由於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發表了,讓人們以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對於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後康德澄清了事實並公開讚揚了這部著作,這個事件使得費希特在哲學界的聲名大振。1794年,費希特成為耶拿大學教授,主持康德哲學講座,並完善他的哲學體系。此後他陸續發表了《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自然法權基礎》、《知識學原理下的道德學體系》等。1798年,在他擔任《哲學雜誌》責任編輯的時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懷疑論的來稿,雖然費希特不贊同作者觀點,但由於他堅持出版自由,還是將此文發表。這篇文章後來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攻擊費希特是個無神論者,迫使他離開耶拿遷居柏林。
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結成,對法戰爭爆發,費希特擔負起宣揚愛國主義的任務。1807年,他回到法軍佔領的柏林,發表了著名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同時倡議建立柏林大學。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費希特擔任第一任校長。1813年柏林保衛戰爆發,城中擠滿傷員,瘟疫流行,費希特感染斑疹傷寒,於1814年1月去世。
費希特的教育觀與他持有的超驗唯心主義有著密切聯繫,甚至以超驗唯心主義為前提條件,因此在了解費希特的教育觀時,有必要先簡單介紹一下超驗唯心主義的根本特點。
費希特於1794-1795年發表的《全部知識基礎》試圖在「絕對我」的自發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理論的和實踐的知識,以發現促進人的認知和行動的「必要」活動。這種「我」的活動是三重的:「我」、「非我」和「我」與「非我」之間相互限制的關係,從這三重設定就推演出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基礎。對待理論知識上,費希特將這一切活動看做是構成決定世界基本特徵的顯示的基本結構。費希特認為,一切存在都在為我而存在,是由「我」設定的。有限經驗的「我」經常受到感情限制,然而卻也能被感情激發進行進一步活動。有限的「我」必須克服這種對活動的障礙,力圖實現絕對的自主性。然而這是絕對達不到的。絕對的「我」被描述為限制的理念,是理性思維和行動不能達到的目標。然而我們應當不斷努力爭取,克服一切非「我」達到的絕對自主的企圖。根據費希特的意見,這就是「人本身的天職」。
但是,非哲學專業的人怎樣才能認識到這種倫理的天職,以及他/她應當努力爭取達到的自主和自由呢?答案可以從費希特的教育觀中找到。
在1794年的論文《論知識學的概念》中,費希特告訴我們,哲學家不必為人的頭腦規定法則,而是必須試圖描述它,成為「實際歷史的作者」。對於康德,「實際歷史」的目標是促進人類的幸福和福利。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是教導人類通過「謹慎」以避免不幸。對於費希特,知識學的任務就其克盡教育的職能、喚醒人類認識到它的自主性和自發性而言,是「實際的」。非哲學的意識就是在哲學家的監督下,從反面詳細研究從感覺進行到理性的過程,進而構建世界,領會自己的自主性和自發性。
這個過程具有重要意義。達到理性後,自我就能開始研究知識學、探究理論理性的基礎和限度。非哲學意識在達到了超驗哲學的立場以後,也能把這種知識傳達給另一個哲學意識。受教育者可以變成訓練其他受教育者的教師,其他受教育者又可以同樣訓練另一個人。所以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循環的教育過程。
費希特認為,人不是孤獨地生活,而是與他那樣的其他人一起生活在社會中。費希特將社會定義為「理性生命在其中互為存在的相互關係」。於是,按照費希特的意見,只有通過這種相互關係,動作者才能知道、認識到人的職能本性。這是一種特殊的相互關係,應當從作為理性生命的人類動作者中獲得,其中的參與者獲得一種自由的意識和學習成為有理論的人的道德義務。所以這是一種有教育作用的相互關係。
通過這樣一種教育性的相互關係,人類的每個成員都認識到他的職能,每個人都共同奮鬥以達到絕對自由和具有理性,如果這個不能實現的目標能夠達到,社會的每個成員就會是完全理性的、在倫理上完美無缺的人。每個主題的自主自立法都能合乎於普遍有效的道德律。這樣一種社會就是康德的「終極王國」,其中每個社會成員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育的支撐。學者的職能就是指導和監督這一過程,以他的知識服務於人類。
費希特的教育觀在1796年發表的《自然權利基礎》中得到進一步發揮。在該書第一節中,費希特試圖展示互動主體性是自覺的可能性的一個條件。他主張,如果要達到自覺,一切理性生命的無限活動必須受到限制,這種限制體現在與另一個理性生命的互動中。每個人都教育另一個人認識到他的自主性——「自由的自我活動呼召就是人們所稱的教育」。費希特將教育與互動主體性置於他的超驗唯心主義的核心地位,主張理性生命只有通過對另一個有限理性生命的教育性相互關係才能達到自覺和自主。所以,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範圍內進行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而是我們成為人的真正手段。
參考資料
1. 《教育究竟是什麼?》,Joy A. Palmer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 維基百科
誇美紐斯與《大教學論》
洛克與《教育漫談》
盧梭與《愛彌爾》
杜威與《我們如何思維》
康德:在教育中找到完美
夏山學校:讓學校適應學生
裴斯泰洛齊:家庭生活愈完善,教育愈完美
涂爾幹的道德教育論和科學教育觀
布魯納與《教育過程》